王金合:绚烂之至归于质朴
2013/9/13 9:40:4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从禹州市神垕镇古玩市场入口处往西有一条小路,路依河而成。河中虽已无水,但河道依然,驺虞河的名字,让人想象出它的古老悠远。小路不远处,有一家钧瓷厂便临河而建。这里便是王金合的炉钧坊。
正在扩建的厂房使院子显得有些零乱,有生人来访,两条土狗高低不一地吠叫两声,一切便归于平静。未过正月十五,又正逢古玩市场,本应非常热闹,但一走进院子,似乎与外界隔开了。在二楼的钧瓷展厅,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在这宁静的空间里,是一件件美得耀眼的钧瓷作品。这里的造型非常传统,这里的釉色非常独特,这里没有外面的喧闹,当鼠年说鼠,牛年斗牛时,这里没有时间的印记。一个小碗,一件小钵,不用言语,光华自现。
这就是炉钧,这是神垕的炉钧。它们的创烧者便是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曾经获得“中原陶瓷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殊荣的王金合。
王金合出生于1942年,用他的话说,目前在神垕镇,直接参与钧瓷生产的比他年龄大的没有第二人了。
王金合1958年进神垕国营瓷厂工作,并没有直接从事钧瓷工作。当时正是钧瓷的恢复生产阶段,许多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但一些老钧瓷艺人对钧瓷的执著和热爱最终影响了他。在王金合的家里,有一张1959年的合影老照片见证了那个年代。照片上有7位老人,有2位来自洛阳,神垕当地的老钧瓷艺人分别是卢光东、杨书信、卢光文、王喜蛙、郗杰,其中的杨书信后来深深影响了王金合。杨书信是王金合妻子的爷爷,他曾经无限感慨地告诉王金合,作为神垕人,守着钧瓷,不掌握钧瓷的技艺,太遗憾了。正是他的感慨和对钧瓷的一往情深,使王金合最终选择了钧瓷。1975年,他和杨书信老人的二儿子杨富州一道,开始利用小窑炉试烧钧瓷,像传统的炉钧一样一窑一件。后来,他们又建了一个1立方米大的倒焰窑,突破了一窑一件的限制,并于1981年创烧出了仿宋钧的天青、月白釉钧瓷。却在这时,神垕国营瓷厂的厂长找到了他,说他盗取国营釉方,并说,“你别烧了,以后有啥运动了,少不了出事。”王金合理直气壮地告诉厂长,国营瓷厂烧出的是红釉,我烧出的是天青、月白釉,怎么会是盗取呢?
几年之后,王金合彻底掌握了天青、月白釉的烧造,这一次成功虽历尽艰辛,却影响巨大,神垕形成了仿宋钧瓷的热潮,甚至在陶瓷收藏界也影响广泛。
1984年,北京古陶瓷研究所的索宗建在神垕看到了王金合烧制的钧瓷,他非常惊异,也非常喜爱。他一直找到王金合的家里,并成为第一个以文字记述王金合的人。以致后来,他在神垕建窑并开始了对钧瓷的探索。
1985年,原轻工部陶瓷专家李国桢看到其儿子买的王金合的钧瓷,眼前为之一亮,专程来到神垕找到王金合。他问王金合,釉料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王金合说,不懂。他问咋烧的?王金合说,碰的,烧一次记一次。李国桢笑着说,那你以后多碰几次就更好了。非常关注钧瓷的李国桢写了几种化学成分给王金合,希望他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一下。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一直没能成行。
1986年春天,一个名叫赵时明的北京人找到了王金合,当看到一个仿宋天青釉挂红斑的大碗时,惊呆了。这件仿宋钧瓷碗口直径40公分,在当时是比较大的。看过这件作品的钧瓷艺人邢国政、周有都赞不绝口:“真美,美极了!”赵时明出价500元要买,王金合没有卖,最后只给了他一件小鸡心碗。当赵时明把鸡心碗拿给我国的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时,他也甚为惊奇。冯先生希望能把这件作品放在故宫进行收藏,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成一致,作品最后被一位澳门人收藏。
仿钧的轰动王金合始料未及,但这却不是他所追求的。1989年6月,王金合和杨富州烧出一件《橄榄瓶》,瓶体上窑变出一轮残月,祥云半绕,五彩渗化,釉色浑厚而华美。王金合把《橄榄瓶》拿给刘富安等人过目,他们一致确认这是一件炉钧珍品。这件作品更勾起王金合对炉钧的神往。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呀!20世纪50年代,钧瓷恢复生产时,在卢光东、卢光文等几位老艺人的努力下,曾烧出过类似的钧瓷产品,在国营瓷厂的展柜中,那华美的釉色曾深深印在王金合的脑海里,但之后似乎再也没有烧出过。多少次的试烧,王金合也就碰上过这么一次。怀抱着这件《橄榄瓶》,喜极之后似乎是一种失落。守着钧瓷,空有一身的技艺,却难以企及古人的项背!难道只能留下遗憾!此时开始,王金合和杨富州开始有了烧制炉钧的念头,而且一发不可收。
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炉钧是指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的仿钧,以紫砂类土质为胎,分两次烧成,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其代表作有两类,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而卢钧则是较成功的钧坊作品,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为神垕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炉小窑,高温还原烧成,因使用“炉型窑”,故称“炉窑”,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故称“卢钧”。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对于王金合来说,这些概念的模糊并不影响他对烧出炉钧的执著,对炉钧之美的追求。李国桢的一个“碰”字,似乎是一个玩笑话,但这一个“碰”字,却蕴涵多少执著在里面。为了炉钧,只有小学文化的王金合不知“碰”了多少回壁,却没有“碰”出炉钧的光华。在《橄榄瓶》的基础上,他一直在试烧。几百次、几千次,早已不知其数,但摞了近两尺的釉料配方却成了他迈向炉钧的见证……
在王金合的性格中,执著得近乎固执,他一直以煤窑追求着炉钧的烧成。1993年,气窑开始在神垕镇普及,这让执著的王金合有些措手不及。也许是不愿接受气窑,也许是有些孤单,王金合放弃了自己的煤窑。他不再自己干了,而是帮助其他人建窑配釉。10年间,他虽然不自己烧窑了,却一有机会,还是试制自己的油料配方,向往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光华。2005年,在驺虞河畔,王金合建立了自己的窑口——炉钧坊,立起了5立方米的大窑炉。他心中的热望不言自明。
2006年6月15日,王金合停窑10年之后的第一窑,烧了30个小时之后驻火,窑炉外那种心情不亚于在产房外等待新生儿的父亲。驻火4个小时后,已是60多岁的王金合,急不可耐地披着棉袄、包着头巾进入窑炉,出来时引得工人哈哈大笑。原来,王金合满头的华发早已烧焦,连眉毛也没有了。兴奋的王金合只好理了一个光头。不过这第一窑给了他莫大的惊喜,失传已久的炉钧终于烧制成功。在随后的摸索中,王金合又首创了炉钧金斑釉,极大地丰富了钧瓷的窑变色彩。
在陶瓷中,以金色作装饰的很少,在宋代当阳峪窑中曾出现过,但那是将黄金掺入釉中,施于胎上,烧成后金光灿灿,可以看到一层黄金熔流的痕迹。而在定窑白瓷中也有描金器的出现,但这些和炉钧均不相同。王金合烧制的炉钧,釉料均采用钧瓷的传统釉料,只是在配比上有所变化;在烧制技艺上,采用传统的钧瓷烧制技艺,低温素烧,高温釉烧,不同于景德镇的“炉钧”烧制方法。和卢钧相比,王金合突破了一窑一器的局限,每窑均能装烧几十件;而在釉色花美上,王金合的炉钧之美不输于任何一家。那金丝线桃花片,过去只是听说,而今在炉钧坊却是目睹。在王金合的炉钧珍品中,《窑魂》堪称首屈一指。放于笼盔中的这件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钧瓷神奇窑变的痕迹。它仿佛一件现代钧艺品,却完全是自然天成。此件作品入窑时通身施釉,出窑时80%的釉脱落,只有口部有釉。釉厚而流动,别有韵律,不仅有色彩的多变奇异,更有流动的美感。那窑变而成的金色,闪闪发光,那温润厚重仿佛唐钧的爆斑,自然流畅。鸡血红、天青月白、翡翠绿,大自然的颜色尽在其中,充分展现了炉钧对色彩的表现空间。这件作品在2007年9月“上海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获得金奖。其炉钧《紫金钵》,体量虽不大,却体现出炉钧的精髓。它在传统古朴的造型中,不事张扬,却蕴涵着高贵典雅之气。那种光华似乎来自久远,让人慨叹:炉钧之美,叹为观止!
欣赏着华美的炉钧,让人不免想起王金合大师,那皱纹刀刻的面颊,那头顶的华发,真的很难与炉钧之美联系到一起。不过,他们实实在在地联系到了一起,一辈子的追求,一生的心血,一路的坎坷,都无法让他们放弃。因为,他们和钧瓷联系到一起的是那颗对钧瓷的挚爱之心和永远割舍不掉的血脉。【原标题:王金合:绚烂之至归于质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日报 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