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河南活动周”期间,作为河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南阳玉雕以华丽的身姿亮相世博会,受到了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等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赞赏。而把南阳玉雕带到此届世博会的,就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玉雕大师仵海洲。
金玉良缘
仵海洲出生于享有中国“玉雕之乡”美誉的镇平县石佛寺一个玉雕世家,仵海洲的前辈仵永甲在民国初年就首创内雕和透雕工艺,其作品曾参加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仵海洲的父亲仵景林也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玉雕大师,曾任石佛寺镇玉器厂厂长。从小生活在琳琅满目的玉器海洋中,在父辈们的熏陶下,仵海洲结下了一段“金玉良缘”。
作为玉雕之乡,镇平县有一支庞大的玉雕大军,众多人从事与玉相关的工作。但是在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们对玉文化研究的缺失,匠人们所制作的成品样式非常少,且多为饰品,缺乏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精品。制作工具的传统、笨重,匠人思想的保守、局限,极大地制约着玉雕行业的发展。
为了传承发扬玉雕技艺,仵海洲放弃了外出发展机会,1975年他进入石佛寺玉器厂从事玉雕设计制作。进厂后他不断从专业角度刻苦钻研:审玉、设形、治行等细致的工作,他都全身心去思考、雕琢。每当拿到一件玉料,仵海洲不像别人那样只想着做些金鱼、白菜之类的饰品,而是先仔细观察玉料的色泽、分布、形态,从整体上去构思,去想象,最大程度发挥、利用玉料创作更为传神、贴切的作品。
《哪吒出世》是仵海洲早期创作的一件作品,当时一经完成就技惊四方——一块在许多匠人看来只能分割开来做些小饰件的原料,经过仵海洲巧妙的构思布局,精雕细刻后活脱脱地展示出一个神话故事的情景:紫脸绿衣的一个胎儿被白色胎衣所裹,托塔天王李靖挥剑砍去,胎儿跳将出来,一眨眼便化成脚踏风火轮的哪吒在云天上呼啸而去……作品构思巧妙,做工精细,后在香港以1.5万美元售出。
为了更为系统地学习提高,1982年,仵海洲到天津美术学院进修。两年的学习交流使仵海洲更为系统地掌握了关于玉雕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都为以后仵海洲的创作奠定坚实基础。仵海洲还先后拜师顾永俊、宋世义、李博生、袁嘉骐等国家级玉雕大师,孜孜以学。年轻的仵海洲把一腔热情倾注在玉中,刻苦敬业的他在镇平玉雕业中脱颖而出,1985年开始担任石佛寺玉器厂青年车间主任和厂科研所所长。
探索创新
担任车间主任和科研所所长后,为了使厂里的玉雕产品打开市场、找到出路,仵海洲带领车间20多位年轻人闯出一条新路,在继承传统玉雕技艺的同时,对玉雕设计创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作出了一批既有传统风格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产品,他所在的车间年销售额达到惊人的百余万元,这在当时的玉雕行业,甚至全县玉雕界都引起轰动。
他设计的产品在厂里得到推广,被誉为“玉雕新星”;他带领的青年车间被南阳市团委授予“科技文明组”称号。在成绩面前他没有满足,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加大创新力度,他所设计出的作品不断在国内行业玉雕大赛中获奖。1996年,仵海洲接任石佛寺玉器厂厂长,开拓创新的他使玉器厂面貌焕然一新。
仵海洲认为:“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必然手段,‘新’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孤立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新’,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走创新之路,才能使玉雕事业的发展有新的出路”。
由于仵海洲为镇平玉雕行业所作的突出贡献,2000年他被提升为镇平县玉雕产业管理局副局长。他带领全县的玉雕人开展玉文化研究,努力提高玉雕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他号召所有玉雕企业,“走精品之路,创品牌效益”;他不断加强独山玉的有效利用和新产品创作,并创立了“玉神公司”,成为独山玉开发的领军人物。
精雕细琢
仵海洲擅长人物、花鸟、山水等玉雕产品的设计和创作,对各种玉料尤其是对南阳独山玉的研究开发利用方面成绩显著。在玉雕设计中对独山玉俏色、纹理的巧妙构思和运用,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独山玉的自然美,又以独特的创意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创作过程中,对废弃原料,仵海洲从不轻易放弃。有一天,他在厂区散步,捡到一块被人遗弃的废料。面对这块废料,他一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终于有一天眼前一亮:这不是鬼斧神工的半个葫芦吗?他巧妙地将翠绿色作人物头部,雕琢出仙翁和仙童,喝足了琼浆玉液的仙翁手抛酒葫芦、咂吧着嘴唇,月色中醉倒于葫芦架下……这件被命名为《葫芦仙》的玉雕精品在河南省首届“兴豫杯”评奖中,一举夺得名优特新产品特别奖。
还有一次,仵海洲发现了一块黑白横竖掺杂的独玉玉料,几经思索仍感觉无从雕琢,几位玉友见到此石也都认为是一块儿废料,并打赌说此石难以成器。爱玉、惜玉的仵海洲,不想就这样放弃,他闭门谢客,苦思冥想,冥冥之中联想到了算命摊子下垂的桌布,并利用玉料上的黑点雕成毛笔尖上的一点残墨,一件惟妙惟肖的作品《妙算》跃然而出。当年,该作品即获中国玉石雕“天工奖”。
一件看起来很平常的黑白料经过他的设计、雕琢,转身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在玉雕设计上的创新理念影响着一大批年轻的玉雕设计人员,成为新一代玉雕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楷模。“天工奖”、“百花杯”…… 他所设计创作的各种玉雕艺术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作品“鹿鹤同春”更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传承发扬
为了使镇平玉雕工艺后继有人,仵海洲自2000年开始担任镇平工艺美术学校名誉校长,在百忙中,他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员们授课,由于他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水平高,学员们喜闻乐见,前来求学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培养了一大批80后玉雕新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仵海洲认为“传承也要创新”。玉雕作为一项特殊工艺,容不得败笔,稍有差错再好的玉料也将毁于一旦。玉雕工艺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雕刻技艺可以学习,但是创作灵感、思路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需要悟性。所以传承发扬不能停留在带徒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解读玉文化那博大的内涵、深意。
2003年9月,中国玉雕第一博物馆“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在镇平石佛寺镇落成。这是由玉史长廊、玉作坊、玉石大观、百玉园等展区所组成的宏伟建筑。作为馆长,他以博物馆为平台,以弘扬和传播中华玉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在几年时间里,使馆内陈设、精品陈列井然有序,玉文化推介成效显著。海内外宾朋、专家、学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馆参观视察,无不惊叹折服,赞不绝口。
鉴于仵海洲对玉文化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民间工艺美术家”;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授于“世界优秀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于“优秀技艺人员”;中国轻工协会授于“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河南省“五一”劳动奖;河南省“青年星火企业家”等。面对一连串的荣誉,仵海洲没有自满,而是更加投入,更为痴迷,年逾50的他说:“我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学习!”
今年上海世博会“河南活动周”期间,仵海洲的三件作品参展世博会,分别是《百年梦》、《畅游》、《阳春白雪》,为了更好的展现河南文化魅力,这三件作品均选用南阳独山玉为原料。其中《畅游》尤其引人关注:它以优质独山玉精雕而成,巧用原料色彩纹理,表达了文人骚客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从容心态。整件作品小中见大,方寸之间彰显天然之美。虚实相映,主题鲜明,让观者在行云流水中领略了他娴熟的刀工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精美的作品受到了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等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赞赏。
提起在世博会的盛况,仵海洲至今难掩激动的心情:“通过此次盛会,我不仅看到了观众对独山玉的喜爱和对镇平玉雕工艺的认可,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古老玉文化的追求和向往。我愿‘痴玉’不改,为传播和弘扬南阳玉文化奉献一生。”(文中图片为仵海洲玉雕作品:①妙算 ②荷颂清风 ③西域 ④鲲鹏戏弥)本报记者 郭征 王勇 特约记者 贾苗【原标题:仵海洲:玉心皎洁终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