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杨玘屯村的木旋玩具: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14/7/9 17:43:35 点击数: 【字体:

    浚县黎阳镇杨玘屯村的木旋玩具不仅美观大方,色彩艳丽,而且造型古朴,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杨玘屯村的木旋玩具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上一度盛行,深受大人、孩子们的喜爱。如今,它们已难觅踪迹。近日,记者来到杨玘屯村,寻找还在制作木旋玩具的手艺人。
      
    “村里还有哪家在做木旋玩具吗?”2月16日下午,记者在浚县杨玘屯村向村民打听。“现在都不做了。”村民们大都这样回答。
    
    “过去村里有上百人做木制玩具,光木旋床(制作木旋玩具的‘车床’)就有几十个,2009年的时候,全村仅剩几个了。”一位村民对记者说。经过多方打听,记者终于找到了如今唯一还在做木旋玩具的王民德一家。
  
    以前家家户户都做
    如今只剩一家

    
    “以前杨玘屯村‘北头捏,西头旋’,村西头上百户人家家家都旋制木旋玩具,现在其他家除了木质刀枪还做些外,木旋玩具都不做了。”今年80多岁的王民德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年前旋制的一些木旋玩具让记者看。这些木旋玩具造型古朴、色彩艳丽,有活头木偶人、石溜滚、棒槌、梆儿、彩蛋(响蛋)、粉葫芦、蚰葫芦、鬼头骨朵、宝葫芦、燕儿车、针线盒等20多种样式,既有可观赏耍玩的,也有寓意平安,比较实用的。
  
    “木旋玩具过去俗话叫‘耍活儿’,有些还知道说头,有些已经说不清了。用红线拴着的宝葫芦意味着平安吉祥,逢年过节人们都会‘请’一对儿,栓在腰间,既美观又吉祥;粉葫芦是过去姑娘装胭脂、香粉的瓶子;蚰葫芦是过去孩子装叫叫蚰的瓶子;这个一晃就‘哗啦啦’响的彩蛋不仅是孩子的玩具,也是过去姑娘出嫁时必不可少的。”王民德老人介绍说。
    
    如此精致、美观又寓意深刻的木旋玩具如今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上怎么就难觅踪迹了呢?
  
    “做起来费时、费工、费事儿,卖便宜了不够本儿,卖得贵了没人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旋玩具在浚县庙会上很盛行,现在不行了,做木刀、木枪也比木旋玩具好卖。”王民德的儿子王学军说,以前村里人一年到头旋制,家里的木旋玩具堆成了山。“那时,旋得再多也不够卖,年前最为繁忙。后来,塑料玩具开始出现,木旋玩具的销量就日渐下滑,以前做木旋玩具的村民渐渐就改行了。”
    
    代代相传的技艺濒临失传
  
    木旋玩具的制作工序繁杂,一个木制玩具的完工要经过选材、截段、晾木、切块、修边、旋制、组装、彩绘等十几道工序,得用到脚踏旋床、中锯、小锯、斧、弯斧、榔头、挖刀、钻、大刀、锥子、毛笔等十几种工具。
  
    “挖刀、钻这样的工具,现在已经没人打造了,很难再买到了。”王学军说,用柳木旋制出的木旋玩具最为光洁、好看,其他的木材旋不出这样的效果。“以前都是跑到滑县买,买一棵几家分,现在大柳木也不好买了。”
  
    色彩艳丽的木旋玩具图形古朴,大多以黄色、白色为底色,以红、绿、蓝等鲜艳的色彩绘制、勾勒。王学军说,木旋玩具的图形是依照祖传的画法画的,自古以来就是这种图形。“过去木旋玩具的染料都是锅灰、白灰等传统染料,近代用洋黄、洋红、洋绿调色,再调入鸡蛋黄固色,使得颜色更为鲜亮。”王学军的媳妇高永贵说。
  
    王家的西屋是木旋玩具的加工场所,屋内依墙放置着一件有点像织布机的木制器械,看起来颇为陈旧,上面放着20来件造型各异的工具。“这就是用来做木旋玩具的脚踏旋床,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清代早期就有了,如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做木旋玩具离不了它。”王民德老人说,他祖上以旋制纺车用的锭子为生,受捏制泥玩具的启发,利用旋锭技术开始旋制木玩具。
    
    “用脚踏旋床旋制玩具得手脚并用,脚蹬着,手把着刀,胸口顶着榔头,得用巧劲儿。”说着,王民德的儿子王学军熟练地爬上高高的脚踏旋床演示起来。王学军说,其他人家也有旋床,但闲置的闲置,损毁的损毁,只有这台脚踏旋床还在发挥着作用。过去,为了养家糊口,家家一年到头都在旋制木旋玩具,除了在浚县庙会上卖,还挑着担、拉着人力车徒步到开封、长垣、安阳、道口,甚至到山西太原、山东济南等地去卖,带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
    
    看着王学军旋制得起劲,记者也忍不住要尝试一把,只是蹬上脚蹬旋床却不知向哪儿使劲,眼前要旋制的柳木也不听使唤起来。
    
    看着记者笨拙的样子,王学军笑着向记者讲起了一个有关木旋玩具的故事:过去,有户人家办丧事,出殡的队伍路上遇见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出殡的人走到半路,得见几百个人才能下葬。”说完就没影儿了。大家听了都很纳闷:路都是乡间小路,半天不见个人影儿,咋会遇到几百个人呢?正琢磨着,对面一个人挑着担过来了。这家人问:“卖啥呢?”挑担的答:“卖小人呢。”凑近一看:哎呀,全是木旋玩偶,足足有几百个。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就是这里了!
  
    “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不能丢”
    
    “以前的木旋玩具有好几十种样式呢,做工比现在还要好,有的品种已经失传了。现在做的时候,得好好想想。”王民德老人说。蚰葫芦、粉葫芦就是王民德老人重拾回忆才得以延续下来的品种。
    
    在王民德老人家,50多岁的孙先生说,他家住浮丘山下,小时候经常在浚县庙会上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木旋玩具还非常盛行,那时有一种叫“二鬼打架”的,手脚都可以活动,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王民德老人说,“二鬼打架”已经失传了,他打听了很多以前做过木旋玩具的老人,都不知道二鬼打架怎样组装了,很多有绝活儿的老艺人都过世了。“那时候靠木旋玩具吃饭呢,不干也得干。现在挣钱门路多了,生活条件好了,不靠木旋玩具也能生活了。现在村里人都不做了,我们要是再不做,村里就真是没有一家做了。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不能丢!丢了手艺再想重新拾起来,就难了。”
  
    “希望能多发展几家,让木旋手艺传下去。”王学军说。
  
    民俗专家:
 
    浚县木旋玩具是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11年1月8日,在浚县古庙会田野普查工作中,省民俗专家倪宝诚在浚县杨玘屯发现了木旋玩具,给予了高度赞誉。
    
    2月18日,倪宝诚对记者说,我国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木制玩具,发展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与传统的婚嫁风俗、喜庆吉祥、子孙丰产、生殖崇拜息息相关,在浚县杨玘屯看到这么多木旋工具和作品,他很意外,也很惊喜,它们是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倪宝诚说,为抢救浚县木旋玩具,使之得到传承和保护,2011年10月12日,浚县木旋玩具制作技艺入选省文化厅公布的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扩展项目名单,王学军及他的儿子王合伟、王合龙已成为浚县木旋玩具的代表性传承人,希望这一手艺能好好传承下去。

杨玘屯村的木旋玩具: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杨玘屯村的木旋玩具: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杨玘屯村的木旋玩具: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杨玘屯村的木旋玩具: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杨玘屯村的木旋玩具: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淇河晨报(2012-02-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