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三,文化部中国佛学文化保护发展中心主任、中国艺术家联盟主席、北京大学研究员、著名艺术评论家张胜利先生在钧瓷鉴赏家、钧瓷美学家张国鹏的陪同下莅临河南禹州神垕镇,与“天合坊”掌舵人王金合先生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谈起钧瓷的窑变机理,王金合大师侃侃而谈,从点火到升温、控火,火候掌握方方面面,无一不精。
王金合自幼饱受钧瓷文化熏陶,在窑炉建造、陶瓷烧成和各种釉色的配制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王金合常说:“我一生喜欢问号。我觉得‘?’很像人的耳朵。头脑中常打问号,能让人清醒,催人奋进。”“咋能烧出宋官钧那样美的钧瓷呢?”——这是在钧都泥中釉中泡大的王金合多年萦绕心头的一个大问号。为了破解这个问号,王金合历尽磨难。1975年,他和妻兄在神垕率先建造1立方米钧瓷窑,八十年代初研制和成功烧制出仿宋月白、天目釉、和天青挂红斑釉作品,引起文化部、北京大学等古陶艺术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
1984年,北京古陶瓷研究所的索宗建在神垕看到了王金合烧制的钧瓷,他非常惊异,也非常喜爱。他一直找到王金合的家里,并成为第一个以文字记述王金合的人。以至后来他在神垕建窑并开始了对钧瓷的探索。
1985年,原轻工部陶瓷专家李国桢看到其儿子买的王金合的钧瓷,眼前为之一亮,专程来到神垕找到王金合。他问王金合,釉料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王金合说,不懂。他问咋烧的?王金合说,碰的,烧一次记一次。李国桢笑着说,那你以后多碰几次就更好了。非常关注钧瓷的李国桢写了几种化学成分给王金合,希望他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一下。但由于种种原因,王金合一直没能成行。
1986年春天,一个名叫赵时明的北京人找到了王金合,当看到一个仿宋天青釉挂红斑的大碗时,惊呆了。这件仿宋钧瓷碗口直径40公分,在当时是比较大的。看过这件作品的钧瓷艺人邢国政、周有都赞不绝口:“真美,美极了!”赵时明出价500元要买,王金合没有卖,最后只给了他一件小鸡心碗。当赵时明把鸡心碗拿给我国的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时,他也甚为惊奇。冯先生希望能把这件作品放在故宫进行收藏,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成一致,作品最后被一位澳门人收藏。
仿钧的轰动王金合始料未及,但这却不是他所追求的。1989年6月,王金合和杨富州烧出一件《橄榄瓶》,瓶体上窑变出一轮残月,祥云半绕,五彩渗化,釉色浑厚而华美。王金合把《橄榄瓶》拿给刘富安等人过目,他们一致确认这是一件炉钧珍品。这件作品更勾起王金合对炉钧的神往。
随后,由于资金缺乏,使得王先生不得不停止烧制,而被聘为郑安钧窑、赵天佑钧窑、吴建钧窑、荣昌钧窑等厂做技术指导,在此期间王金合先生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研制着钧瓷的诸多技术难题,并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