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5月23日《人民日报》第10版,以《古窑里的传承》为题,刊发的一幅大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叫王金合,是禹州市神垕镇天合炉钧坊的掌门人,12月23日就要迎来自己的七十寿辰。
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的王金合,头发斑白,脸上皱纹如刻,但声音洪亮,步履轻松稳健。
王金合是以烧制炉钧闻名的。因为钧瓷,他创造了两个传奇。
先说第一个。王金合的炉钧,尽管业内仍有不同的声音,但有一点是共识:人家的炉钧有个性!其釉彩或青绿绵绵,或桃腮粉红,或金斑盈面,或红绿交错。件件作品釉彩渗化,熠熠生辉,颇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与众多窑口的作品放在一起,不消去看底款,一眼就能清晰地辨别,这是王金合的炉钧。
更重要的是,他还实现了炉钧由炉窑烧到大窑烧的转变。
王金合烧制炉钧纯属偶然。与所有钧瓷艺人所走的道路大致相同,王金合16岁进入当时的国营瓷厂,尽管不在钧瓷车间,但常年的浸润,使其对钧瓷自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从20世纪70年代起,王金合就与妻兄杨富州在自己家中建了座窑炉,悄悄开始了钧瓷的研烧。从小窑到大窑,从仿宋、仿清到现代钧瓷的釉色研发,王金合做得风生水起。1989年6月,他在大窑中偶尔烧出一件名为《橄榄瓶》的钧瓷,瓶体上色彩斑驳,诗意盎然,古朴浑厚,颇似传统的炉钧。就是这件色彩迥异的钧瓷,勾起了王金合对传统炉钧的记忆。
所谓炉钧,原指在炉型窑中烧制的钧瓷。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最早称炉钧的,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用烘炉仿烧的钧瓷,史称南方炉钧。由清末神垕卢氏钧瓷世家创烧的一种釉色独特的钧瓷也称炉钧,又称北方炉钧。传统炉钧以焦炭为燃料,用木制风箱或小型电动鼓风机强行助燃,在炉型窑中烧制。这种在极端火焰下烧出的作品,釉色古朴,丰满沉稳,乳浊浑厚,五彩缤纷,是钧瓷烧制中一朵分外艳丽的奇葩。
新中国的钧瓷烧造就是从恢复炉钧开始的。但传统炉钧最大的问题是,每窑只能烧成一件或若干件,且在极端火焰下烧成,成品率极低,不适宜钧瓷的普及和推广。后来,老艺人们逐步将炉窑改为大窑,并进行了许多革新,开启了现代钧瓷的新时代。而炉钧,随着时代的推移,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既然能在大窑里烧出第一件,就一定能烧出第二件、第三件。这说明,炉钧不仅能在炉窑中烧,也应该能在大窑中烧;不仅能用炭烧,也能用煤烧。这一偶然的发现,使王金合心中有了新的梦想。
到了21世纪初,王金合在一座废弃的厂房里建起一座容积为5立方米的倒焰式窑炉,并将自己的窑口取名“天合炉钧坊”。
王金合相信天人合一的力量。他认为,钧瓷美丽的色彩就是自然造化与艺人努力的结晶。而他的努力,是要用大窑烧出小炉的效果,用煤烧出炭烧的效果。王金合在窑炉上改结构,在釉料上改配比,在烧成上寻规律,历经磨砺,终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