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彩绘待弘扬
2013/8/9 9:50:4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人们形容我国古代建筑经常用的词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古建筑的漂亮主要归功于从事彩绘工艺的画匠和工人。在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有这样一家人,他们家五代从事彩绘,至今已达150多年,他们家的彩绘被称为“朱氏彩绘”。
朱氏绝技传五代
7月9日上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73岁的陈学兰正在观看刚绘制好的彩绘小样。
一张张精美的古建筑彩绘设计图片,斗拱、房梁、门柱、花窗等各类古建筑,在缠枝花卉、麒麟送子、双龙戏珠等各色图案的装饰下,显得金碧辉煌,熠熠生辉。
“从清朝末年算起,朱家五代都传承着彩绘技艺。”陈学兰说,前辈有朱世显、朱运洪、朱培修、朱彦林,现有朱长存,一脉相承至今。
朱世显(1844~1905)修建了汝南南关外“大士寺”彩绘泥塑、汝南县“城隍庙”彩绘泥塑等;朱运洪(1866~1948)修建了汝南县“准堤楼”、“书香阁”、武当山彩绘泥塑等;朱培修(1886~1960)修复了汝南县“报恩寺”、湖北黄陂木兰山彩塑、武当山彩绘泥塑等;朱彦林(1931~1989)和爱人陈学兰一起,整体修复了“郑州文庙”、“汤阴岳飞庙”等多处彩绘泥塑,创作了“湖北木兰山木兰将军群组”、“广东肇庆鸿云寺”、“中岳庙大殿镇殿将军像”等泥塑、彩绘。
如今,这项技艺已经传给了朱长存,至今,朱氏彩绘已有150多年。
沥粉焊线浅浮雕
“朱氏彩绘”到底绝在哪儿?
陈学兰拿出了她为淮阳太昊陵四期工程女娲殿项目绘制的“小样”:金色的边框鼓出,像是焊上的金边,金箔、颜料、桐油等混合而成的“沥粉”,用专用工具挤出,厚薄不一的图案就有了立体感。
“这就是‘朱氏彩绘’最独特的‘沥粉焊线’技术,它使绘出的图案像浅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这也是朱家150多年的不传之秘。”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部主任赵刚说,这种让彩绘3D化的工艺,外界几乎失传,目前,除了故宫的专家外,只有朱家培养的彩绘师能掌握这项技艺。
同时,“朱氏彩绘”还讲究根据不同的建筑彩绘不同的图案,比如说太昊陵主要建筑画龙,而女娲殿主要画凤,关帝庙主要画关公挑袍,岳飞庙主要画八大锤等。
已故的国家文物局原高级工程师祁应涛,看过城隍庙的彩绘和中岳庙的泥塑后,高度评价了“朱氏彩绘”艺术,题词“中原奇葩”。
古老技艺经阵痛
陈学兰说,她的丈夫朱彦林已经过世,朱彦林7岁学活儿,除了家传绝学,还广投名师。
1977年,陈学兰与丈夫一起,带着工艺品《关公挑袍》、《还我河山》去桂林参加工艺品展销会,被评为全国一等奖。但回来之后,被县领导批评“是为牛鬼蛇神开绿灯”,随之带来17天批斗。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逐渐重视古建筑保护,朱彦林承担了中岳庙两位镇殿将军方弼、方相的泥塑制作工作。他按照传统手法,精雕细琢了身高一丈八的将军泥塑像,按民间传统工艺精雕细刻,盔甲衣饰按“九吞十八扎”倒挂金钩、兔耳拆等手法,立体感很强,在全国都是有名的精美之作。
就这样,“朱氏彩绘”再次火爆。1988年,在郑州城隍庙进行彩绘施工的朱彦林,被省文物部门从确山县二轻局工艺美术部调到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这一年,陈学兰也放弃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彩绘事业中。
为修文庙险丧命
2004年,郑州市投资3000多万元,开始大规模维护修复文庙。2006年4月,陈学兰接到通知,带队负责郑州文庙的彩绘工程。按照郑州市的要求,当年的12月31日将在文庙举行盛大的迎新年撞钟仪式。“近两万平方米的彩绘工程,正常工期需要一年,而我必须在8个月内完成。”陈学兰说,面对压力,她亲自上阵,从颜料的选择到调配,从选材的确定到图纸的绘制,都是她一人操刀。
当时,69岁的陈学兰和工人一起,吃住在文庙。12月某日凌晨,困乏的陈学兰和衣躺在厨房里睡觉,由于通风设施不好,导致煤气中毒。
当夜,两名工人感觉有人要偷厨房的东西,于是去查看,这才发现了人事不省的陈学兰。送到医院后,医生说,再晚来十分钟,人就活不成了。
一周后,陈学兰又钻到工地,因为只有她能把质量关。
当年12月31日晚上,“和谐钟声”大型撞钟活动在文庙举行,郑州市市长赵建才和马金凤、虎美玲、范军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共同撞钟,迎接2007年的到来。这其中有一个平凡的身影,她就是陈学兰。
雕梁画栋累坏眼
如今,朱彦林已去世21年,陈学兰仍坚持在一线,并渐成朱氏彩绘的“掌门人”。
陈学兰说,朱家多年来为湖北黄陂木兰山、登封中岳庙、汤阴岳飞庙、淮阳太昊陵、少林寺、白马寺、湖北武当山、郑州城隍庙、浚县大佛等多处风景名胜古建筑进行了彩绘、塑像、上彩等工作,受到了国内古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前段时间,陈学兰还专门飞到江油,亲临河南援建的江油李白故里,相关古建筑的彩绘全部由朱氏家族来完成,她的儿子朱长存一直在现场。
陈学兰说:“常年在一线工作,尤其是2006年的文庙工程,把我的眼睛累坏了,现在啥都看不到了。”
赵刚心疼地说,彩绘这门手艺,又苦又累异味又大,而且很多颜料本身还有毒,如今陈老师已经不能下手干活了,只能从整体上把关。
独家绝技今公开
“朱氏彩绘”虽是五代单传,但到今天,技术已不再保密。
“不收徒弟怎么干活呀,我不怕教人,学会了也可以出去自己干,只要能保质保量,不砸‘朱氏彩绘’的招牌就行。”陈学兰说,彩绘是个苦活儿、累活儿,挣钱又少,现在干这个的越来越少了。近20年来,她广招学徒,但能做出设计小样的只有寥寥数人,多是学一两年便因为太辛苦就放弃了。
“烦琐、细致的步骤,让彩绘成了濒危的技艺。”赵刚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代建筑越来越受到保护,也就意味着缺大量的彩绘专业人才,而年轻人不愿吃苦学习枯燥的传统工艺,极大地限制了祖传手艺的继承发展,如“朱氏彩绘”的焊线工艺、泥塑武像的“九吞十八扎”、佛像衣纹中的“兔耳拆”、棉油松香制眼球等工艺已到了濒临断代的地步。
“我唯一的孙子朱艺,已经14岁了,现在,他都没有心思上学,特别喜欢去工地。”陈学兰说,儿子朱长存会把“朱氏彩绘”的技艺传给孙子朱艺,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必须把学习搞好,只有这样,他将来从事彩绘这一行时,才能对得起每一处古建筑,不辜负祖宗留传下来的精湛技艺”。□首席记者 梁新慧 实习生 张俊辉/文【原标题:百年彩绘待弘扬】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