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麦草作画 汝南农民吃上“文化饭”

2013/8/5 16:07:48 点击数: 【字体:

麦草作画 汝南农民吃上“文化饭”
留守妇女在制作麦草画。

    一幅幅如浮雕般的麦草画,亭亭玉立的麦草画屏风,如国画般可以卷收自如的卷轴麦草画,还有光滑细腻温润如玉的陶瓷麦草画工艺瓶,走进河南省汝南县罗店镇,这样精致独特、充满艺术韵味的麦草画作品比比皆是。

    这是农民画家们的创新之作。在罗店镇这个“汝南农民画”的发源地,传统的农民画已被推陈出新,造就了今日名扬海内外的“汝南麦草画”,也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汝南全县农民画传人辈出,农忙种田、农闲绘画的汝南农民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画农”。目前全县从事这项文化产业的有两万多人,年产值两亿元。

    创新:农民画变身麦草画

    “汝南农民画”源于明清,已有300余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罗店还叫王桥公社,就已成立了“王桥农民画院”,涌现出农民画家400多人。1993年,汝南县又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画院——河南王桥农民画院。

    有了这样的农民画家培养基地,农民画获得极大发展。2006年,“汝南农民画”入选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转变成生产力?这要从“汝南农民画”延伸出的“汝南麦草画”说起。1993年,以汝南县著名的农民画家袁宝华领头,在农民画的基础上,利用麦秸秆开始了麦草画的研制与开发。他们大胆吸收国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精湛的制作工艺研发出了风格独特、形神兼备的麦草画,其风韵可与汴绣、苏绣媲美。

    有了麦草画这个“镇乡之宝”,罗店镇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开辟本土文化产业,筹资 70 多万元建起了麦草画生产办公大楼,成立了天中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全镇招聘500多名心灵手巧的青年农民从事麦草画生产制作。

    天中麦草画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开发出花鸟、山水、人物、历史名画等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麦草画作品《清明上河图》、《骑虎女神》分获全国工艺美术大展一等奖和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

    与此同时,麦草画产业也迅速发展。天中公司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得进出口经营自主权。公司聘请的农民画家中有许多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文化产业带头人,有的在本地开始自主创业,有的还远赴武汉、郑州等地创办多家麦草画厂。

    发展:麦草画做成文化产业

    时下,“汝南麦草画”的新一代领军人物是袁月英。袁月英是袁宝华的女儿,从小得到父亲的艺术指点。她以汝南梁祝故里文化为素材,制作出的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梁祝系列作品,曾荣获河南省和全国多种工艺美术奖项。

    2003年,她成立了袁月英麦草画艺术研究院和天中礼品有限公司。在继承和发扬祖传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她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开发出了麦草画工艺口杯、浮雕麦草画、麦草画屏风、卷轴麦草画、立体麦草画等千余个品种。如今公司年创产值500 多万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力 500多人,成为当地麦草画生产的主要企业。

    今年40多岁的赵俊明、张冬夫妇是罗店镇罗西村人,也是从天中麦草画厂走出的技术骨干。1998年,他们成立了明振麦草画工艺品厂,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创产值200多万元,有300多人给厂里加工麦草画。2011年7月,他们在北京与《心灵鸡汤》作者、美国亿万富翁马克汉森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按照订单为其制作。张冬说:“这些天收到的订单很多,都做不及。我们刚为马克汉森制作了160幅自由女神麦草画,发往美国。 ”

    汝南县一笑堂也是当地生产麦草画的知名企业,2006年他们成功研制开发出新的工艺品——陶瓷麦草画工艺瓶。这项发明把汝南麦草画和景德镇瓷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深受市场欢迎。公司采取 “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500多农户加工生产,每年为“画农”增收千万元以上。

    据了解,经过这些年的创新发展,汝南麦草画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在发展中也遭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导致人员很难管理,技术容易流失,缺乏专业协会的组织管理来规范行业竞争等。对此,袁月英认为,汝南麦草画要想在庞大的礼品市场站住脚,还需大手笔,大动作。

    带动:文化产业富了当地百姓

    每天吃过饭,收拾停当,汝南县罗店乡六合村妇女杨花便坐在自家屋里,写写画画,剪剪粘粘,开始制作麦草画。

    “在家里做麦草画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一个月平均能挣 3000 多元,也不耽误给孩子做饭,照看家里。”杨花笑着说。

    杨花的守家致富,是罗店镇麦草画产业辐射的结果。目前,不仅罗店镇有3000多人从事麦草画加工业,周边许多农民也加入“画农”行列。据了解,在汝南县像杨花一样农忙荷锄、农闲作画、足不出户吃上“文化饭”的农村富余劳力有近万名,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000 元~5000 元不等。

    麦草画、麦草工艺瓶的俏销,使得昔日被当柴烧的麦秸秆身价倍增,出现“汝南麦秸比麦贵”的现象;许多农户人工收打小麦,把挑拣好的麦秸秆卖给麦草画公司,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一年增收 100 多万元。

    2011年,依靠弘扬民间文化推动经济的罗店镇,被河南省命名为“文化产业特色乡村”。(李勤玲)

    编辑短评

    乡村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土壤,孕育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品类。如何通过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陈出新,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乡村发展,是值得地方政府思考和谋划的事。

    农民画、民族刺绣、工艺编织等,都是中国乡村艺术的瑰宝。如何挖掘这些乡村艺术的内在价值,提升它们的艺术品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品,并将它们成功推向市场,是把乡土文化做成产业的关键。“汝南农民画”的发源地——河南省汝南县罗店镇的做法正是因循这样的思路。该镇农民画家承袭传统又不守旧,在“汝南农民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汝南麦草画”,当地政府将这一特色文化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催生了大量农民艺术家,也带动当地农民,尤其是妇女在家致富。

    罗店镇的实践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市场经济可以并行不悖,乡村文化产业大有可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是搞活地方经济的新动力,可以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

    当然,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要把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产业做大做强,也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的引导管理,需要技术更新和现代管理手段的引入。这是乡村文化产业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周俭)【原标题:麦草作画 汝南农民吃上“文化饭”】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妇女报 2011-12-25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金色麦草画铺就万名农民致富路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土特产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