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木版年画,墨香凝结的历史印记———“探寻豫西民间文化遗珍”系列报道之三
2015/1/27 10:00:3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一)
2004年春节前夕,一批古色古香的卢氏木版年画带着返璞归真的气息出现在三门峡的年货市场一隅,并被怀旧的人们购回家中。当这些历尽沧桑、流溢着淡淡墨香的木版年画步入充满现代气息的居室、厅堂时,有多少人会想到,这种濒临失传的年画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远远高于它的商品价值。如果不予以抢救和保护,人们将无缘再睹其芳容。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去年以来,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豫西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卢氏木版年画再次受到关注。前不久,为探寻卢氏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记者前往卢氏县追根溯源。
(二)
在卢氏县文化馆副馆长李晓林的办公室里,一些堆叠的木版年画,拙朴自然,古韵流淌,墨香宜人。其中一幅《天地全神》年画刻痕细腻、形象质朴,深深吸引着众人的视线。据李晓林介绍,这幅年画的木版仅为31×22厘米,分成4排雕刻着26个形象迥异的人物,是现存卢氏木版年画中最具代表性、最精美的一块。在该馆的一只木柜里,14块木版被柔软的宣纸包裹并整齐有序地摆放着。除去宣纸,一块块经墨汁浸润的木版,闪动着黑亮的光泽。这些刻版分为阴阳两面,刀功娴熟,构图饱满。尤其是那块《天地全神》,阳面为全神图,阴面为套色板,其套色部位和阳面刻痕毫厘不差,完全吻合,不禁让人赞叹民间艺人独到的匠心与过硬的技艺。据介绍,这14块刻板是1982年由卢氏木版年画的最后一代传人、五里川中学教师段海东捐献给卢氏县文化馆的。
卢氏木版年画工艺复杂,用材考究。刻板采用梨木,研墨用的水取自山泉,所需颜料从矿物或植物中提取。这样印制出的画色泽自然纯净、色彩清新艳丽,即使风雨侵蚀也不易褪色。在制作工艺上,卢氏木版年画讲究着色对比鲜明,如以红托绿、以黄衬蓝,显得庄重醒目。与现代科技手段印制的年画相比,卢氏木版年画古朴典雅、内涵丰富,既有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又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记者注意到,这些木板上刻有“中和局”、“中和恒”等字样。李晓林说,这正是卢氏木版年画的地方特色所在,不仅道明产地,也体现了仁中取利、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据其介绍,现存的木版,大幅为45×70厘米,分为“文门神”和“武门神”两类共3块。“文门神”右手托盘,盘内有玉瓶、鹤、鹿,盘下有童子或抱戟或托爵或挑灯,这在其他门神画中极为少见;“武门神”为立像,右手提大刀,腰挂箭囊,一个五缕长须双目和善,一个豹头高扬怒目圆睁,神态生动,气宇轩昂。小幅木版为30×40厘米,内容为历史或神话人物,有秦琼、尉迟恭等。经专家鉴定,这些当属卢氏木版年画之精品,兼融江苏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线条清秀细腻、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线条的点染丹青及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民族色彩鲜明的特点,在创意上追求融装饰性和愉悦性为一体的版面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
因地理位置显要,古往今来,卢氏县五里川镇商贾云集,是该县长江流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卢氏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朝中后期,盛行于清朝康乾盛世,其作坊在该镇河南村的段家大院,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它“门神局”。据段氏家谱记载,段家始祖段以成是位儒商。在长期的商贾生涯中,段以成看准了木版年画的生意,遂请来江苏、洛阳等地的雕刻印刷名师制版印刷。到清朝康熙年间(1670年左右),段以成的后人段梦飞、段承德将卢氏木版年画不断传承光大。到清朝乾隆年间(1750年左右),段家木版年画生意达到顶峰。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段家共刻成各类木版5000余块,并在五里川街开设了“中和老店”年画店。
木版年画的解板、打磨、绘画、雕刻,到印刷、套色,均在“门神局”内一次完成。当时的“门神局”为“山辉川媚”、“云蒸霞蔚”、“耕读传家”三重大院,由北向南整齐排列且雕梁画栋,极其考究。年画一般先由掌柜命题,民间画师设计、起稿。画稿最注重民族特色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夸张的装饰味道,雕刻要求精益求精。木版年画每年春天开始印制,红红绿绿的年画让“门神局”充满祥瑞之气。入冬时由驴驮马载,行销洛阳、马山口等地,并远销陕西、山西、湖北一带。可以想象,在新年将至时,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寻常百姓家,这些“门神局”年画都会为他们平添几许快乐。
民国时期,因匪患猖獗,“中和老店”被迫关门,所有木版、印刷设备搬回“门神局”。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段家为保护木版精品,将其埋于地下或糠堆里,但其中多半仍遭劫难。据段海东介绍,打记事起,他家就挂满精美的木刻版,除内行人挑走一部分外,有些被打成家具或桌椅。“破四旧”时,卢氏木版年画未能幸免,目前仅保存下14块。因为所处时代的原因,段海东也未能将这一祖辈留下的艺术传承下去。
数百年风雨磨砺,如今的“门神局”已是满目萧瑟。第一重院落的大门已坍塌,但点点遗痕似乎仍在诉说着这里曾经门庭若市的兴盛与繁荣。目前,包括段海东在内的段家后人仍住在二、三重院落里。
(四)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我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曾把卢氏木版年画赠送给鲁迅先生,后被存入上海市博物馆。1984年,河南省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展出卢氏木版年画,后被中国美术馆、中英美院、天津美院、河南省博物馆收藏。近几年,仍不断有广州、苏州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千里迢迢寻觅、探访“门神局”。卢氏木版年画的艺术生命力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全国年画产地的文化部门一起开始紧急抢救中国木版年画。李晓林说,这使他们备受鼓舞,对抢救卢氏木版年画更有信心。据其介绍,他们多处走访,搜寻第一手资料,收集到了各种类型的刻刀、墨磙、墨铲等。卢氏县文化局专门邀请专家来到卢氏,对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进行鉴定。卢氏县文化馆馆长王春生写成了六七千字的论文,详细阐述了卢氏木版年画的历史、特点及制作过程。段海东和卢氏职业中专教师张德琰,还共同对木版年画进行探讨、研究。2004年4月,卢氏木版年画作为卢氏五大民间文化遗产之首,被推荐申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的兴衰,与其所处时代和历史背景有着必然联系。在现代制版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卢氏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和纯粹的商品价值早已淡化。但作为一种传承了数百年的豫西民间艺术,它是地域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墨香凝结的历史印记。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抢救和保护它。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三门峡日报(200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