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第11届“网上看河南”70余名记者来到位于渑池县仰韶乡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参观。
据介绍,渑池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境内有古文化遗址57处,古文物遗址26处,仰韶文化遗址、秦赵会盟台举世闻名。仰韶文化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仰韶村古文化遗址从此驰名中外,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向往的古文化“圣地”。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找到源头。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是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等人于1921年在渑池县仰韶村采集矿石标本时共同首次发掘的, 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并按照考古学“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的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 发现,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存度2至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该遗址 经过三次发掘,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纹饰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原标题: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文化 闪耀华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