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走进南阳 >> 印象南阳 >> 浏览南阳

南阳汉文化集锦(四):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牛刻艺术

2013/11/9 15:00:32 点击数: 【字体:

    戊子悄逝,己丑已至。用十二生肖纪年,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习俗,2009年是牛年,作为人们熟悉的家畜,黄牛以其勤劳、善良的形象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有关它的科普、民俗、文化知识成也为关注的话题,但是不知大家是否了解南阳黄牛以及南阳汉画中的黄牛。

  南阳汉画像石的中心内容,主要是通过神话传说中具有神异力量的人物、动物,来冀以达到御凶辟邪、求祥升仙的目的,其中涉及许多的动物题材,大部分是神话中的龙、凤、麟、飞廉、三足鸟、人面兽等,而现实中的动物如虎、熊、马、犀、象、蛇、鱼,狗所占比重较少,即使这样,黄牛也毫不逊色,从数量上仅次于龙和虎 ,并且以其精美的构思、夸张的造型、现实与理想和谐的交融的雕刻手法,在汉代画像苑中独树一帜。

  南阳汉画中的黄牛,要从南阳养牛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渊源谈起。在全世界黄牛、水牛、牦牛和奶牛4大类品种中,黄牛数量是最多,其中南阳黄牛以体躯高大、力强持久位居我国五大良种牛之首,其驯养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南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是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山区、丘岭、平原各占1/3,气候兼南北之所长。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为南阳黄牛的生长提供了天造地设的自然条件。使南阳自古形成千家万户养牛的民风,农民养成了普遍养牛习惯和技能。

  早新石器时代,南阳人已开始了对牛、羊、猪等畜类的驯养;夏、商、周各代,养牛业逐步发展,牛除用于运输外,还用于耕作,官府还设置了养牛专门管理机构。

  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养阶段。南阳秦国名相百里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养牛专家。《世说新语?汰侈篇》注释《相牛经》曰:“牛经出宁戚,传百里奚,汉世河西薛公得其书,以相牛,千百不失”。百里奚对牛的鉴别、使役、饲养见解独到,对黄牛文化传承发扬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即使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也念念不忘养牛,在南阳城西麒麟岗,一边牧牛为生,一边寻找机会,他听说周王子颓喜欢牛,就用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

  到了汉代,作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及其重要的文臣武将发迹地的南阳,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农业生产条件和农耕文化也相当发达。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南阳成为全国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被称为“南都”、“帝乡”。从南阳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大量的铁犁、铁铧可以充分证明,那时南阳牛耕很普及,黄牛已成为“耕农之本”。经济的繁荣反映到了文化艺术的生活上,上层社会生活富足,衣食无忧,追求生前享乐来世厚葬的风气日盛,在达官贵族阶层中,斗牛已经成为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斗牛的形象,百牛图像等成为举世震惊的历史文化景观。

  南阳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表现当时牛在文化艺术生活上的重要影响:

  第一类为抵斗牛。代表图案有南阳市五中汉墓出土的“斗牛”图。画像石的中部一头硕大强健的牛隆脊奋蹄,小腹疾收,颈项肌肉紧绷,锐利的双角抵向一个壮汉。那壮汉一身短打扮,袒胸,头上梳着发髻。面对狂躁骚动的野牛,他弓步推掌,扭腰发力,动作威猛稳健,充满自信,似乎倾力一击,就能后发制“牛”。左边刻有两兽相斗。整个画面云气缭绕,烘托出争斗犹酣的气氛。

  汉代人的中国人崇尚勇武,以强悍矫健为荣,以冒险探奇为乐。汉代斗兽的文字记载不少,汉朝人是拿这个当娱乐的。孔臧《格虎赋》中说:“格虎于其廷……以此为至乐。”《西京杂记》云:“广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能空手搏之。”都以和猛兽格斗为平生最大的乐趣。南阳画像石中,牛斗不过人,所有的抵斗画面,看不出死板、悲哀、伤感、自卑等低调的情绪,相反却极大表现了汉人勇猛无畏的雄姿。如鲁迅所说,南阳汉画像石的风格“稍粗”,汉画工匠们不是做不精细,是不做精细,不讲究细腻,只追求粗犷的气势。每一幅画面都有着热烈的气氛,奔放、自信,张扬着人的力量和个性,可以说,斗牛是汉朝张扬、奔放、自信的时代精神的缩影。

  第二类为吃草牛,代表图案有南阳唐河县湖阳辛店村汉墓中的“群兽”。画像石中中有五兽:张牙舞爪的虎、张口直立的熊、前卧的鹿、回首张望的兽、悠闲吃草的小牛。画中五兽似乎很默契,各行其事,互不打扰,画面雕刻生动传神,构图均匀,疏密有致,朴质简洁,表现出一片安宁和谐的自然生态。

  第三类为耕作牛。代表图案有1935年在南阳市的白滩村征集到的“牛郎织女星座”的画像石。

  牛郎织女汉画像石为长方形,纵51厘米,横186厘米,厚26厘米,是浅浮雕作品。汉画像石右方刻男子——牛郎叉腿而立,其右手执鞭上举,左手握缰牵牛,上有三星相连,当为牵牛星座。牛郎所牵之牛,其牛鼻穿有缰绳,牛角呈叉形,身体匀称肥壮,牛尾自然下垂,四腿呈前行状,安然的走着,中部六星下刻一虎,昂首翘尾。而左下方四星内刻一高髻跽坐状的织女,为织女星座。

  南阳汉画馆有不少以斗牛、野牛为内容的汉画像石,其形象为隆起的颈项、紧收的小腹、锐利的双角、向上翘起的尾巴,突出的是牛的强健、雄壮和灵巧。相比此画面中牛其体貌特征显示出驯服的神态,舒缓的脚步,准确地说,牛郎所牵之牛,不是野牛、也不是斗牛,而是耕作的牛。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里,黄牛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任劳任怨。它帮助孤苦的牛郎摆脱了狠毒的兄嫂,促成了牛郎与织女的婚姻,正当牛郎一家要骨肉分离的时候,它又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皮帮助牛郎带着一双儿女上天追妻,画面像将牛郎织女神话形象与天文星象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构思巧妙、生动有趣,是汉代天象观测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天文学价值。

  第四类为驯牛。代表图案有南阳市五中汉墓“驯兽”,画面左刻一牛,牛凶气全无,跑开又扭头,右边驯牛的人戴一假面具,稳稳的跳着,丝毫没有紧张之态,反而有玩耍舞蹈的动作,画面中人和牛又分又合,又聚又散的气氛,烘托出牛驯服以后,似乎与人已经成为游戏的伙伴,再饰以云气穿插其中,表现出强烈的韵律之美。

  第五类为野牛。代表图案有南阳市中原机校“逐疫辟邪”画像石,画像石的右方有一熊,振肢奋爪,张口嗔目;中间一牛,犄角如锥,曲颈前冲,愤怒迎斗。画面着重刻划的是牛与熊相遇争斗时的暴怒,仅用几条简练的阴线勾画了颈项的隆起,小腹的疾收、锐利的双角和向上翘起的尾巴,使牛的狂怒和凶猛跃然石上。画面的重心在牛的前部,但为突出牛的强健和雄壮,把臀部画得粗壮,而腿的下部和蹄子却较细小,将野牛的凶猛、矫健一览无遗。

  第六类为阉牛。代表图案有1982年南阳方城县城关镇东关村发现的汉画像石。石上图刻一雄壮公牛,低首、隆肩、扬蹄。牛后有一阉者,头戴尖帽、袒胸赤臂,趁牛全力前抵,抬左后腿之际,用左手托牛睾丸,右手执利刃割之。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南阳人给公牛去势的场面,充分证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南阳人不仅有养牛技术,还熟练地掌握了牛的改良品种选育技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兽医外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兽医外科学的宝贵资料。

  从这些经年不衰的灵石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南阳汉画牛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其一,南阳汉画牛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其二,南阳汉画牛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大多为一石一主题的构图。其三,南阳汉画牛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其四,南阳汉画牛画像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黄牛形态夸张生动,富于感染力,野性充沛,勇猛矫健,在力量与意志的冲突和抗衡中,迸发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充分展示了崇力尚武,富于挑战的时代精神。其五,南阳汉画牛画面灵动、飞扬,洋溢着楚文化的特征。从南阳汉画像石图里面牛与人在云雾缭绕当中飞扬、灵动的造型,我们就能看出它和楚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在相当的艺术造型因素上吸收了楚文化的特征,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如果说龙、凤等我们祖先创造出来子虚乌有的动物,那么南阳黄牛才是真正凭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作用和任劳任怨的品格而独占汉画一席之地,在众多的动物中,南阳汉代雕刻艺术家们倾注着对黄牛的满腔爱心,以型传神,以神传情,抓住牛的本质特点及刹那间的动作,通过大胆、合理的夸张,用寥寥几笔刻画出造型各异的牛,或脊背高耸、犄角尖锐、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势不可挡的感觉;或温顺驯服,表现出黄牛不计名利的特点;或吃苦耐劳、艰难耕作,展现黄牛的拼劲与韧性;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汉代社会的生活状况,积淀、传承着南阳黄牛汉画石刻艺术文化,其多彩的艺术魅力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汉画苑中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芒,也永远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把牛的无私奉贡献精神发扬光大,在新年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阳市委统战部(2011-7-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