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走进南阳 >> 印象南阳 >> 浏览南阳

陈后主庵居太子岗

2013/10/22 14:14:34 点击数: 【字体:

陈后主庵居太子岗

 

     太子岗遗址位于邓州穰东镇,这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的古文化聚落遗址,在遗址上层还有较为丰富的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存。现在人们更多地记住了“太子岗上出太子”的传说,渐渐忘却了麦田之下还有先人生活过的遗存。

     近日,记者一行踏上太子岗,寻着先人的足迹,行走在历史的过往……

       太子岗上故事多

       驱车出南阳城区沿312国道一路西行,漫天飞舞的杨絮为这次探访增添了些许情趣。到达穰东镇政府时,副镇长胡新合已等候多时。出镇政府南行不过五六百米,是一片坡地,胡新合说,这就是太子岗。

       山坡缓缓隆起,高出地面也不过6米左右。眺望远处,麦田一望无际,微风吹过,麦子婆娑起舞,应和着田间飞翔的小鸟。胡新合说,太子岗不仅是一处文化遗存,当地还流传着太子岗上出太子的传说。但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太子岗名称的真正来历与南朝陈后主有关,这在史书上有记载。《明嘉靖南阳府校注》也有对这段历史的记述:“陈后主(陈叔宝),幼为周师所居留穰,后归为陈太子,坡盖以后主得名”。公元554年,西魏攻占了南梁江陵,陈霸先侄子陈顼随军到长安,其妻子及乳婴陈叔宝(即陈后主)被迫逃到穰(今邓州市),在一荒岗上搭庵度日。557年,陈霸先建立陈国,559年,陈顼继位,后传位陈叔宝,由于陈叔宝幼时曾在此荒岗居住,所以这条岗此后就被称为太子岗。

       麦地里犁出黑陶碗

       太子岗遗址以岗的高点为中心,是一处边长约500米的正方形,文化层厚度2-4米,西边古有淇河流经,后干枯,1958年这条古人依赖生存的河被填平。见地面裸露出烧制陶器时窑壁上的红土,胡新合说,走在这里脚下偶尔会踢出一些红砖渣、陶器的碎片。上世纪70年代以前,岗上长满了酸枣树和一些野生杂树,随处可见石斧、陶纺轮、骨簇、鸭嘴形鼎腿、红色的陶罐以及鹿角兽骨。60多岁的郑老汉曾犁出石轱辘、黑陶碗。

       1963年6月,太子岗遗址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这处遗址又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州市文广新局王春玲说,“太子岗遗址至今未进行发掘,但从遗址现存的断崖可以看出有灰坑和红烧土遗迹,个别部位的红烧土呈浅层横向分布,可能为房屋基址。目前出土的石斧、陶纺轮、骨针,大多是村民上缴或者文物普查时收集上来的标本。1968年,遗址的东北部及南边一部分,因当地群众挖硝土或挖红薯窖被破坏掉一小部分。1976年6月,原南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对遗址进行了检查,不再允许村民在这里挖硝土、修红薯窖。”胡新合说,除通过遗址的两条小路、排水沟及一些现代墓葬外,遗址区全部列为农耕地,这也是对遗址的一种保护。

       一处文化聚落遗址

       太子岗遗址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古文化聚落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有锛、杯、纺轮、鼎足等陶器,还有斧、锛、凿、铲、球等石器。另外在仰韶文化层之上还发现有黑陶片及类似于双腹器的器物残片。

        “初步判断该遗址的上层文化性质是屈家岭和龙山文化。”王春玲说,太子岗遗址的存在,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及新石器时代中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交流过渡,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阳晚报(2013-6-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