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南阳

诸葛亮与古隆中

2014/12/29 18:01:21 点击数: 【字体:

诸葛亮与古隆中
诸葛亮与刘备会于隆中
 

    在隆中,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相当严格,白天耕种,晚上则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捧卷阅读。他手捧一本发黄的经卷,一会儿认真地看着,一会儿陷入深深的思索,一会儿握管挥毫、笔走龙蛇地写下自己的独特认识与心得感受……灯光越来越暗,发出了“哔哔剥剥”的声响,他定睛一看,原来是灯芯结满了豆大的灯花。他只得放下经卷,挑去灯花,并将灯芯往外拨了拨。顿时屋内变得亮堂起来,他就又拾过书本,凑近油灯,再次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神游境界……

    多少次,他就这样和衣伏在油灯旁不知不觉地睡了过去。

    白天的劳作实在太累,晚上的阅读又太认真,刚入隆中,诸葛亮的隐居生活多少带有一种自虐的苛刻与严酷。对此,诸葛亮曾著文道:“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操则不能治性。”他又说:“静以修身,俭以养性。”入静去浮、精诚刻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这就是诸葛亮端正的学习态度。就其学习方法而言,也显得与众不同,因他聪颖绝伦,常常一目十行,“独观其大略”,不搞繁琐的考证,不做寻章摘句的雕虫,而能从总体上对历史、人物、学问予以把握。

    这期间,诸葛亮的阅读视野已超越了儒家经典狭窄范围,广泛涉猎了很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书籍,并对道学、墨家、法家、黄老、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在《论诸子》一文中写道:“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礼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在对诸子之得失进行一番审慎的分析后,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充分地吸取百家的合理养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道学。道学有“道家”与“道教”之分,它们虽然都属“道”的范畴,但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立身经典,往往独自隐居在中国的穷乡僻壤之间,奉行人格独立、个性自由、顺应自然、生活俭朴等准则,其生活方式即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诸葛亮在隆中身体力行的,正是道家所提倡、实践的那种生活方式。他的感受与体验,与老庄有着血脉相通的关系,因此,一旦道学进入他的视野,就如迷路的行人发现了一条畅通的归途。

    诸葛亮真有一种回家的良好感觉。他捧读道家经典,过着道家奉行的生活方式,接交的朋友也是当地知名的道学隐士,如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等人。

    公元200年,也就是诸葛亮隐居隆中三年后,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于是,荆益二州就成了曹操与孙权注目、争夺、吞并的焦点。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变化犹如涌动的春潮奔卷而来,猛烈地冲刷着襄阳大地。一批英才在这独特而重要的政治环境中经受历史的锻造与打磨,日渐塑造成形。除了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外,还有庞统、徐庶、孟建、石韬、庞山民、崔州平等一批杰出的风云人物。他们互相拜访、频繁交往、互通信息、集思广益,交换政治见解,交流思想心得,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得益彰。

    于是,除躬耕陇亩的剪影外,我们还看见了诸葛亮在隆中、襄阳及其他名士隐居的鱼粱州、白沙州等地或悠闲散步,或匆匆奔走,或策驴而行,或鞭马如风的多姿身影。隆中,是诸葛亮潜心养志之地;襄阳,是他眺望中国、全局在胸的“桥头堡”;鱼粱州、白沙州等地,既是他求知的营养之源,也是他验证才华、砥砺思想、锤炼磨打的淬火所在。

    在诸葛亮交往、接触的隐士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数庞德公。庞德公是诸葛亮二姐的公公,他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威望与影响,可视为襄阳地区名士、隐士集团的自然首领。刘表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遭拒绝。庞德公有“知人之鉴”,品评人物颇具权威。他瞧不起儒生,认为他们不过是一些迂腐的庸才,而真正的有用之才是那些懂得时务的良才。诸葛亮尊重他,常到他的住所城东鱼粱州登门求教。庞德公深知诸葛亮,对他颇为器重。在概括、评价当地人才时,他称朋友司马德操为“水境”,侄儿庞统为“凤雏”,诸葛亮则为“卧龙”。卧龙者——一条蓄精养锐、等待观望的真龙,时机一到,可就要升空腾飞、遨游八极、搅动九州了。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日子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的婚姻。

    对此,《襄阳记》曾有所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亮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发,而才甚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承彦乃一有名有才之士,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亮,说明他相当看重并佩服诸葛亮。黄承彦看中的不仅有他的才华,还有他远大的未来,更看中了他的德行,觉得他是一个可以托付之人。“丑女”一词,从黄承彦口中说出,还以为是自谦之词,但见后面所叙乡人对诸葛亮婚配的嘲笑,我们方知他娶的媳妇的确是一丑女,恐怕还不是一般的丑,不然的话,时人就不会把“孔明择妇”作为告诫他人的一个典型例证了。

    身高八尺、有才有貌的诸葛亮想娶一个漂亮的妻子并非难事,可他怎就娶了一个奇丑无比的女人为妻呢?于他来说,恐怕也是作了一番反复权衡的。黄承彦为沔南名士,与其女儿结婚可得到他的真心教诲与全力帮助;黄氏乃刘表后妻蔡氏、妻舅蔡瑁的外甥女,与她结成姻缘,不仅可与刘表攀亲,还可与襄阳豪族、当权派蔡瑁建立关系,奠立一定的社会基础;再者,黄氏虽不美,但“才堪相配”,得一贤内助,对自己日后功业将会大有帮助。民间曾有传说,说黄承彦家藏传世兵书,诸葛亮意欲借阅。但黄家规定,兵书不能借与外人。为了读得兵书,诸葛亮只得与黄氏结为连理。而黄承彦,也就将祖传兵书作为女儿的嫁妆全数送与了诸葛亮。

    历史分析与民间传说,两者互为印证,它们都说明了一点,诸葛亮之所以迎娶丑女黄氏,动机与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大业,实现自己心中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诸葛亮是讲求实际之人,他注重的是藏在外表后面的实质性东西,深邃且远大的目光所凝聚的焦点唯有未来二字!

    刚入隆中,诸葛亮还只是一个稚嫩的儒生,毛头毛脑,畏手畏脚,打量世界的目光中时时透着一股惊怯与疑惧。而经过隆中这一熔炉的铸造,他变了,变得自信成熟起来,时时处处透着一股道家的风范,一副游刃有余的洒脱与自在。因有着深厚的儒学底蕴,使得诸葛亮有别于纯粹的道家,从而显出一份难得的儒雅与达观。

    诸葛亮成熟了,可这颗艳艳的红果将由谁来摘取呢?明主在择贤,诸葛亮也在暗暗地比较、选择着。“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诸葛亮诵着《梁父吟》,等待着天时,等待着明主。可是,他环顾四周,眺望中原,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整个中国大地,似乎没有发现一个真正的“明主”: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且目光短浅,自然不足与谋;曹操打败袁术,击杀吕布,消灭袁绍,雄心勃勃,力量雄厚,可他奸恶狡诈,挟皇帝以命诸侯,以诸葛亮之高风亮节,自然不愿与之同流;孙权任用贤能,称霸一方,且兄长诸葛瑾也在那里为官,但他偏安江东,无帝王气候,难成霸业;此外,还有占据益州的刘璋,占据凉州的马腾、韩遂等,他们虽有较大地盘,但缺乏王者之才,内部矛盾重重,力量颇为弱小……

    当时,诸葛亮肯定也知道刘备是个何等样的角色,可他自己连屁股大的一块地盘都没有,正依附刘表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就根本不可能被诸葛亮视为可以栖身、依附的大树。然而,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却找到隆中,找上他的门来了。

    刘备以所谓皇叔的正统身份,常常做一些恢复大汉江山、坐上皇帝宝座的美梦。刘备的野心渐渐引起了刘表的怀疑,就想设计将他杀害。刘备机警,发现后得以逃脱。刘表处是待不下去了,刘备就想独自干一番大事。成大事者必有奇才相辅,经许多名士介绍,刘备终于认准了诸葛亮这条卧龙,以为得诸葛者即可得天下。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聘请诸葛亮,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如果诸葛亮不买账、不认同,不说三请,就是三十请、三百请他也不会出山的。可是,诸葛亮终是出山了。难道他的十年修炼就真的只为刘备一人?

    非也!

    此前,刘备不识诸葛,可诸葛早就知道他有几斤几两了。刘备除有一个皇叔的头衔与为人忠厚信义之外,并无经天纬地之才,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武功,根本配不上“枭雄”二字。拿他与当时突出的曹操、孙权相比,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二流角色。而诸葛亮之所以愿意随同刘备出山,一是其诚心所至,二为情势所迫,三者刘备也有几分王者气候,可以成就一番霸业。

    曹操平定北方乌桓后,即将挥师南下直指荆州。不说刘表不是曹操对手,就是孙权,恐怕也得望风而降。如此一来,中原天下,将尽入奸雄彀中。一旦局势平定,任凭是谁,也就再无回天之力了。此时若再不出山制遏曹操,恐怕终其一生,也就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只能一辈子老死隆中了,这当然跟他的意愿与志向悖逆。如果刘备不来相请,他恐怕也会出山寻找别的出路。

    可是,刘备带着他的结义兄弟,带着一片至诚之心来了,一请不在,又来二请。情势急迫,看来只得降格以求了,况且刘备也算是一个可辅之人。如果刘备诚心第三次再来相请,他就准备跟着一同出山。见了面,总得有点什么让人心服的东西才是。于是,诸葛亮就根据这些年静观全局的心得与刘备军事集团的特点和当时所占据的地位,一番思索,草拟了一份政治、军事对策,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果不其然,刘备第三次来相请。即便此时,诸葛亮还要考验他一番,故作冷漠高深之态,再三推托。没想到诸葛亮越摆架子,刘备就越是谦恭。在刘备的多次恳请之下,诸葛亮这才仿佛于不经意间畅谈天下大势,也就是他早已准备好的《隆中对》。刘备一听,不觉茅塞顿开,当下又拜请他出山。诸葛亮还想推托,刘备黔驴技穷,只得使出最后一招厉害的“杀手锏”,当即放声大哭,一边抹泪一边说道:“先生此时还不出山,老百姓可怎么办啊?!”不说别的,即从年龄而言,刘备要大诸葛亮整整20岁,一位47岁的中年人对着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做到如此诚心诚意,何复他求?这回,诸葛亮真的感动了,二话不说,就答应他出山相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宝安日报(2014-04-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