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宗氏历魏晋南北朝而不衰,宗悫的叔父宗炳,一个比陶渊明小10多岁,比陶渊明名气小,但更有艺术成就的隐士。
江陵宗氏长长的“辫子”
江陵宗氏其祖上可溯到汉桓帝御使丞宗资,蜀汉征西大将军、关内侯宗预。
宗炳的曾祖父汝南太守宗资,祖父宗承宜都太守(与曹操、袁术同时代,《世说新语楚国先贤传》有载),宗炳父亲宗繇之,曾任湘乡县令。宗炳的哥哥宗臧,南平太守,侄子宗悫。宗炳子宗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孙子宗测、宗夬,五世孙宗懔等。
宗炳(375一443年),字少文,南北朝宋著名书画家、美学家、古琴乐理家。
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宗氏祖先曾任楚国太宰。宗姓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桓公裔孙伯宗之后,是以先祖名字为氏。
宗氏名人还有唐宰相宗楚客,其母亲是武则天的堂姐,曾受到武则天重用却贪财嗜色之徒,接连三遭贬官流放。曾封为郢国公,复为宰相后,与韦后等勾结篡逆,被李隆基(后来的唐太宗)诛杀。李白最后一任妻子宗氏,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楚客的曾祖宗丕,曾为后梁南弘农太守,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宗泽的八世祖。
宗炳孙宗测,测生卒年份不详,南齐萧明帝司徒主簿,《南齐书·宗测》有载,与刘之遴祖籍是南阳同乡,三国北方战乱,人口南迁,东晋永嘉之乱,人口再度大规模南避,“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其祖同时迁江陵,数代世居江陵。
宗测与祖父一样不喜人间俗务。提拔他任主簿,骠骑豫章王征召他为参军,皇帝下诏征他为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宗测说:“我的本性和鱼鸟一样,只热爱山中林泉,眷恋松柏草木,看不起出仕做官这条人人都走的路。
他想游览名山,于是把祖父宗炳画的《尚子平图》画在墙壁上。宗测的长子在京城做宫,知道父亲要隐居,便求调任为南郡丞,以便照顾家人。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都赠送东西给宗测,但他均不接受。他随身携带着《老子》、《庄子》二书离家隐居。子孙辞别他时悲痛地哭泣,宗测长呼一口气,去了庐山,住进祖父宗炳住过的房子。
后来,宗测护送弟弟宗夬的灵柩回江陵,仍然住在旧宅永业寺,只和有共同隐逸志愿的人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来往交谈。
宗夬guài(456-504),南康王荆州别驾,南齐萧和帝御史中丞、冠军将军、东海太守。宗夬逝年49岁,子宗曜卿。
宗夬曾写下《荆州乐三首》:迢迅楼雉悬,参差台观杂。城阙自相望,云霞纷飒沓。章华游猎去,纪郢从禽归。溶溶紫烟合,郁郁红尘飞。朝发江津路,暮宿灵溪道。平衢广且直,长杨郁袅袅。
宗懔(501-565年),《荆楚岁时记》的作者,自幼称神童。湘东王萧绎镇荆州,宗懔经长史刘之遴推举,一夜写就《龙山庙碑》,深得萧绎赞赏。宗懔曾任荆州别驾、江陵令,梁元帝吏部尚书。西魏陷荆州后,宗懔被掳往北周,孝闵帝对宗懔甚为器重,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宗懔留下了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回忆荆楚地区的农桑、婚嫁祭祀等民俗民风和民间故事。
在荆州籍宰相刘洎文中,我们提到过——刘洎的曾祖父刘之遴(478-549年),曾从叔刘之亨,两兄弟前后都任过安西湘东王长史、南郡太守。分别号为“大南郡”、“小南郡”。晋尚书令乐广的六世孙,世居江陵的梁尚书左丞乐蔼,是刘之遴的舅舅。乐蔼的舅舅又是雍州刺史宗悫。
刘之遴还是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的古玩收藏家,刘之遴是”衣锦还乡“成语的主角。刘之遴的父亲刘虬(438年-495年),成语“握瑜怀玉”的主角,南朝齐荆州著名隐士、居家学佛的名人。
人物关系谱像一个盘根错节的辫子,非常复杂,也非常有趣。
宗炳:弃官另类追逐山水
刘之遴的父亲刘虬,就像陶渊明因归隐反而后世留名。宗炳也一样,寄情山水间,闲云野鹤在三湖(今丫角、岑河东南的三湖还有地名宗家台)。
有荆州刺史殷仲堪、桓玄举荐,东晋未至南朝宋元嘉中,文帝刘义隆屡次征召宗炳作官,他都不就。他徜徉山水,成了中国山水画家巨擘。
宗炳除画山水,又善弹琴,还信佛教,在庐山参加慧远的“白莲社”,曾作《明佛论》。他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北往嵩、华,他多次沿长江东下去庐山,他曾在衡山建别墅,“欲怀尚平之志。”宗炳天马行空,也是老庄式的。
老病时才回到江陵故乡,在三湖,虽已不能再涉足山水,常常感叹不已。他把游过的名山画出挂在墙上,虽足不出户,自称“卧游”,时而抚琴弹奏一曲,兴趣盎然,并说:抚琴动操,令众山皆响。六十九岁时辞世。
在山水画中抒写感情,显示生命,他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在他的感觉世界里,那画上的千山万壑,直到真实的万壑千山,都回荡着他灵魂畅游时弹奏的动人的旋律。
他还在《画山水序》中论述了远近法中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比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中期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创立的远近法的年代约早一千年。
有文说:
大画家,宗少文,饮溪谷,栖山林;
不为官,愿为民,三十年,避世尘。
画奇山,兴云霞,洒春雨,染杏花;
王微画,神气扬,千岩秀,山河壮。
大名家,技纯熟,遗精品,世所睹;
顾恺之,图六幅,五峰图,庐山图。
夏侯瞻,吴山图,谢约画,大山图;
陶宏景,山居图,张僧繇,红树图。
题材广,技艺好,方寸间,千仞高;
一尺素,百里遥,描山水,皆精妙。
在庐山东林寺,自宋代起设有“远公影堂”暨“十八高贤影堂”。十八高贤,也就是慧远和他的最得意的17位信徒。十八高贤,宗炳排在倒数第二。他入“白莲社”仅仅50天,后无可奈何地离开。
元兴元年(402),宗炳由江陵下庐山,仰慕佛学大师慧远。那年,他27岁,慧远69岁。他向慧远学习佛、儒、老庄哲学及文学。这年七月二十八日,慧远率门徒123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死后一同再投生于弥陀净土,宗炳便列其中。
上年末,在江陵的七州都督兼两州刺史桓玄帐下任职的陶渊明,回到庐山东南麓故里度岁。这年七月,他销假返回江陵。37岁的陶渊明与小他10岁、在庐山西麓东林寺里的宗炳没有交往。这次宗炳来庐山,成了生死记忆。元嘉十二年(435),他年及花甲,在江陵故宅写作《明佛论》,回忆了在庐山时,慧远屡次在秀美的山水中为他开课,大师引经据典又行云舒卷。
当年,宗炳在庐山学佛不到两个月,他的哥哥、南平太守宗臧找来了,坚决反对他加入莲社,逼他回老家。宗臧就在江陵给他建造了房子,要他就在那里闲居。
宗炳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这倒成全了他,让他冥冥之中往文化大师的高位上奔。次年,刘裕先发制人,亲自率兵铲除刘毅,猛攻江陵。刘毅在逃亡中自缢。假如宗炳接受了刘裕的任命,在刘裕发动进攻时,刘毅极可能先杀了宗炳。那样,在中国就少了一位载入中国文化史,甚至必须载入世界美学史的大师。宗炳《画山水序》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
这中间,宗炳还与恩师慧远保持着联系。义熙元年(405),他第二次来到庐山。这时候,莲社成员、隐士雷次宗也由豫章来到了庐山东林寺,就儒学佛学向慧远求教。慧远为宗炳和雷次宗单独开课,讲解了儒家的《丧服经》。正在从事佛教中国化的慧远,不但多次邀请西域的著名佛经翻译家,还直接请古印度、尼泊尔一带的外国法师来作正本清源的翻译佛经的工作。那时的庐山,不但是中国南方的第二个佛教中心,而且是慧远与门生宗炳等共同研究孔儒、老庄、文学的学术重镇。莫道庐山冷清寂寞,其实,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诗会,不就是儒家革命者失意时,或一直追求个体生命的隐逸方式么?
比宗炳出生晚几十年的南朝名诗人江淹的《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云:“此山具鸾鹤,来往尽仙灵。”不但是对生态庐山的抒写,更是对人文庐山、巨子云集的礼赞。
后来,宗炳的两个哥哥,都不幸去世了,侄子们都由他抚养,生活越来越困难,他回到江陵故宅亲自事农。
山水有神“令众山皆响”
义熙七年(411),宗炳36岁了。那时,刘毅兼任荆州剌史。执掌朝权的太尉、中书监刘裕,采纳建议,召宗炳任荆州府的主薄,要他辅佐刘毅。其实是派他“卧底”监视心腹之患刘毅,以便夺取政权,宗炳不就此职。刘裕问他什么理由,他说:“栖丘饮谷三十余年。”宁愿隐居,不愿当官。刘裕也并不勉强,更不以为没有面子而怪罪他,仍派征西长史王敬弘关照他的生活。
义熙八年(412)秋,太尉刘裕由荆州东征江州经过庐山,又来找宗炳了,要宗炳出山做他的高参。37岁的宗炳终于献给刘裕一幅人物画,“一笔画一百事”,可能是连笔画,涉及故事一百个吧。不知是出于对有几度“知遇之恩”的刘裕的回报,还是因为85岁的法显西行求法15年,游历了30余国,终于越洋归国,激发了他的挚爱?宗炳又回到江陵故宅,或耕作,或漫游,或作画,或操琴,或撰文,逍遥自在。
唐代李延寿撰《南史》把宗炳列入《隐逸传》之中。《宗炳传》说:“少文妙善琴书图画,精于言理。”他构建的精神家园是丰富多彩的。他画了不少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可惜,历史把他定位于中国第一位山水美学家,却连一幅山水画都没留下。那时,前有顾恺之开辟了山水画画种,其山水画也没有留传下来。宗炳的人物画留传下来的有《孔子弟子像》等。他的动物画有《狮子击象图》。他晚年著有佛学论文《明佛论》等。他还写了具有中国第一篇山水美学理论的《画山水序》。
据《隋书·经籍志》,他有著作16卷,却只有7篇作品流传至今。
义熙十一年(415)春,太尉刘裕率东征军,讨伐刘毅的余部荆州刺史司马休之、雍州刺史兼江州刺史鲁宗之。三月,刘裕军至江陵,杀败了司马休之。硝烟初散,刘裕记起宗炳,征召他为“太尉掾”,即太尉刘裕身边的佐官。这确实是刘裕很器重他俩,但宗炳还是隐居江陵,画他的画儿,写他的书。次年,宗炳得知慧远大师圆寂了,急忙从江陵赶到庐山东林寺,悼念恩师。浔阳太守造墓,谢灵运撰写碑文。宗炳便为慧远大师立碑。这是宗炳第三次到庐山。由于陶渊明对于慧远的成见,住在东林寺附近的湖畔山村里也没有来参加慧远的治丧,他和宗炳这么两个气节相近、在思想文化史上各有杰出建树者,失之交臂成了永远。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建国号“宋”,这年宗炳45岁。宋武帝刘裕确实老是记得他,多次征召,给他的官职为“太尉”(这是刘裕当皇帝前的职务,国家最高武官,正一品,朝廷最显赫的宰相大臣“八公”之首)并兼“行参军”、“骠骑将军”。刘裕给予一个从未做过官的文人这么高的职务,这是头一回。这年,他大概是为了显示礼贤下士,广纳贤才,也征召了16年前他任镇军将军时任参军的陶渊明,却仅仅是给了个掌管国史的“著作郎”(六品)闲职。
陶渊明有过几次大起大伏的仕途生涯,认清自己没有政治、军事才能,无法实现“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才永远退隐归田的。宗炳或是像王羲之那样认为自己“非庙廊器”,不是做官的料……他谢绝了刘裕的征召。
渐老多病,耕作不易,十分贫困,地方政府又照顾他请他出任“记室参军”,可他还是不去。宋武帝命令南郡的长官多次将粮食钱财赠送到了他的家门口,他还是不接受。宋武帝还记得宗炳颇有音乐才华。荆楚自古就流传着名曲《金石弄》。此曲也为桓氏世族所器重喜爱。桓玄篡位后被杀了,这首名曲几乎失传了。但是,宋武帝刘裕听说《金石弄》仅仅是宗炳一人得传,惟有他能弹奏。于是,宋武帝便派乐师杨观来拜宗炳为师,学习此曲。宋武帝此举,表示他仍然敞开着大门,欢迎宗炳任何时候来朝廷做官。
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宗炳52岁了,朝廷还频频召征他。他仍然不去。他做官的机会太多了。他甚至像逃难那样,“好山水爱远游”。这就是他顽固的本性。
宗炳对于山水美学有着全新的俯瞰目光,却对于成佛的虚构有着特别的痴迷。宋文帝下旨恭请已60多岁的宗炳进京,出任“太子中舍人”,既教皇太子,又掌朝廷文翰,可宗炳就是不去。宗炳的同学雷次宗被朝廷召到京都,为皇太子教书。他讲了慧远给他讲过的《丧服经》,编写了注解阐述《丧服经》的论著,并且署了自己的名字。宗炳出于对恩师慧远的权威的维护,很动感情地作《寄雷次宗书》,与雷次宗争辩,还嘲笑他:“昔与足下共于远和尚间面受此义,今便题卷称雷氏乎?”那年代,对于注解阐述原创作品的编著者是否也有著作权没有共识。这该是中国最早的一桩著作权纠纷案了。
真是一辈子都有人请他做官,他也一辈子拒绝做官。他要的只是一件:让自由精神在山山水水中畅游。
世界最早的山水画论者
宗炳明白自己将要走向生命的终点,病重了也不肯医治。连在荆州的衡阳王刘季义在他临终前,看着他那从容豁达的样子,都非常感动。
作为文化大师,他发现了自然美与人格美,成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双胞胎。他是中国美学发展史进入了审美自觉期的杰出代表。如果说陶渊明是以田园诗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美与人格美在与生存相联系的诗歌领域里的独特发现的话;那么,宗炳就是以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美与人格美在超脱于生存的视觉领域中的独特发现。在山水之中的精神状态,一切都是自己灵魂的真实的自由。
宗炳在美术理论上卓有建树,主张画家创作应“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同时还阐述了“以小观大”、“神托于形”等观点。《隋书·经籍志》录有其著作16卷(已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说:“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山水画论。”
它提出:山是有一定的精神的,好的山水画,高于真山真水。也就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