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南阳

张衡:白河岸边炫惑“斗转星移”

2014/1/7 14:51:58 点击数: 【字体:

张衡:白河岸边炫惑“斗转星移”


    在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这个砖砌的高台,相传是张衡当年潜心读书的地方,人称“读书台”。民国年间,“读书台”台基倾颓,只剩残砖瓦砾。五十多年前,人们又重新修整了一番。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南阳西鄂县;公元139年,他在洛阳去世后,遗体被送回西鄂安葬。对于张衡来说,西鄂是一生的起点,也是一生的终点,那是一方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在他去世前一年,张衡创作了著名的《归田赋》,那时宦官专权,世道日衰,而他自己也到了迟暮之年,心情很是悲凉、失落,但当他“感老氏之遗戒,将回驾乎蓬庐”,把目光转向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时,心境便趋于宁静和温暖,笔调欢乐欣喜、轻快优雅起来,表述了他对故乡田园生活深深的眷恋。随后,张衡上书要求告老还乡,却没有被批准,直到去世,他才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西鄂在什么地方?如今的南阳没有这个地名。南阳张衡研究会秘书长刘永平女士告诉记者,西鄂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相传是黄帝后裔姓鄂部落故地,夏、商、周三代,是鄂侯国,秦汉时为西鄂县。北周时这个县被取消,改为盈溢镇,宋代改名石桥镇,一直沿用到现在。

  该地在南阳市北25公里,地处南阳卧龙区、南召、方城三地交界,东临白河,隔白河与诸葛亮一战成名的博望坡相望。张衡在西鄂出生,在这里生活到16岁后,开始了游学生涯。23岁时,他回到故乡,先后在南阳工作、在西鄂闭门读书。

  张衡一生对家乡的感情都极深厚。据说皇帝曾有意取消南阳“南都”称号,听到传闻,张衡不好明确表示反对,就写下了为人称道的《南都赋》,开篇就是“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借助汉大赋特有的铺张扬厉,他将南阳的温郁丰美、富饶和平尽情地渲染,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暖色调的自然风光,是淳厚的民情风俗,是充满人情味的山水田园。

  张衡对故乡情深意笃,而当时的南阳能出现张衡、张仲景等世界级的伟大人物,也有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原因。

  南阳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地处豫西南大盆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古毓秀,可谓“地灵因山水相融,人杰缘人文郁胜”。早在先秦时,南阳就是著名的冶铁中心;西汉中期的《盐铁论》论及天下都会,则说“宛、周(指洛阳)、齐、鲁,商遍天下,富冠四海”。到了东汉,南阳为“帝乡”,称为“南都”,皇亲国戚不能尽数,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封到南阳的列侯和公主达52人,而本地的邓氏、阴氏、来氏、樊氏、岑氏等家族,长期执掌国家权柄,成为世代衣冠名族,出现了大批政治与文化人才。此时的南阳,农工商发达,文化氛围自由,科学技术先进,充满生机和活力,与国都洛阳一起,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两个大城市。

  张衡的家本来就是世家大族,虽然家道中落,但家乡深厚文化的滋润和熏陶,无疑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和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鄂遗址寻张衡

  今年8月16日,记者来到西鄂故地——今石桥镇地面寻访张衡的踪迹。经过1800多年的斗转星移,这里早已面目全非,无法寻觅昔人踪影。幸亏有南阳张衡博物馆工作人员马当先、付会军当向导,才让我们依稀瞥见西鄂城远去的身影。

  那是一个湿漉漉的日子,淅沥的小雨周天飘洒,田野上的绿色,被雨水润泽得格外旺盛。雨幕中,石桥镇小石桥村西的平畴沃野空无一人,连夏虫也沉寂无声。田埂上的野草恣肆地生长,调皮地遮起窄窄的小路。

  石桥镇如今是“中国月季之乡”,我们趟着草在田野中穿行,所见多是花卉树苗。走了二三百米,我们来到一个砖砌的高台,方正的台子上立着块石碑,上书“张平子读书台”几个大字。

  付会军介绍说,“平子”是张衡的字,相传这里曾是张衡潜心读书的地方,民国年间,“读书台”台基倾颓,只剩下残砖瓦砾,50多年前,人们收拾残砖,重建了这个台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10月0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