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洛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叩访关林 拜谒武圣

2013/11/18 9:44:00 点击数: 【字体:

    这里埋着一个英雄的头颅

    提到关羽,举凡华人,无论老幼青壮,富贵贫贱,海内海外,没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国历史人物中最为各阶层人士熟知和敬慕的道德偶像。关羽一生实践的“忠义仁勇”已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衍化为一种具有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形态。中国人对关羽的崇敬和信奉,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民族认同方式。正是三教并尊的关羽,把所有国人统一于一种精神,也把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从道德意义上联系在一起。

    提到关羽,不可能不提到关林,因为,关林是大忠大仁大义大勇的旷世英雄的首级安放之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忠义精神”的存放之地。
    
    末路英雄的归宿

    乘车自洛阳市区出发,不过10多分钟,便来到了位于洛阳市南郊8公里处的关林镇,关林便在这关林镇里。在关林外迎候我们的关林管委会王治淮主任说,关林镇就是因关林而得名。

    在关林大门外五六十米处,有三门道石牌坊一座,这是关林大型古建群入口的标志。该石牌坊造型质朴庄重,坊柱上有对联两副:“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长”;“诚则无贰无杂, 气也至大至刚”。

    关林,简单地说,就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这真是一种悲壮的面对——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受到整个民族敬仰的人物,竟落得身首异处,不能全身安息。

    所有读过《三国志》的人,应该都耳熟能详这样一段故事。
 
    《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吴主孙权为夺荆州要地而袭杀关羽,但又害怕刘备起兵寻仇,于是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希望以此嫁祸曹操。曹操何等人也,这等雕虫小技,当然瞒不过他。曹操将计就计,以王侯之礼把关羽的头颅葬在洛阳城南。

    关林的建庙史

    三国之后,关羽逐渐成为朝廷黎庶普遍崇敬的忠义仁勇的化身。“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关林的创建是在关公信仰升温的基础上,在关林庙会的氛围中开始的。河南、山西等地乡民为建关林纷纷自发捐输资财,其中,洛阳嵩县、汝阳、洛宁、伊川等周边县乡的民众最为踊跃。

    关林具体创建于哪年哪月,如今已很难考证。据关林万历二十五年《创塑神像壁记》载:“我皇上御极,屡勤忠义,以翊国祚,乃敕封‘协天大帝护国真君’,而元冢依然如汉制……不日,寝宫落成,西配殿工竣……于后寝宫塑神像七尊,工始于二十一年,逾年告成。”据此可知,洛阳关林庙宇应该始建于万历二十年以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现在的关林,是在历朝历代对关林的添建、修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如今的关林,记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关羽精神崇拜的轨迹。

   清顺治十七年,关中杨凤鸣拜谒关林,看到房屋破败,就与同志者捐助修葺。此次虽为部件修复,但已拉开重修关林之序幕。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钦命提督河南全省地方军务右都督许天宠等16位州县地方官吏“重修关圣帝君庙”。这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对关林诸殿进行大规模修葺。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绝,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关林仅得到两次局部修整,其中一次为修复塑像。

    1932年1月30日,南京政府以日寇海上攻势难以遏止,国都南京危如累卵,遂迁都洛阳苟求偏安,洛阳一时冠盖如云。当时关林围墙几近毁坏,张学良、刘峙两人于是“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工竣立碑一通,落款是“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谷旦”。

    1949年以后至2000年,关林先后进行过10余次修葺,这也是关林建庙史上的第二次维修高潮。

    关林:一个精美的古建筑群

    现在的关林,包括庭院两重,殿宇三进,石坊四座,廊庑厅堂百余间,占地180亩。关林的主体建筑平面布局呈回字形。明代的关林是以大门(即今日仪门)、钟鼓楼、东西廊房、左右配殿和二殿共同形成一组封闭的长方形,包围着中心建筑大殿,显示出庄严神圣的气氛;清代对关林进行了扩建,新增了大门和关林围墙,把包括三殿在内的所有明代殿宇和高大墓冢圈在其中,与外界完全隔绝,加上院内遍植翠柏,更显得关林威严壮阔。

    关林大门对面的舞楼则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从总体规划看,整个关林建筑群均以大殿为核心,反映出封建社会“居中为尊”的思想意识。这组建筑还体现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传统特点,从大门外的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严格对称,其中以门外石牌坊,院内钟鼓楼、两个焚香炉、东西廊房及左右配殿的对称最为突出。

    关林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是林、庙合一的典型。前为庙,后为林,既分又合,浑然一体,从前到后层层递进,显示出纵深探秘、令人神往的意境。由大门至仪门,踏过甬道,穿越大殿、二殿、三殿,最后延伸至关羽葬首之山陵——“钟灵处”,既体现出庙依冢而建的历史事实,又突出冢借庙而存的幽深峻挺之感。

    关林的另一独特韵味是:古柏林与石碑林相映衬,自然风景和文化底蕴相协调。在修建庙宇的同时广植侧柏,使殿堂兼具园林特色,八百株古柏形成一处郁郁葱葱的林海,土冢和殿宇掩映其中,殿借柏之翠,柏助庙之幽。历代修建关林的碑刻排列成行,碑述庙史,庙据碑证,将这处祭祀场所衬托得更加静谧肃穆。

    因关林属于列入朝廷礼制的祭礼庙宇,根据我国礼俗,祭祀酬神往往要演唱大戏以助祭,舞楼也就应运而生。现在的舞楼(也称戏楼)为清代乾隆五十六年商人施银添建,与关林大门相对,坐南朝北。舞楼的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部分为前台,长9.3米、宽3.5米、高2.25米,顶部为面阔三间的木构歇山式,因是表演场地,仅用木柱承载屋顶而没有墙壁,观众可从正面和两侧观看表演。舞楼的前后檐柱用五彩斗拱承托五架梁,上用瓜柱托起单步梁,支撑金檩及歇山顶檩,角柱支撑飞檐,角梁外延呈龙头形。后台左右外伸至五间,以增大面积供演员化装和休息。舞楼后墙厚1.1米、高5米,中开一方形直棂窗,长1.4米、宽1.3米。后墙外侧偏下镶嵌清代贞烈词赋石碑五方,均高32厘米、宽60厘米左右。舞楼上层的歇山顶正脊长3米,上立雄狮,背驮宝瓶。戗脊上立天马、狮子等走兽。整个舞楼坡面全部用绿色琉璃筒瓦覆盖,飞檐下悬金铃,迎风作响。

    舞楼的用途是作为祭祀关羽时献戏的舞台。建成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春祭、五月十三诞祭、九月十三秋祭,都要在舞楼上进行大型戏剧表演以酬神。因其设计精巧,构筑绝妙,成为中国舞台建筑的典型代表。

    关林内建一八角亭,亭建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趺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

    旧时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圣人墓称林。关羽被尊为“武圣”,故其墓称“关林”。关林,是对关羽的最高敕封,对关羽精神的最高奖赏,是后人为关羽建起的丰碑。

    这里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

   到关林,你处处感受到的是神奇,比如那纠缠交结盘旋而上相偎相依的两棵松树,那根部犹如孔雀开屏的柏树,还有那似乎还散发着墨香的慈禧亲笔题字。

    可以这样说,关林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个殿,每一个摆设都有“来头”,虽然,很多也许只是传说。

    关公正宗嫡传64代玄孙关现伟、63代玄孙关孝顺说,到关林不知道一些关林的故事,也算是白来了。关现伟和关孝顺现在住在关林附近的李屯,他们能够追溯到的先祖是关羽第51代玄孙关世科。

    关世科原本是山西运城人,明万历甲寅年(公元1614年),当时关世科和另外6户关姓人家被朝廷从山西派到河南来为关公守墓。

    这一守就“守”下了他们这些关公的后代。在他们的记忆里,关林的故事很多。

    神奇传说存松柏

    进入关林,映入你眼帘的首先就是翠柏。到了关冢,就满目都是翠柏了。据介绍,关林翠柏相当有名气,还是洛阳八小景之一。

    洛阳有句俗话叫“关林里的柏树数不清”。这话有点夸张,但关林古柏确实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关林的古柏不仅多,而且长得奇,有几株古柏还有着美好的传说。

    在这诸多的翠柏里,有一棵叫柏上松,就是在一棵巨柏的枝干上,奇怪地又长出了一棵小一点的松树,而且长得枝繁叶茂,直插云霄。这是咋回事呢﹖

    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的诞辰,每逢这天,来关林烧香祭奠的人成千上万。由于关公被奉为三界伏魔大帝,所以,全国各地的鸟也要赶来朝拜,以求关帝保护它们那弱小的生命。有那么一年,住在西岳华山上的黄鹂鸟衔了一颗松子,不辞辛苦带到关林,作为祭品献给关帝。供桌上摆放的是人类的心意,这黄鹂就把松子放到了巨柏的树洞里,并祝愿松树蓬勃生长,常青不老。天长日久,柏树上这松树就长成了大树。

    还有龙头凤尾柏。关林大殿东西两侧有两棵古老的柏树。西边那棵,有一枯枝下伸,形似龙头,人称“龙头柏”;东边那棵,树根裸露甚多,呈扇面形,且环纹甚密,活像凤尾拖地,故称“凤尾柏”。

    传说这两棵柏树是真龙真凤变的。原来,关林三殿早年曾供有关羽秉烛看《春秋》像、出行像和睡像,这些像塑得神形兼备,活灵活现。三殿因此也称作“寝殿”。百兽之王东海龙王和百鸟之王南岭金凤出巡,来到关林时正是晚上,龙凤看到,关公的塑像真的变成了活人,在月下翻看书卷,批阅公文。于是,龙凤赶紧落下来,栖息在两棵大柏树上,龙眼如灯,凤尾放光,照得庙内通明,既给关公夜读照明,又像大臣值日似的恭候关帝。天长日久,龙凤和柏树长成了一体,龙头变成了柏枝,凤尾变成了柏根。

    关林的柏树被称为旋生柏,这是因为关林的柏树枝干多旋转着生长,密密的树纹扭着许多圈儿,显得十分奇怪。据传,关公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后,常乘着一股白气,旋转着升到空中,去各地降妖除怪。关公升天的次数多了,气流就把柏树旋成了现在扭腰麻花似的样子。你要仔细看看,会发现关公墓前的几棵旋得特别厉害呢!

    慈禧真迹留匾额

    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神奇的传说的话,那么关于慈禧的故事则是真事了。

    关林有两块匾额,据说是慈禧的真迹。一块是“威扬六合”,一块是“气壮嵩高”。

    据说光绪帝即位后,慈禧太后忽然对写字送人产生了兴趣,因为这很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学问呀!于是,她就拼命练起书法来。然而,书法的功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慈禧练了一阵儿,看看自己的字,觉得送人还是不太能拿出手。她脑瓜儿一转,就决定找一个写得好的妇女来给她代笔。

    寻人的旨意传往各省。恰巧,四川有位官眷叫缪素筠的能写擅画。她本是云南人,因丈夫死在蜀地任上,就定居在四川了。地方官把她护送到京,慈禧当面一试,很满意,就把缪留在身边。从此,许多王公大臣就得到了慈禧太后赏赐的“御笔”,题字上还盖着鲜红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印玺。这些所谓“御笔”,多出自缪素筠之手。当然,不知情的官员得到“御笔”,自然是高兴万分;知情的人虽然明知这是代笔,但毕竟是太后送的,恩遇有加,自然也乐滋滋地挂出来炫耀。

    物以稀为贵。太后的“御笔”送得多了,也就不再特别金贵了。但洛阳关林庙拜殿悬的这匾额,据传确实是慈禧亲笔所题,不是那些送滥了的代笔。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光绪帝和慈禧仓皇逃出西直门,胆战心惊,跑了一天连饭都没的吃。一行人后来逃到西安。一年后返京时,慈禧于9月16日到达洛阳。19日,慈禧到关林上香。在关林,看着三国时这位叱咤风云、忠勇保主的名将关羽,慈禧心潮激荡,感慨多多:我大清缺的不就是像关羽这样忠勇善战、能保国安民的良将贤才吗?如有此才,我何至于仓皇出走、备尝艰辛?如有关羽,我大清岂不称雄天下、威镇寰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6-08-11 作者:李红军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龙峪湾漫笔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