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西四十五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著名爱国人士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一千一百九十一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
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铁门,古称阙门,为豫西名镇,是千唐志斋创建人张钫的故乡。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南、北涧水环镇东流,东临函谷,西扼崤山,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近年来,坐落在镇西北角的千唐志斋,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万千中外游人。
驱车行进在通往铁门镇的路上。出了洛阳,国道两边尽是山乡田园风光。虽是初春时节,但因今年立春早,所以大年初三,仍感觉寒意袭人。路上的车不多,可农家出门串亲戚的小型四轮摩托车不少,一家人身穿花花绿绿的新年新装,带着大箱小箱的年货走亲访友,车上欢声笑语,一路飘洒,恰似一幅清新的春景图。留意路边的农家院墙上,不时出现一幅幅大字标语“农民种粮,政府补钱”。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上了春联,一家农户大门上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门前大道通富路院内祥光照前程”,看得出中央的惠农利民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不久到了铁门镇,经过了往南的一段蜿蜒曲折的乡间公路后,就到达了闻名于世的“千唐志斋”。
这是一个不大的门面,大红的门墙,绿色的琉璃瓦,古香古色。走进院内,孙文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迎面而来。院内冬青碧绿,松柏苍翠,曲径通幽,十分宁静。往左走经过了一道圆形门,就到了墓石所在的“志斋”了。
这是一个由十五孔窑洞和三个天井、一道走廊所构成的斋室,所有的墙壁间镶满了一块块刻满墓志铭的墓碑石,令人惊叹。张钫先生是如何征集到众多的墓志铭呢?听讲解员介绍,铁门镇是张钫先生的故乡,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钫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 年底在成都起义。解放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 年 5 月病逝于北京。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甚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于右任的鼓励下,张钫于 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 1933
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个天井、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一千四百一十九件,其中西晋志一件、北魏志两件、隋志两件、唐志一千一百九十一件、五代志二十二件、宋志八十八件、元志一件、明志三十件、清志两件、民国志七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十九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五十四件。
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自东周以迄宋、明,这里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逶迤,土厚水底,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有殁于江南塞北者,临终还嘱其后人,不远千里还葬北邙。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见王建《北邙行》)。唐白居易有“北邙墓冢高嵯峨”的诗句,足证“北邙无卧牛之地”并非言过其实。也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的盛行,盗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除此之外,还因年代久远,山水更易,陵谷变迁,墓穴自然塌陷,裸露于野,或农人耕作,触掘坟茔,致墓志不断出土,散及寻常百姓家,张钫留意及此,遂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而近三百方北魏墓志,都由张钫先生送归于右任,于氏运至陕西三原老家,解放后收入西安碑林,现在西安碑林看到的碑廊展示的魏碑,皆为洛阳所出。
墓志之作,起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不过东汉、西晋墓志记载简略,仅题姓名、卒年、葬地而已。及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规定拓跋氏死后,不得“还葬代北”,于是贵胄勋戚,多觅窀穸(zhunxi墓穴)于北邙。他们害怕朝代更异,陵谷变迁,难觅踪迹,故墓多有志,以备后嗣觅踪辩识。其墓志大都有盖,篆署朝代、官职、姓氏;盖下为志,上刻志文,详载死者官职、姓名、族源、生平事迹、卒葬时地、配偶子嗣及对死者的赞颂言辞等,置于死者棺柩前,埋在墓穴中,后渐演成风,志多方形,遂成定制。墓志铭文分为三部分,即志题,一般写明朝代,志主职官、姓氏、籍贯等,如同文章的题目,第二部分为志文,记述志主身世,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类似于现在的追悼词内容,第三部分为铭文,即歌颂悼念死者的内容,如“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造物忌才,人且奈何”,“一从长夜,万载无归”,“天道苍苍,幽路茫茫”云云,多为人生无常,天道不永的意思,来表示对死者的追念和生者的感伤。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亲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吏太守,官卑职微的尉丞参曹;也有优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道参禅的真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千唐志斋的墓志铭有两大作用,一为纠史,一为观书,千唐志斋可以说是一部石刻唐书,一部最原始的唐人档案,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一部形神皆妙的唐代书法演变史,千唐志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