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的王铎故居和王铎书法馆对于爱好书法的人来说是很值得去的地方。
这两处纪念馆都是近几年人们重新修建的,保存了较好的古代碑刻、匾额等文物,十分珍贵。尤其是故居中的《拟山园帖》碑刻,是王铎用行、草、楷、隶等多种书体写成的刻在汉白玉的石板上,用干支记数,共90块儿石刻。经历了数百年的寒暑交替,文革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当时破四旧、立四新,古代石刻属四旧)。有些已经断裂残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浩劫,无疑是这里最惨重的一次灾难,几乎每块石刻上都有斧锤肆意过的痕迹,尽管如此,在今天看来,神笔的余韵遗风,工匠们的精妙技艺仍然可以感受得到。我仔细看着这些石板,书刻的细致入微与斧锤痕迹的粗鲁野蛮同样深刻并且坚定,谁也不能将对方完全掩盖,如同历史的记录,总是客观公平,它不会忘记文明的华彩,而愚昧的错误也永远无法抹去。
来到故居的主体部分,是典型的明清式建筑,分配布局十分讲究,朱门金瓦,翠竹红花,依稀可以想象出当年钟鸣鼎食却不乏陈陈书香的繁华景象。我们还见到了当年御赐的石刻“圣旨碑”下马石,让我想起故居正门上方高悬的康熙皇帝亲题的“太保府”匾额,王铎显赫的地位,以及受清帝重视的程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曾有一度,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时候对王铎的降清意图似乎很是怀疑,将他写人了《贰臣传》,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可以理解,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王铎的做法可能就比较容易被接受,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改写不了历史的,何况同是君主专制中殃集权,只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国家可以富强繁盛,至于江山姓氏,归汉属满,似乎就显得比较次要了。
故居和书法馆中收藏作多的是王铎的大幅草书,3米多长条幅,竟能一气呵成,少有断笔,很显气势,字形结构变化欹侧,线条遒劲苍老,不但在抒情方面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而且能在狂放中有条不紊。另外,到王铎晚年,他运用“涨墨”,在线条纵横之间渗化而成的墨块,也是在书法形式夸张对比方面的重要创新。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对作品的理解还不是深刻,通过这个活动,使我对王铎其人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学习他的书法来说也是一个桥梁。我想只有靠更多地学习经典,不断地开阔眼界,来慢慢的提高自己。当我面对一幅酣畅淋漓、豪放奇倔的草书条幅时,突然发觉书法与文字结合的表达方式是如此的独特美妙,她可以更大程度上贴近书香的内在情感,尽量周全地录载人的思维活动,并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我想这正是艺术价值的所在。
王铎故居一行于我,应该是一个近距离接触书法的开始,这样的方式对书法学习很有帮助。也希望像这样的文物单位能够更多地受到重视个保护,更大程度地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