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关林,我脑海里就在勾勒着三国时期那个“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关云长,再加上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整个一幅威风凛凛、刚愎自用,又深通史书《春秋》、“忠”、“义”双全的行伍猛将。
关羽是人,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是,随着我国封建社会对他的历代加封,关羽便从颇具七情六欲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从三战吕布不下,到斩颜良、文丑而变的天下无敌;从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到清世祖封其为关圣大帝,“气夹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的关云长,便成了人与神的及至。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忠义双全已成盖世之楷模,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了。
据导游讲,关羽的首级就埋在关林。关林,距洛阳市区8公里,在洛(阳)龙(门)大道的东侧、关林镇的北部。这里红墙碧瓦、绿树葱茏、莺歌燕语、花草飘香,环境古朴清幽,气氛庄重深厚。庙墙内古柏参天,碑石、墓志林林总总。
在上大学期间我去过曲阜的孔林,古人尊圣人而称其墓为“林”,因此,孔子的墓冢就被称为了“孔林”,想必被如此所称的地方不会很多吧。封建社会用“忠”、“义”教化百姓,这便在洛阳也有了一处被称为“林”的地方----“关林”。
关林占地面积100余亩,效仿孔林规制,布局十分严谨,大门和仪门都是一门三洞,每扇门上均凸刻81个乳钉,类似于北京故宫皇城的大门。仪门内,通大殿有石栏杆夹筑的甬道。36根望柱上均雕有子母狮。小狮或藏于母腹之下,或攀于母背之上,姿态各异,生动活泼。它们有的翘首注目眺望蓝天,有的侧目回首两相顾盼,有的扑搏欲跃喜不自胜,有的嬉戏作态如呼如唤。如今凡来到这里的游人,似不顾这圣地的庄严与肃穆,或将它们抚摩把玩,或对它们做形逗趣,我也在叹喂古代匠师的艺术杰作的同时,与游人们会心地同笑同乐。我想,当年那些精心雕刻这些动物的明代石雕艺人,于独具匠心的精心布局中,大概也费尽了心计,着实地于不显山不漏水之中把这施于“忠”、“义”教化的庄严肃穆之圣地也大大地幽了它一默。也许当时的古人来这里还不敢向我们今天这样放肆喜玩,因为他们来这里是朝圣。但谁又敢能保证,看到这些生动有趣的雕刻,于自己内心深处会渗出些须嬉戏欢娱之情呢?只是不敢明示于人罢了。
封建统治者需要忠臣义士,远过于需要明主真君。没有明主真君,只有忠臣义士,江山不会改变颜色;只有明主真君而无忠臣义士,这明主真君就可能寸步难行。忠臣义士如此重要,这便必须塑造楷模典范以示臣僚效法,这便有了关羽从人一步步走向神的历程。
你看,那歇山式的四角起戗的大殿,在每一根斗拱的尖端都刻上了龙头。这种情况可能仅在皇宫里才能出现,而此地的关林竟有如此待遇,我想,没有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允诺,谁敢在这里挑战皇威呢?因为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和保持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非常需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这种为封建统治者披肝沥胆的“忠”、“义”楷模,所以,就是把其尊为皇室之位,也不显有何过分吧。
我与朋友到达关林时,正值中午时分,时值洛阳30多度的高温,索性脱下衬衣留一件汗衫,也还感觉干热难奈。从关林的三殿出来,到了素有“关林叠翠”的“钟灵处”,才感觉有了一丝凉爽。这里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大冢,有冢联为“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大冢的四周是城砖砌筑的高墙,登上大冢南望,古人植下的柏林,葱茏苍翠,郁郁葱葱。风吹柏叶,碧浪翻卷如绿海叠翠,不愧“关林叠翠”的美名。在这稍有凉爽的大冢上,你尽可以发怀古之幽思,叹历史之悠悠。遥想千百年前脚下这位叱诧风云的人物,其是是非非只有让历史去评说喽。想《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那首主题歌,真可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现在,只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历史的风尘已经逝去了,英雄不在。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把那个天下大乱年代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以及于这是非恩怨之中搅的当时的盖世英雄曹操不能“睡安稳觉”的关羽关云长,都演绎进了茶余饭后。又在喜逢故人之时,一壶浊酒,戏论天下,也在指点历史之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