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牡丹总有些情缘未了。N年前曾随了友去看花。在王城公园所见只是一地残红。花期错过,惜之又惜。此后到洛阳看牡丹便是心结之系。
又是经年弹指度,洛阳牡丹依然好?每四月,总有些或喧嚣或惊奇或赞叹或怜惜飘在耳绊,引我遐想不已!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司马光说“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二十年后的今日,终于得偿所愿。
暮春四月,驱车入洛。甫一开眼,便心头一震:街市路边竟是牡丹引领。到得宾馆,又见牡丹标本牡丹烙画手绘牡丹丝帕及牡丹字画林林总总,这洛城已将牡丹色香味悄无声息地播进每个游者的心田。问及何处是赏花最佳处,那女孩张开牡丹一般的笑脸:国花园!离此不远,好大一园子牡丹,美得很呐!
人说赏牡丹以午时最佳。早观则花苞庸懒,晚赏则花朵萎凋。我们一行到达正是艳阳当头。园内青黄嫩柳,曲径纵横。微风拂拂,一丛丛疏落的花铺满左右两侧。这就是牡丹吗?性急的同事耐不住地问。说有千五亩多,这怎么不像是牡丹呢?
左转再左转。隐隐见旌旗翻动,喧哗声也大了起来。哦,里面,那才是真正的牡丹花圃。几乎是小跑着进去。眼前的花啊,我惊讶得张大了眼睛!这是花吗?一片片艳丽夺目娇羞含情紫红浓郁浅施淡粉。。。美景当前,所有的形容词竟失去了色彩!或浮出枝柯或相依绿叶,婷婷玉立。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有些渐变色的花简直不知道该称为何色。每一朵都大如海碗,一朵亦有一朵美妙之处。比如连鹤,花纯白,花瓣层次不多,但凝脂如玉,又剔透晶莹。远看如仙羽飘然,近观如纸如绢。真是“别有玉杯承露冷,无有起就月中看”。再看银红,粉团团的脸如满月,雍容典雅,似贵妃出浴;黑龙锦!顺着同事的手,我看见一株奇异牡丹:暗红色磨绒般花瓣层层叠叠堆着,金蕊攒中。有诗赞“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牡丹花中以姚黄魏紫贵为花王花后。姚魏之名实取于姓氏。宋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详述花品花名及赏花习俗。他将牡丹分为二十四品,以品种上论资排辈。我以为不然,花品总称花之品性。譬如人之品德。牡丹素以不畏强权,品刚性烈的个性在坊间流传甚广。传说武则天醉游上苑,下令百花冬季绽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尊。武后怒贬牡丹于洛阳,并大火烧之。牡丹不屈不挠第二年暮春时节依然竞相盛开。而《秋翁遇仙记》中牡丹仙子锄恶助贫的形象也是极好佐证。
当然,神话故事颂扬的是一种刚直不阿的精神。借助牡丹实是人之偏爱。牡丹日后盛开年年亦非武后贬花之因,“洛阳地脉花最宜”才是真正原由。自隋开始,唐宋以来,百姓家家户户兴种牡丹。由经匠人培育,花种推陈出新。赏花之风渐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当世之写照。普通百姓赏花“人将锦绣学群花”,达官贵人赏花“喧喧车马度”,而皇帝赏花是什么样子的呢?唐文宗内殿赏花,惊叹之余,问今年京城传唱的牡丹歌哪首最达意,大臣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之典由此而来!宋神宗得姚黄一朵,手舞足蹈,竞不顾朝上,将花插到头上。文豪苏轼爱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痴迷不亚帝王。
牡丹昌盛,上应风调雨顺下和国富民殷。宋人李格非曾记述:“天下之治乱,侯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侯于园圃之兴废”。古人将美好愿望寄托于牡丹兴衰,只是一种情怀和愿望。而真正兴国安民,则需要全社会积极主动地和谐进步。国兴牡丹兴,民兴牡丹更兴,这才是人本之法。
园中漫步,思绪随花香共长,眼眸与花海难分。“赏爱未能去”,更有便认他乡做故乡的依赖了。千里寻芳,总为慕名而来。园中何有花王花后,亦无豆绿玉版。问及园丁,方晓此类名贵品种花期略晚,须再过周余才放。不免暗自嗟呀。转念又思,连鹤虽非名品却也这般丰姿独具,已叫人情倾芳心。比之空忆名花,不如珍惜当下,与姻缘同理相通。此游园之一悟也!满眼牡丹招人,有心采花却与文明相悖,到底意难平。再问及牡丹花种可带?答说有售。心下一喜。转而却想起“淮南之橘淮北之枳”之故事,罢了罢了,也许这春之尤物只应洛阳胜景,我沾沾仙气足矣。既来赏之此梦已圆。洛阳归来不看花,何必再有奢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