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河洛春秋 河洛教育史话——夏商周时期

2013/12/2 15:04:08 点击数: 【字体:

河洛春秋 河洛教育史话——夏商周时期
号称“中国第一任总理”的商汤宰相伊尹,是在洛阳兼职的最早的教育园丁,他不但给商王授课,也给贵族讲课,还给平民传授生产经验。 李玉明 绘
 
  洛阳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发祥地。

  夏商周三代,都曾都洛邑。夏代始有学校,偃师二里头遗址有中国最早的“庙堂大学”;商代官学兴起,首阳山电厂附近的商都西亳出现了专门吸纳贵族子弟入学的小学、大学;周代私学兴起,居住在洛阳的老子、苌弘都曾授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

  文明渊薮,教育基地;一脉活水,川流不息——道学创始于洛阳,儒学渊源于洛阳;佛学首传于洛阳,理学根植于洛阳……

  本报《河洛春秋》今起推出“河洛教育史话”系列,为您讲述中国古代教育在洛阳的发展历程,敬请关注。 

  学校是教育起步的载体,中国最早的学校出于洛阳。

  为采写河洛教育史话,我采访了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贞富。郑贞富说:二里头夏代遗址上的宗庙建筑部分,有我国最早的“庙堂大学”。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不断发掘,相继发现了学校建制的物证,而古文献上提到的“序”、“校”、“学”,在夏代同指“学校”,此类建筑遗迹在二里头也能找到。

  而到了公元前16世纪,商汤打败昏庸无道的夏桀,建立商朝,在如今偃师市区西边的首阳山电厂附近修建都城,史称西亳——由此,中国教育迈开大步,一路走了过来。

  在商代,“左学”是小学,“右学”是大学,“瞽宗”是音乐和礼仪的教学之地。“左学”地处国都王宫东面;“右学”舍近求远,设在都城西郊。

  1983年春,首阳山电厂工程上马时,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其范围波及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等好几个村庄。专家最后确定:这是商汤灭夏后建起的第一座都城,称为“商都西亳”,具有极大的考古研究价值。

  从此,一批批考古学家进驻这里,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发掘和考证,他们把二里头遗址、商都西亳遗址、成周城遗址联系起来,启动了夏、商、周三代的断代工程。其中,一位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年轻学者杜金鹏,长期蹲点商都西亳,写出许多篇论文,其中有几篇涉及商代教育的雏形和设施——

  商都西亳有学校,三个类型,三个层次。

  这三类学校分别是“右学”、“左学”、“瞽宗”。

  其中“左学”是小学,“右学”是大学,“瞽宗”是音乐和礼仪教学之地。作为小学的“左学”,地处国都王宫的东面。作为大学的“右学”,舍近求远,设在都城西郊。

  当地农民听说自己责任田里有商代“小学”、“大学”,都很惊奇,跑过来看热闹,看后感叹道:“古人真中!真能!真聪明!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把小学放在人口稠密区,小孩子上学路又近又安全!”又发表看法说:“古人知道把大学放在郊区,因为郊区比城里安静,大学生可以安心念书!”

  专家听后哈哈大笑,说:“老乡啊,你正好说反了!不是古人聪明,而是后人聪明,我们现在的教育设施,还有现在的学校类型分布,都是学习和模仿古人的。还有中国历代古都的布局,也都是模仿这个都城的格局而建造的!”

  这说明商都西亳的都城格局和功能,早已是历代都城的样板和范本。

  商代寿命近600年,而西亳作为都城约有400年的历史。在这400年的漫长岁月里,这里和整个洛阳地区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试验田,也成了教育长征的起步点。商都西亳,不但使学校成为常有的建制,也使老师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号称“中国第一任总理”的商汤宰相伊尹,在帮助汤灭夏后大办教育,成为最早的教育园丁。他不但给商王授课,也给贵族讲课,还给平民传授生产经验。在如今偃师市境内,他开设了种植课和烹饪课,兼宰相、厨师、教师于一身——如今远近闻名的偃师银条,原名叫“尹条”,就是他首先发现并倡导百姓种植的。

  伊尹死后,葬在西亳,其墓离汤王冢3.5公里。

  商代教育课程繁多,内容与生产紧密相连,学习内容接近实战:不是到田间地头劳动,就是到山上林中狩猎,不像今天这样只为考试得高分。

  商代教育是贵族教育,黎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当时出现的教育机构,称为“教”和“校”。“教”、“校”同义,“学”、“校”同音。教育部门由商王朝直接掌管。

  当时的大学教育,相当于现在的高等教育,专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培养接班人的一种需要。

  至于“右学”和“左学”,完全是根据方位来定的名。古人以西为右,以右为尊,所以作为大学的“右学”,须建在都城的西侧或西北方向,后来的大学沿用了这一点,一般设在城市的西郊或西北方向。

  至于“瞽宗”的“瞽”,就是“眼瞎”的意思。

  “瞽宗”这种学校,教书的都是盲人。这些盲人看不见东西,从小就学习音乐,常处于封闭状态,注意力很集中,其心志纯洁简明,懂得礼貌礼法。

  这些人由此受到人们的尊重,民众认定其可以和神沟通。

  所以“瞽宗”一类学校,地位高于一般大学。贵族们乐意让子弟来这里学习,愉快地把孩子交给盲人老师。日常生活中,盲人老师会受到弟子的照顾,每日的饮食起居,都有学生轮值服侍。而学生在服侍老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尊崇师长的美德,这是一种长期的德育课。

  商代重视神教,素有占卜之习。专家从出土的甲骨文上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一片甲骨小又小,上面信息却不少。当时的学子喜欢用甲骨来占卜,其占卜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这些占卜文字,清晰地留在甲骨上。这说明当时的教育体制,已经有了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

  商代教育课程繁多,内容与生产紧密相连。各个年级学习的内容,统统接近实战:不是到田间地头劳动,就是到山上林中狩猎,根本不像今天这样只为了考试得高分。

  古人很早就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譬如尧帝,为了让舜掌握生存技能,故意让舜独自到森林中去生活,实践的时间还挺长,以考察他的毅力和生存能力。

  而舜呢,觉得这种考验很正常,他愉快地来到森林中,学会在森林中辨别方向,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待一切都能应付自如,才慢慢走出森林。尧还让舜到河边制陶,舜就去制陶,结果他制出的陶,不但造型好,而且很精美。于是,尧认为舜是个合格学生,培养他作为接班人,把王位禅让给舜。

  商代的贵族子弟,不但习文练武,还要学习舞蹈、演奏音乐。这些学习内容,对学生的生存技能大有帮助,而反观当今教育,片面追求分数,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之内,与大自然分割开来,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孩子,这实际上是教育的退化和悲哀。

  西周是奴隶社会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洛阳人最熟悉的周公,辅佐尚未成年的周成王执政,在洛阳大力发展教育,首创“敬德保民”教育理念和阴阳辩证学说。

  商之后,是西周,出现三种学校:一为天子之“辟雍”,二为诸侯之“泮宫”,三为国人之“乡校”。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整个教育系统为官方所把持,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洛阳人对“辟雍”一词不陌生,这是因为我市现在还保存着一块“辟雍碑”,照片常常见于报端,此乃西晋之遗物,1931年在偃师大郊村北出土,那里是西晋太学的遗址。奇怪的是“辟雍”这种学校,对环境的要求很严格:学校四周必须有水,形如璧环,故又称“璧雍”。    

  西周王室特别重视教育,专门在洛邑设置了“辟雍”这种高规格的学校,后人有称其“天子之学”的,也有称其“成周五学”的。“五学”各有具体称呼: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五个名称各不同,相当于今天大学里的不同院系。其中“辟雍”居中,规格最高,最为尊贵,足可涵盖其他,故常以“辟雍”统称之。

  有趣的是,在“辟雍”里深造的贵族子弟,除了学习礼仪、音乐、舞蹈、诵诗、作文、射箭、骑马、驾车外,还要接受性教育,上生理卫生课,关于男女交媾和生殖的一系列知识,大可堂而皇之地在课堂上传授,体现了古代教育的科学性和纯粹性。

  西周学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到学校里读书。顺序是:先在城内的“小学”坐班,后到15岁至京郊“辟雍”深造,20岁“大学”毕业,举行冠礼,表示成年,走向社会。

  西周是奴隶社会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洛阳人最熟悉的周公,辅佐尚未成年的周成王执政时,曾在洛阳大力发展教育,首创了“敬德保民”教育理念和阴阳辩证学说,他还完善了礼乐制度,对后来的孔子影响至深,终至衍生儒家学说。

  东周时期,都城已在洛阳,这个时期的教育开始平民化。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社会处于急剧的变革时期,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前,被贵族垄断的这棵教育之树,虽浓阴遍洒而平民却不能乘凉,这种局面到了东周时期就被打破了。

  这一时期,居住在洛阳的老子、苌弘、师襄,都曾授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其中,老子还曾当面给孔子上课,向其教授宇宙人生之“大道”。而苌弘则为老子上了音乐课,师襄也向孔子传授了乐理和琴艺。

  而后来开设私学最成功的,当属孔子和墨子。

  孔子、墨子代表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聚徒讲学,招生政策优惠,教学方式灵活,其私学具有无限魅力,吸引成百上千学子。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观点,使平民看到了受教育的希望和机会。所以孔子的学生中有做生意的,有种地的,还有当兵的。这样一来,知识自然而然得到了扩散,教育对象扩大了层面,而且主要是往下移,来到了平民中间。这直接促使一个新兴阶层“士”(知识分子)的出现——而“士”的出现为秦汉以后的人才储备,提供了稳定的后备队伍,他们将在中国教育的漫漫长河中,竖起桅杆扬起风帆,直达儒生们必须飞渡的科举彼岸……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09-0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