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洛阳地名探源 豫陕古道咽喉地 千唐志斋成瑰宝

2013/12/2 15:01:30 点击数: 【字体:

洛阳地名探源 豫陕古道咽喉地 千唐志斋成瑰宝

铁门村中被称为“张公馆”的张钫故居。
 

  今日地名:铁门

  地方状况:铁门村位于洛阳市区以西约45公里处,西扼崤山,东控汉代函谷关,自古为豫陕官道咽喉所在。该村交通便利,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曾为新安县铁门镇政府驻地,现有5700余人。

  村名由来:该村因地处古代缺门山旁,所以曾被称为“缺门”。又因境内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形如宫阙,史上又有“阙门”之名。后来,当地人为了避讳,遂取谐音,改村名为“铁门”。

  豫西名镇属铁门

  历尽繁华传到今

  铁门,历来为豫西名镇,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日前,在新安县文史学者张宗子等人引领下,记者来到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站在村外,放眼西望,那独具特色的气势立刻扑面而来:两座巍峨的青山一东一西,犹如古代的宫阙,耸立在村子两侧。村民们讲,这两座青山,东边的叫青龙山,西边的名为凤凰山,中间形成的缺口,就是古代称呼的“缺门”、“阙门”。

  千唐志斋博物馆原馆长赵跟喜先生介绍,铁门历史迄今已有千年之久,《水经注》上明确记载:“谷水东径缺门山,山阜之不相连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早些年,他们在这里曾发现了众多历史遗迹遗物,有刻着“万岁千秋”字样的汉代瓦当,有三国时期的冶铁遗址,充分说明铁门在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唐代时,铁门有青龙、顺庆两大寺院,镇东的青龙山下还设有重要的驿站,那里至今仍然可以寻到大批的断砖残瓦。到了宋朝景祐年间,铁门改称“延禧”,曾经作为一个商业重镇而名闻四方。

  铁门南有道教胜迹烂柯山,南、北涧水环村而流,风光旖旎。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西安回銮返京,途经铁门时也为这里的景色陶醉,于是留宿多日。当地官员为了给他们盖行宫,大肆砍伐山中的柏树,致使青山失色。后来,历经战乱灾害,铁门更是被毁严重,元气大伤。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刘峙主掌河南大权的1936年2月,曾一度改革河南的行政区划,碍于新安铁门张钫的面子,特别合并孟津、新安、渑池三县设置铁门县,治所定在新安县的铁门镇,但刚过3个月,这一区划调整就被暂缓实行,最后不了了之。

  上个世纪30年代,豫西匪患丛生,战争不断,对各地损毁严重。张钫出面组织大家重修铁门大寨,以保一方平安。除了打寨墙、建门阙,他还广邀当时的名人来给寨子书联题额。其中,西门的“铁门镇”三字由于右任所书,门联为“黑虎神威开远略,青牛仙气自东来”;东门横额“拱阙”,由晚清举人凌素莹所书;南门“龙飞”、北门“凤舞”分别由洛阳书法家李振九等所书。

  素称洛阳西大门

  战乱频仍让人叹

  铁门控东都而扼崤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由此前往洛阳,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朝发夕至,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历史上,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屡经重大战事。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为朝廷先后委以“朔方军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等重任,平叛灭乱。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郭子仪率领军队在攻打邺城的战役中忽遇狂风,顿时天昏地暗,交战双方分别向南、北而退。郭子仪一军退至河阳(今吉利、孟州一带),试图保东都洛阳的平安,但到了夜间军营又受到严重惊扰,大军一路西奔,直至退到铁门(当时名为阙门),方才稳定,遂将这里作为屯兵备战的战略要地。

  清代修订的《明史》记载,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从陕西向东进攻,新安县城由于城池倾颓,驻守的眀军根本无力防守。无奈,新安知县陈显元只好带领百姓兵士来到铁门青龙山,凭借这里的阙门寨据守。起义军发出招降的檄文,陈显元立刻将其撕碎。起义军发起攻击,寨内军民坚决抵抗,死守了一个多月,力量竭尽,寨子最终被攻陷。起义军进寨后,大杀寨中之人,陈显元怒斥:“守寨者,我也;百姓何辜,宁杀我!”起义军大怒,遂将其肢解。经过这场战乱,阙门寨内活下来的只剩36人,繁华的阙门寨也荡然无存。

  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遭受重挫,英王陈玉成被俘。他的叔叔陈得才率领在西北征战的太平军东出潼关,星夜兼程往河南赶,欲联络豫、陕一带的捻军和回民起义军拯救陈玉成。这年6月,他们与清军副将杨飞熊激战于铁门,大获全胜,歼敌无数。清廷看到太平军急速东进,非常惶恐,遂杀害陈玉成于延津途中。

  张钫大兴铁门镇

  千唐志斋好景致

  到了近现代,新安铁门更是驰名海内外。探究其中的原因,这与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和他创建的千唐志斋有着直接的关系。

  张钫出生于公元1886年,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新安铁门人。他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早年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起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张钫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30年代,张钫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民政厅厅长、建设厅厅长等职务,1949年年底于川西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张钫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6年5月,张钫病逝于北京。民国时期,张钫在军、政等界,特别是豫、陕两省有着深远的影响。

  1921年,父亲故去后,时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张钫丁忧回乡,他创办学校、煤矿,还购土地近百亩,从外地购回进口水泥、玻璃等建材,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布局严谨、风格别致、规模庞大的私家宅第,人们称为“张公馆”。公馆附属有私家花园,广种奇花异草,里边还筑有一座独立石屋作为书房。1923年秋,康有为游陕过豫,来到张钫铁门家中憩息数日,乘兴挥毫,为这座园林题额“蛰庐”,并为书房写下了“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的楹联。

  张钫酷爱金石字画,喜好鉴赏考证古物。居洛期间,他得知北邙古墓被盗挖、掘毁严重,但古墓石志、碑碣大多被弃置于田埂荒野,就从1931年开始委人广为搜罗,陆续运至铁门家中。1935年前后,他在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搜集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15孔窑洞的内壁、3个长方形天井院及1道走廊的里外墙壁上。建成之后,因为这里所藏墓志以唐代居多,共有1191件,张钫好友、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遂将其命名为“千唐志斋”,章太炎先生并以古篆为其题额。

  千唐志斋是我国一大艺术瑰宝。它集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于一处,以其独具的恢宏和灿烂成为我国书法研究的宝库。与此同时,它还见证着历代的风雨变迁和文化传承,具有证史、纠史的重要功能,以其丰富的内涵,被誉为“一部石刻唐书”、“唐人档案馆”。经过多年的修缮保护,千唐志斋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中外人士前来观赏、研究,铁门这座千年古镇也由此变得更加美丽多姿。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09-0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