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一说千年,最终想表达的不过一句话:最适宜牡丹生长的地方,还是洛阳!今天我们在这里整合牡丹之最,这个最、那个最,无非是要强化牡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983年以来,我市年年举办牡丹花会,年年挖掘整理牡丹文化,这其实是很好的积累过程。这样做,可以在牡丹背景里,不断重叠文化背景,可以在牡丹底蕴里,更多铺垫文化底蕴。
那么牡丹之最,都有哪些呢?
一
最早记载牡丹的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此书成书具体年代不详,作者不详,有人认为是神农所作,故在“本草经”前加“神农”两个字,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经》。一般认为这是托名于神农,而并非神农所作,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集体创作。此书可能成书于秦汉时期,总结了汉以前用药经验,共载有365种药,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而“牡丹”一词,就赫然出现在这本书中,列在“植物药”类别中。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由此我们知道:雍容华贵的牡丹,最早出现时是“中药”。
最早把牡丹引进洛阳的是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于公元604年营建东都,大力建造西苑,种植奇花异木。全国各地不得不往洛阳进献花木。易州(今河北易县)进献的一批花木中,有20箱牡丹,品种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
此事见于南宋学者王应麟的《海山记》(简称《海记》),原文“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当时隋炀帝发出命令,让全国各地往洛阳进献花木,客观上为洛阳找到了一种旅游资源。
牡丹最早进入园林种植的地点在洛阳。
牡丹原为野生花木,后进入园林由人工培植,并成为观赏花木,这个起点在洛阳,其起因还是隋炀帝营建东都、建造西苑这件事。当时易州进献的这20箱牡丹进入洛阳后,没有在宫廷展览,而是直接进了皇家园林——西苑。
只是当时的西苑,绵延铺陈200里,范围太大,花木初植,整体布局相当粗放,还谈不上牡丹的嫁接和繁育。
但自从有了这贵重的20箱牡丹“母体”后,西苑牡丹渐渐走上科学培植之路,至此,在野外生长的牡丹有了一个“家”。
牡丹入西苑,标志着中国牡丹由野生阶段过渡到园林种植。
最早的牡丹传说是“武则天贬牡丹”。
在洛阳,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家喻户晓:一年腊月天,女皇武则天在暖阁饮酒赏雪,忽觉阵阵清香扑鼻,原来是梅花开了。武则天高兴起来,要到群芳圃和上林苑赏花。
一行人随她来到群芳圃,但那里的花木,除了腊梅和水仙之外,一片枯枝,甚是单调。武则天兴致正高,说:“走!再去上林苑瞧瞧去!”却早有人奏知:“上林苑的情形,和这里的差不多!”于是武则天来了个黑色幽默,写下了一道手谕: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女皇就是女皇啊,连写的手谕都是诗!太监拿着这道手谕,到上林苑张挂起来,意思是报知花神。次日清晨,上林苑竟然百花齐放,一片绚烂。武则天大喜,带领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一起赏花。但令她失望的是所有的花都开了,唯独牡丹不开花。武则天大怒,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令其从长安滚到洛阳。
这样,4000株牡丹就被贬到了洛阳。可是没想到这些牡丹来到洛阳之后,得了洛阳的地气,次年开放时花形硕大,香气浓郁色彩艳丽,比在长安生长得好多了!自此,天下牡丹以洛阳为最盛,到了宋代就“洛阳牡丹甲天下”了。
这个故事,最早传自民间。到了清代,李汝珍把其收进小说《镜花缘》,分述于第四回“吟雪诗暖阁赌酒,挥醉笔上苑催花”和第五回“俏宫娥戏夸金盏草,武太后怒贬牡丹花”里,使口头传说从此有了文字版本。
二
最爱与牡丹媲美的是杨贵妃。
杨贵妃最爱牡丹,也最爱与牡丹媲美。所以李白的《清平调》三首,都把她和牡丹放在一起写。据《杨太真外传》载:开元初年,唐玄宗、杨贵妃在沉香亭前观赏“娇容三变”,这种牡丹是神品,初开为绿色,盛开成粉色,最后变为粉白色。而玄宗和杨贵妃欣赏的“娇容三变”据说更神,可一日三变,早上一种颜色,中午一种颜色,晚上又变一种颜色。
话说当时他们正在赏花,著名歌唱家李龟年手捧檀板,站在牡丹花和乐队前面“将歌之”,但当他刚要开口歌唱时,玄宗突然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意思是说:今天欣赏这么名贵的花,又对着这么美丽的妃子,怎么能用以往的旧歌词呢?遂命李龟年去宣李白来见。
李白来到现场,闹明白是让他填写新词之后,就一边瞟着牡丹花,一边看着杨贵妃,援笔在手,一挥而就,写了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这三首诗有那么多字,中心词却只有一个字:美。第一首,是写杨贵妃比牡丹还美,美得就像群玉山头王母娘娘身边的仙女。第二首,写杨贵妃之美不仅赛过牡丹,还赛过汉代著名美女赵飞燕。第三首,写牡丹与贵妃相互辉映,常使玄宗看不够,还是最美。
在这次赏花音乐会上,唐玄宗亲自抚琴伴奏,杨贵妃亲自伴舞,盛唐首席诗人李白填词,大唐首席音乐家李龟年主唱,还有宫廷乐队小合唱组进行伴唱,加上著名洛阳花师宋单父在现场一一介绍牡丹花名,真可谓一场最高档的赏花音乐会。
其实牡丹的色彩,在我看来实是一种俗艳,是一种世俗的色彩。她的花品,不像空谷幽兰那样安静,不似出水芙蓉那样雅静,不似霜天傲菊那样精神,也不似雪里红梅那样孤洁,她一开花便使劲儿弄出一番热闹来,这自然与杨贵妃身上的热闹气息相符了。
据说这次赏花音乐花之后,玄宗也爱上了牡丹花,动不动就来洛阳赏花,杨贵妃为讨皇上欢心,提出要与牡丹比美。她事先选好了地点,暗中派人将那里的牡丹连根拔起。中午时分,杨贵妃站在牡丹花丛中,让暮春的太阳照着她和牡丹花,慢慢地牡丹都蔫了,而她的脸庞被阳光一照,更加红润美丽动人,喜得玄宗大叫:我的贵妃真比牡丹还美!
最早定牡丹为“国花”的是慈禧太后。
慈禧一生最喜欢两种花,一种是兰花,一种是牡丹。喜欢兰花,是因她小名“兰儿”,所以她的便服上常绣兰花;喜欢牡丹,是因牡丹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所以她经常画牡丹。1904年,她画过一幅《牡丹图》,画面三朵牡丹,分为红、紫、绿三色,钤有“慈禧皇太后之宝”大印。作画时间为“光绪甲辰孟夏”。
2006年9月6日,徐州《都市晨报》以“慈禧亲笔《牡丹图》惊现徐州”为题报道:在2005年12月举行的上海信隆拍卖会上,这幅画以17.6万元拍出,被徐州的一位张先生买下。
引用这些资料,是为印证此画上的落款“光绪甲辰孟夏”。因为“光绪甲辰”年就是1904年,当时慈禧太后已经70岁了,而她是在69岁的时候,一锤定音把牡丹定为“国花”的,并于颐和园仁寿殿建了“国花台”(牡丹台)。
三
最早的牡丹专著是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考中进士,次年便来到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他在洛阳工作3年,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一一记录下来,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部分,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我市单株开花最多的“崔家牡丹”在孟津朝阳镇。
孟津县朝阳镇崔沟农民崔月奇老人,50年前在嵩县白云山黑龙潭的岩石上发现一株牡丹,当即带回,移栽在自家院落。几十年来他精心呵护这株牡丹,使其长成高大的牡丹树。今年牡丹花会期间,他给《洛阳晚报》记者打来电话,说:“俺家种的牡丹真神奇,一株竟开出了200多朵花!”
本报记者赵玉杰前去察看,并于4月18日以《一株奇牡丹开花241朵》为题予以报道:“未进小院,就闻到一股浓郁的牡丹花香,这株高约1.7米的牡丹,花枝覆盖面积近2平方米,最大的一朵花直径达20厘米。茂密的枝杈上布满了牡丹花,其中白色居多,粉色、红色以及三色混合的花儿点缀其中,煞是好看——整整241朵花!我们数了半个小时,终于查清了总数……”
其实,这株牡丹早在去年就已开出了210朵花。
其次,我市教育局办公区一株“洛阳红”,曾开花225朵;牡丹公园的一株“洛阳红”,曾开花164朵;市交警支队院内一株“洛阳红”,曾开花146朵;中国国花园一株“紫云仙”,曾开花108朵。
我市株龄最长的牡丹在邙山国家牡丹园。
这株凤丹牡丹,属古老的杨山牡丹后裔,已有千年历史,株高2.6米,花期长达月余。2007年4月1日,这株牡丹被冠以“全福千年牡丹王”称号。
另外,牡丹王国中,花瓣最多的牡丹是“魏紫”,一朵花上有六七百片花瓣;花径最小的牡丹是“野生黄牡丹”,直径只有3厘米~5厘米;最红的牡丹是“潜溪绯”,又名“火炼金丹”,初开时银红色,盛开时火红色,非常红;最黄的牡丹是“野黄牡丹”,其色与黄金色相近;最绿的牡丹是“豆绿”,翠绿得如绿叶,花藏绿叶间,几乎难分辨;世上没有纯粹的黑牡丹,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颜色发紫发黑;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白里透着光,晶莹而闪亮;单株绽放花色最杂最多的是“什锦”牡丹,有六七种颜色;花径最大的牡丹是“寒樱狮子”,花冠直径达30厘米,现植于我市国家牡丹园;单株最高的牡丹是一株“玫瑰红”,花开时总高3.6米,现植于我市神州牡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