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洛阳牡丹文化大观(4)珍贵的洛阳牡丹谱

2013/11/25 16:17:34 点击数: 【字体:

洛阳牡丹文化大观(4)珍贵的洛阳牡丹谱
隋炀帝钟爱洛阳,营建东都,建造西苑,大种花木。他发出命令让全国各地敬献奇花异草,易州官员孝敬他二十箱花卉,他打开一看,全是牡丹,遂植于西苑。 李玉明 绘
 
    洛阳牡丹名扬天下,得益于牡丹诗,还得益于牡丹谱记。牡丹谱记与牡丹诗相比,更具科学考证价值,是研究牡丹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献。洛阳牡丹谱记甚为丰富,仅专著就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等,新中国成立后也有牡丹谱记相继问世。

  并不是每一种花都有谱记,这正像芸芸众生,各有生平事迹,但只有伟人、名人才有传记留传。牡丹作为百花之首,为她做谱记的人自然很多。 

  (一)宋代以前没有牡丹专著出现,

  有关牡丹的记载散见于各种典籍 

  所谓牡丹谱记,就是把牡丹家族繁衍的历史记下来。谱:籍录也。族有族谱,花有花谱,牡丹有牡丹谱。有关牡丹的谱记,是所有花卉中最为详尽的,记述了牡丹栽培、嫁接、迁徙、演变的历程,区分了牡丹的品种、颜色,其中除记述洛阳牡丹外,还涉及陈州、天彭、亳州、曹州牡丹,为人们研究牡丹提供了斑斓纷呈的历史画卷。

  宋代以前没有牡丹专著,有关牡丹的记载散见于各种典籍。秦汉时期问世的《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其中出现了“牡丹”一词。想不到国色天香的牡丹,最早出现时,竟是一味“中药”。

  南北朝时,北齐画家杨子华首画牡丹,中国从此诞生第一张牡丹画。这一史实,被刘赛客记在《嘉记录》里:“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对象已确切无疑。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更具体地指出:“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因为这句话,2003年9月《温州晚报》还刊载了一篇文章《楠溪江牡丹园3000株牡丹被晒死》,文中提及永嘉县是牡丹的发源地,洛阳读者在网上看了,不同意这种说法。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那里的野生牡丹,就生长在永嘉县境内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他在《谢康乐集》(谢灵运字康乐)里记述了这种情况。这项牡丹谱记告诉我们:牡丹喜欢凉爽,喜燥畏热,喜欢生长在海拔800~1200米的高山上,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丛林地带也能生长。所以,洛阳地区伏牛山区的野生牡丹资源十分丰富。

  但首批进入洛阳的牡丹,不是来自浙江永嘉,也不是来自伏牛山区,而是来自河北。公元604年,杨广篡位,是为隋炀帝,他钟爱洛阳,营建东都,建造西苑,大种花木。

  西苑方圆200里,需用大量奇石花卉,炀帝发出命令,让全国各地敬献奇花异草。当时易州(今河北易县)官员孝敬他20箱花卉,打开一看,全是牡丹,遂植于西苑。牡丹入西苑,标志着中国牡丹由野生阶段过渡到园林种植,牡丹从此落户洛阳,开始了她有声有色的成名过程。

  你该说像这样的事情,后人是怎么知道的?就是看了牡丹谱记后知道的。但牡丹谱记并非都是专著,杂著中提及牡丹的,也算牡丹谱记。譬如隋炀帝接收的这20箱牡丹,对我市的牡丹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是洛阳牡丹的先头部队,是源头,是开端。

  这件事由南宋学者王应麟记载,他在《海山记》(简称《海记》)中写道“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据传炀帝见牡丹宛如美人,恨不得揽之入怀,便问花工:“此为何花?”答:“木芍药(当时牡丹名)。”炀帝怒曰:“俗!送给我就该姓隋,以后称之为隋朝花!”于是牡丹又名隋朝花。

  这批牡丹由于是给皇帝进献的,所以每个品种都很珍贵,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这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洛阳牡丹一开始栽植的就是珍贵品种。第二,洛阳牡丹一开始就带有贵族气,直接进了皇家花园。

  洛阳牡丹是贵族牡丹,外地牡丹是平民牡丹;洛阳牡丹多与帝后发生关联,外地牡丹多与平民相依相伴。刘禹锡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从最高端强调牡丹的重要地位。白居易写“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是从最下层强调牡丹的贵重价值。

  有唐一朝,近三百年,牡丹栽培开始繁盛,但牡丹谱记并不多。与洛阳有关的只提到一个宋单父,此人是盛唐牡丹专家,家住洛阳城南,祖上都种牡丹。他善于嫁接牡丹,开发新品种,于是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他到临潼南边的骊山上,种了一万多株牡丹,他能使这些牡丹各有颜色,五彩斑斓。唐玄宗很高兴,尊他为花师,赐金千余两,让他回洛阳,继续种牡丹。

  这件事在柳宗元《龙城录》里有记载。说明早在唐代,洛阳已出现国家级牡丹专家。可以推测宋单父拿到奖金,一定会大量繁殖牡丹,洛阳花农也将拜他为师,这为洛阳牡丹园艺师的储备和一脉相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宋代的牡丹谱记特别多,

  文人学士为牡丹作了全息记录

  宋代文人有使命感,其与文化的关系近乎婚姻,从不轻言放弃。宋代文人除写牡丹诗外,还搞了不少牡丹专著。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刘赛客有《嘉记录》,周师厚有《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有《洛阳花谱》,陆游有《天彭牡丹谱》,张邦基有《陈州牡丹记》。

  欧阳修是大文豪,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故乡不在洛阳,但他与洛阳有缘分,曾在洛阳担任推官3年。他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于是细心调查此俗之由来,一追就追到了唐代,又追到了隋代,他把宋以前洛阳人爱花习俗作了小结,写成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此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花品,开口第一句话,便把洛阳牡丹封为冠军,同时把外地牡丹气了个半死。他说:“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第二部分解释花名,叙述不同花名的由来。第三部分写洛阳花俗,说洛阳人人爱牡丹,爱得如痴如醉云云。

  经他这么一写,“洛阳牡丹甲天下”了。

  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成书于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二月,书中记载当时洛阳牡丹46个品种,并简述了牡丹的品名、形状和颜色。老实说,他的文章不可能太精细,因为他不在洛阳做官,而是路过洛阳看了牡丹,第一次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三月,他入“精栏名圃,赏及牡丹”。后来,他又一次来到洛阳,看到唐朝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其中有关于牡丹的记述,又看了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就按照这些文字的记载,在各园对照花名进行研究,写了《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也真是难为他了,没在洛阳定居,竟写了两本牡丹专著。

  在北宋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里,自然有欧阳修、周师厚来记述牡丹,但到了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这段兵荒马乱时期,谁来记述牡丹呢?还好,正好有个张邦基出现了,此人生卒年均不详,但却把洛阳牡丹怎样于此时星散各地记录在案——这是他的功绩。

  话说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微,陈州(河南淮阳县)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于是写了《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到了南宋,牡丹栽培中心继续南移,洛阳牡丹移向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有趣的是来记录此事的,竟是南宋大诗人陆游。

  当时陆游在蜀中做官,多次到彭县丹景山及当地民间欣赏牡丹,他发现这些牡丹是从洛阳移植过来的,但到了四川各地之后,就属天彭的牡丹好看,于是写了《天彭牡丹谱》,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从南宋文人写的牡丹谱记可以看出: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渐衰,而四川以及南宋京城杭州的牡丹却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奇品种。

  但从当时天彭牡丹被誉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看来,外地牡丹到洛阳牡丹跟前,也都是晚辈,要不,怎么会称为“小西京”呢?“小西京”者——“小洛阳”也!因为洛阳是北宋的西京,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

  宋代文人为牡丹作谱记,可谓前仆后继热情不减,即使到了被动挨打的南宋时期,也有像陆游这样的人来追述洛阳牡丹的下落。他身在南国,却北望中原,想着失去的国土,想着凋谢的洛阳牡丹,他哪里是在记述牡丹,分明是渴望收复中原!所谓“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在我看来,亦可作《天彭牡丹谱》的注解了。

  (三)明清时期其他地方牡丹的繁盛,

  正说明洛阳牡丹的传播之广泛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开始退化,重瓣难得一见——谁记述了这种景况呢?是姚燧。

  姚燧写了《序牡丹》,文中述及他30年间见过的牡丹仅有百余株,可见当时战乱的摧花程度,牡丹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而且他说:从洛阳到长安,从南阳的邓州到元大都(今北京),见到的牡丹花色,也不过红、紫、白、碧、绯几种而已。

  明代,出现了杰出的牡丹园艺学家薛凤翔,他的《牡丹史》是明代牡丹研究的要籍,他证实了牡丹栽培在明代已转移至安徽亳州,接着,曹州(今山东菏泽)和北京的牡丹也繁盛起来。

  明代还有一个王世懋,写了《学圃杂疏·花疏·牡丹》。他虽是研究牡丹的专家,但却闹过笑话,买到过“染色牡丹”。一次他在关中的某位藩王家里做客,见庭院中有黄牡丹盛开,非常漂亮,就出高价买了两株。没想到来年开的尽是白花,才知是园丁用黄栀水浇花所致,并非黄牡丹品种。当时已有人在牡丹刚发芽时,用淡墨汁浇灌,等到牡丹开花,就成了蔚蓝色的“黑牡丹”,以此诱人高价购买。在明代,还有高濂的《牡丹花谱》、王象晋的《群芳谱》,都对牡丹的栽培和流变作了记述。

  清代,有余鹏年的《曹州牡丹谱》,蒲松龄也来记牡丹,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曾提到过葛巾,间接讲了曹州牡丹与洛阳牡丹的关系。

  实际上,明清时期其他地方牡丹的繁盛,正说明洛阳牡丹的传播之广泛。到后来,牡丹四处开花,乃至西北甘肃,这种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要比牡丹呆在洛阳一地为好。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牡丹发展更快,据我市最近统计,洛阳牡丹已经达到1036个品种,我市有关洛阳牡丹的专著,有刘翔、徐晓帆编著的《牡丹大观》和蓝保卿、李嘉珏 、段全绪合编的 《中国牡丹全书》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02-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