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时代的中原。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时代约为公元前第二千纪的前半叶即公元前1800~1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著名的“二里头文化”即由此而得名。如果我们把视野在时空两个方面放得更远的话,就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二里头在华夏文明史上的位置和历史意义之所在。
在东亚大陆,从大体平等的史前社会到阶层分化、国家形成的文明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被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王朝”的夏、商、周三代广域王权国家形成之前,在广袤的黄河、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独立发展,同时又显现出跨地域的共性。这是一个众多相对独立的部族或古国并存且相互竞争的阶段,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把它称为“龙山时代”(约相当于公元前第三千纪,即公元前3000~2000年左右)。根据最新的考古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这一时代的下限或许可以下延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与二里头文化相衔接。
这些小的社会组织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万邦”(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或“万国”(如《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应当就是早期国家,也有的学者称其为族邦,或认为它们相当于西方学术界所指的“酋邦”(Chiefdom),换言之还到不了国家的水平。那时还没有出现跨越广大地域的强势核心文化,天下形势可以用“群雄竞起”或“满天星斗”来形容。
从考古发现看,属于“邦国时代”的龙山时代,城址林立。据初步统计,在后来二里头文化兴起的黄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龙山时代城址即达10余座,面积一般在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但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随着面积逾3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都邑——二里头的崛起,各地的城址相继废毁,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应是中原地区从邦国时代迈入王国时代的真实写照。
随着二里头都邑与二里头文化的崛起,华夏文明由“多元的邦国”时期进入了“一体的王朝”时期。龙山时代并存共立、光灿一时的各区域文化先后走向衰败或停滞,与其后高度繁荣的二里头文化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我们称其为中国早期文明“连续”发展过程中的“断裂”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断裂”现象在中原腹地的嵩山周围虽然也存在但却不甚明显,二里头文化恰恰是在这一地区孕育发展,最后以全新的面貌横空出世,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王朝文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满天星斗”般的多中心状况就此宣告终结,二里头文化时期也呈现出多元的文化态势。二里头文化的直接分布范围并不太大,它以河南中西部的龙山文化分布区域为根据地,以洛阳盆地的二里头王都为中心,其直接控制范围应在直径200公里以内,它的周围还分布着其他拥有独立势力的集团。但二里头文化的社会与文化发达程度,以及前所未有的强势辐射态势,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