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洛阳

“河洛大鼓”说书人

2017/1/13 10:18:19 点击数: 【字体:

    宜阳县文化局楼后,有个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僻静小院。院内经常飘出咚咚的鼓声和清脆的牙板声。被喻为“泥腿子说书人”的老艺人王玉功就居住在这里。

    年近七旬的王玉功,17岁开始学习曲艺说唱,50多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说书数千场,不仅把河洛大鼓说进了中央电视台,还在2012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的洛阳市代表性传承人。

    1964年,王玉功高小毕业回乡务农时,经常有艺人到村里说书。喜欢听说书的他几乎场场不落,看着艺人眉眼身法、举手投足透出的艺术范儿,羡慕得他心里直痒痒。一场“大书”(长篇说书段子)听下来,他能记住许多经典台词,回家后念念叨叨、比比画画。他的铁匠父亲见他这般痴迷,便用铁板给他敲打出一对“月牙钢板”。

    有了道具,王玉功练得更起劲儿了:到地里干活,边走边练;劳动间隙,人家休息他接着练,就连上个茅房也哼哼唧唧,村里人说,“这娃子算是着魔了。”

    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王玉功常悄悄下到自家红薯窖练打板儿,经常练到深更半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几个月王玉功便能“登台演出”了。那时,生产队每次开会,王玉功都要演出几个段子。《好媳妇》《双保管》等反映生产队农民生活、劳动的段子非常受欢迎。

    1968年,王玉功结识了一位职业曲艺演员,并在他的指导下,对河洛大鼓的唱腔、调门、表演技法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这期间,王玉功一边随这位演员学习,一边和他一起登台演出。

    台下声声叫好,不仅让王玉功小有名气,也让他这个“泥腿子”调入了县曲艺队。他和其他演员一起演出的《战斗在敌人心脏》最受欢迎,县人民会堂一千多个座位场场爆满。之后,他又和队友一起到各乡镇巡回说书,一年里演出七八个月200多场。这一来,王玉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大红人”。

    上世纪70年代初,王玉功两次参加洛阳地区组织的河洛大鼓学习班,更扎实了表演功底。尤其是担任县曲艺队队长后,他带领队员翻山越岭、上山下乡,活跃在广大农村,创作出了大量反映农村精神面貌和具有传统教育意义的河洛大鼓作品。

    说到50多年从艺生涯的感受,王玉功深情地说,说了一辈子书,感到最欣慰的是精神上的充实,“给群众送去欢乐,群众开心,咱也开心”。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说书挣不了几个钱。”和王玉功同在县曲艺队的人,有下海经商的,有另谋职业的,早已过上了殷实日子。但他却拿着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至今仍在坚守。

    近年,宜阳县“滨河之声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创办后,有了固定舞台,有了越来越多听河洛大鼓的观众,王玉功的劲头再次被铆足了。这些年,他还拿起笔杆搞起了创作,《农家书屋好处多》《安全二字大于天》等一系列贴近现实生活的段子应时而生。2010年,他创作的《农家书屋好处多》,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比赛,并荣获最佳风采奖。

    成为河洛大鼓传承人后,王玉功觉得肩上担子更重了。他说,河洛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随着老一代艺人相继去世,河洛大鼓的传承问题日益严峻。“在我有生之年,我将尽最大努力传播河洛大鼓。如果有愿意学河洛大鼓的年轻人,我愿意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记“面人李”面塑传承人李菊芳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