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太子碑是中国最早的巾帼书碑。升仙太子碑属唐代草书碑刻。公元699年(圣历二年)二月四日,武则天从洛阳出发前赴嵩岳封禅,途留于偃师缑山。游览之余,亲笔撰写并书丹了升仙太子碑。同年六月十九日,升仙太子碑立于缑山升仙太子庙殿前。升仙太子碑现存于洛阳偃师市府店缑山上,即升仙观遗址。升仙太子碑高7米,宽1.56米,厚0.55米,盘龙首,龟跌。升仙太子碑文行书30行,行60字。碑阴分三截,上截刻武后游仙篇和从臣题名,薛曜书;中截为钟绍京等衔名三行及神龙二年(706)题记并衔名;下截附宋人衔名并楷书。碑文内容,开始写周灵王太子晋(子乔)生仙故事,接着就描写了武周时期的繁茂景象:乾坤交泰,国家统一,边防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达……从文中亦可以看出武则天时期的统治之术和不凡气概。
武后书迹,今见仅此碑。升仙太子碑书法价值不可低估,碑文以今草为主,行书辅之,具有章草韵味。对此,《宣和画谱》卷一这样评价:“凛凛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现代书法名家倪文东先生评《升仙太子碑》的书法时说:“观其书迹,确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气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
武则天以鸟形飞白书书写的碑额也别有韵味。所谓“飞白”,俗谓“笔花”,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以刷白粉之帚写字,蔡邕因之受到启迪,乃作“飞白书”,这种书体多见于汉魏宫阙题字。“飞白”的意思是点画中丝丝露白,也有称“飞帛”的,比喻如布帛迎风飞舞。传说是东汉书家蔡邕见工匠用笤帚蘸石灰水刷墙,得到启发而创此技法。唐代飞白书有隶书姿态,横画有波势,又扁侧锋圆转,如章草笔法,得笔断意连、卷曲飞动之妙趣。而武则天的飞白书还有鸟形修饰,非常奇特。明赵崛《石墨镌华》评论说“碑首‘升仙太子之碑’6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杨剑虹在《武则天新传》中指出:“她写的《升仙太子碑》,集行书、飞白于一体,笔画中丝丝露白,深得飞白佳趣。飞白书上又配以鸟形,蕴含着太子晋乘鹤升天为仙的传说,借以抒发道教思想。笔画灵活流畅,婉约圆转,是书中的上乘佳作。”
除此之外,升仙太子碑上还汇集了当时几位著名书法家的书迹。碑文的刊刻首先由著名书法家钟绍京奉旨用双钩法将武则天所书碑文描摹上石。而碑阴有唐初书法家薛曜书写的武则天《游仙诗》,笔划纤细瘦硬,别具一格。还有薛稷、钟绍京书写的《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记当时随行大臣,二人皆是初唐书法名家,题名也是端庄灵动,瘦劲清硬。一方碑石真可谓是初唐书法作品的宝库。
可以说,升仙太子碑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河洛大地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该碑的价值还在于,“巾帼书碑从此始”。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书碑之事向来被视为是一桩非常庄重严肃的工作,女性不许登“大雅之堂”的。独有武则天,以“神皇”的权威,无畏的胆略,打破了传统的惯例,开创了中国妇女书碑的先河。
历史与文化
在今天洛阳东南40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南,有一座海拔仅308米的小山——缑氏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缑氏山之所以得享大名就与两位传说中的神仙有关。一位是西王母,她曾在缑山修道。因她姓缑,该山因名缑氏山,后简称缑山。另一位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王子乔、王子晋。据《国语·周语》记载: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两水同时暴涨,危及王宫,灵王拟堵谷水使东流以保王宫。太子晋以为堵水虽可保护王宫而害民,因行谏阻,並谏以治国之道,灵王怒而废黜太子。人们悲其不幸,遂编造出种种传说,说他升仙去了。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记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由于他在缑氏山之巅驾鹤升仙,因而缑氏山就与太子晋驾鹤升仙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因为此,缑氏山在历史上享有了福地的美誉,根据《渊鉴类函》记载的道家天下72福地中,缑氏山被列在第60位。
武则天为什么对升仙太子王子晋情有独钟呢?原来晚年的武则天和历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样希望长生不死,永享天下,于是逐渐痴迷道教。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为了讨好姑母,就将武则天宠爱的宠臣张昌宗附会为王子晋后身,并且写诗来歌颂,武则天十分高兴。自此以后,命张昌宗在宫中以仙人王子晋打扮,披羽衣,吹箫,骑木鹤,奏乐于庭,模仿王子晋升仙的样子。不仅如此,武则天还专门在缑氏山上为王子乔立庙,祭拜这位仙人。
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年已76岁的女皇武则天,驾幸嵩山经过缑氏县,登缑山,谒升仙太子庙。此情此景令女皇感慨万千,在回到洛阳后她撰写了升仙太子碑文,令镌于贞石。然而据碑阴的题记记载:神龙二年(706年)八月二十七日,“相王李旦奉制刊碑刻石”,此碑直到神龙二年才树立起来。
武则天亲自撰书的升仙太子碑文。表面上是写太子晋升仙故事,实际上是以王子晋升仙而自况。晚年的武则天笃信道教,追求得道升仙,永保长生,碑文中所谓“骖鸾驭凤,升八景而戏仙庭;驾月乘云,驱百灵而朝上帝。玄都迥辟,玉京为不死之乡;紫府旁开,金阙乃长生之地。”体现了她对神仙世界的憧憬与向往。而碑文中“自非天资拔俗,灵骨超凡,岂能访金箓于玄门,寻玉皇于碧落者矣”的语句将她的这种心态表露无疑。而描写太子晋升仙,更是表达了晚年武则天对长生不死的仙人的艳羡。她笔下的神仙与仙境实际上就是武则天苦心要达到的理想与境界,而碑文正是她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
而武则天书写升仙太子碑文之时,武周社会稳定,边疆讨伐突厥的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可以说女皇的文治武功达到了顶峰。而她笔下神仙的瑰丽世界,其实是在借题发挥,歌颂她的丰功伟绩和国家的昌盛局面。如碑文中这样写道:“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栽基,正八柱于乾纲,纽四维于坤载。”说武周承天之祐,披荆斩棘,开创基业,江山巩固,四海一统。“廓题封于百亿,声教洽于无垠;被正朔于三千,文轨同于有截。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疆;眇眇寰区,宠铁围而划境”。是称赞武周疆域扩大,人口剧增,声威和教化遍及最远的地方。更是武则天自豪的是:“骈柯连理,恒驰异于彤墀;九穗两岐,每呈祥于翠亩。神芝吐秀,宛成轮盖之形,历草抽英,还司朔望之候。山车泽马,充仞于郊畿;瑞表祥图,洋溢于中外。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远肃迩安,兵革戢而爟烽静。”武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边疆宁静,各民族和睦相处,天下一派升平景象。虽有夸张之意,但与事实基本相符。【原标题:升仙太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