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洛阳

“十盘”:伊川民乐亟待传承

2016/1/15 17:17:07 点击数: 【字体:

“十盘”:伊川民乐亟待传承

  “十盘”表演所用的部分乐器

“十盘”:伊川民乐亟待传承

  “十盘”中的吹奏乐表演

  在伊川县,曾经流行过一种叫作“十盘”的音乐表演形式,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百姓必会组织“十盘”表演。乐手根据不同场合,或轻打细吹,或锣鼓喧天,虽称不上天籁之音,但奏出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颇受欢迎。然而如今,随着老一辈艺人年龄的增长,已有400余年历史的“十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危机。

  1、融合佛教文化由寺院传入民间

  伊川县文化馆馆长于红卫介绍,“十盘”是随着佛教的传入,由西域的筚篥(bì lì古代管乐器的一种,民间俗称管子)和中原的笙、笛融合为乐队主框架,增加云锣等打击乐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乐队组合形式。之所以命名为“十盘”,是因为传统的“十盘”表演中,通常以10个大小不一的云锣作为领头乐器。

  “十盘”有“座乐”和“行乐”两种表演形式。“座乐”演奏时,以管子为中心,除吹奏乐器外,仅用一些小件打击乐器,俗称轻打细吹,这类演奏讲究典雅、肃穆、端庄,主要演奏传统音乐曲牌,如《青天歌》《跌断桥》;“行乐”一般以传锣开道,以马蹄号增强气势,增加鼓、锣、镲、钹等大件打击乐器,另外还有灯笼、令旗、彩旗、黄罗伞等仪仗执事渲染气氛,所奏曲牌都是生活化的民歌小调,场面热烈欢快,如《嗑瓜子》《肚疼歌》等。

  “十盘”音乐用传统的工尺谱字,艺人们以口传心授方式世代相传。练习时,先读谱、背谱或抄写在墙上,集体教念,直到烂熟于心。然后分头练习吹奏,最后上板合乐。

  伊川一带的“十盘”活动,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伊川县志》记载,“十盘”最初在寺院流行,后逐步传入民间。据考,清代至民国年间,伊川县的彭婆、白元等许多地方均有“十盘”乐队,“十盘”活动盛极一时。

  2、新老艺人青黄不接面临传承危机

  如今,“十盘”在伊川流行的盛景仅仅留在牛二照、范西照等老一辈艺人的回忆中。他们都是伊川县吕店镇清泉寺“十盘”社的社员,该社也是目前唯一能够正常演出的“十盘”社。

  牛二照今年64岁,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十盘”社在20世纪80年代时最为红火,有40多个可以稳定演出的社员。后因各种原因,社团20多年不曾有过演出。直到2011年,在村里5名老艺人的带领下,清泉寺“十盘”社才恢复了演出。

  “刚恢复时连乐器都没有。在各家翻箱倒柜找出来的老物件,大部分都是破破烂烂的,用不了。”牛二照说,当时“十盘”表演的领头乐器云锣更是不见踪影,牛二照多方联系,竟然没有乐器厂可以制作。目前,社团演出用锡笛或管子为领头乐器。

  乐器可以再造,但最让老艺人们担忧的,是“十盘”后继无人的问题。

  “我们虽然经常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来学,但不少人学会后不是要出去打工就是要上学,‘十盘’社的成员很难稳定下来。”牛二照说。目前,清泉寺村可以表演“十盘”的村民约20人,其中真正可以稳定演出的,就只剩下牛二照等5名老辈艺人了。

  于红卫表示,县文化馆今年将拿出一些资金,为清泉寺“十盘”社更新乐器,“根据传统,‘十盘’社只在本村有庙会或红白事时进行义务演出,并不盈利,因此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他想组织更大规模的“十盘”培训班,但“十盘”的传承,路还很长。

  “十盘”于2014年12月11日被定为市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习记者 张宁/文 记者 鲁博/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