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还没过,又赶上菜农们独有的农忙,俺村的海神社还没恢复训练呢。这几个人都有点儿急了,抽空带着家伙来我家一起练练。”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多年的郭红运满头银丝,说起话来缓慢清晰。
宫廷古乐 高雅神圣
郭红运说,洛阳海神是一种古代音乐,据说,武王伐纣统一中国建立周朝,在洛阳大封天下,受封者除内陆诸侯外,还包括遥远的东西南北四海之神,宫廷每年都隆重祭海(神),于是便产生了配合祭海的音乐,这种音乐就是洛阳海神乐的源头……
上世纪40年代,我省东起郑州西到陕县,都有海神乐,洛阳近郊也有很多海神社,逢年过节或在其他大型祭祀、庆祝活动上,海神乐都风光无限。1957年,楼村的洛阳海神社参加了河南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得了纪念章。
那么,楼村与洛阳海神有何渊源呢?郭红运说,原来楼村是隋唐东都城的建春门,当时叫古景花村,离国家统治中心近在咫尺,接受海神乐最为方便。而居住在这里的郭氏家族,不仅善于演奏,而且还是制作管子、笙、二胡的高手。由此洛阳海神乐在这里一脉相承。
楼村洛阳海神乐第九代传人叫郭高山,他是郭红运的伯父,心灵手巧,记忆力惊人。解放初,郭高山曾被西南军区文工团邀去教吹管子,几年后病故。郭红运自小跟伯父学习吹、做管子。他回忆说,伯父演奏、教授海神乐,从来不看谱子,做出来的管子更是精妙,在方圆几十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恢复古乐 探索艰难
然而,几十年来,洛阳海神却面临几近失传的绝境。2001年前后,郭红运与其同窗好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郭光宇见面,两人谈起洛阳海神叹息不已。郭红运下定决心,一定要重组海神社,让海神古乐重见天日。他又联合村里郭绍光、郭二锁等人,走上了一条艰难而漫长的探索之路。
重组洛阳海神社,谈何容易!没有队员、没有资金、没有乐器、没有乐谱,一切要从零开始。演奏海神乐的基本乐器有管子、二胡、笛、笙、古筝、碰铃、云板等,其主奏乐器管子的吹嘴由芦苇制成,又厚又宽又长,吹起来十分费力,想吹好很难,俗说 “十年管子不中听”。制作管子也极其不易,管身由锡、铜制成,两端粗细不同,上方7个眼、下方1个眼,均需手工打制,稍不注意,音色很难听。本地没有吹嘴所用的芦苇,需要到外地找阴坡生长的密度大、结实耐用的旱地芦苇,当时整个楼村,只有郭红运有一根管子。这根祖传的管子,管身已经用扁。
郭红运等人四处奔走,宣传重组海神社有多重要,还邀请至少念过初中的村民入伙。这些村民,有的只有一点音乐基础,有的更是“音盲”。他们没有乐器,就自己制作,没有服装,就自己掏腰包。更难的是,海神古乐使用的是工尺谱,难学难懂,不翻译成现代乐谱,根本掌握不了。村里保留的古谱只有10多首,他们千辛万苦从周边地区又收集到数十首,逐字逐句将《孔子哭颜回》、《苏武牧羊》、《胡笳十八拍》、《满江红》、《剪剪花》等翻译成简谱……
2003年,楼村海神社终于成立了。除农忙季节外,队员们每周雷打不动练习两次,海神古乐终于在这群貌不惊人、经常浑身粘满泥巴的老农民手中,奇迹般地复活了。郭红运说,舒缓、空灵、高雅、大气,具有浓浓的宫廷贵族气息,是洛阳海神乐流传下来的最大特点。
光明前景 令人期待
经过不懈地努力,楼村海神社已能演奏30多首古曲,濒临失传的海神古乐再现昔日神韵,不论是春节文化庙会、河洛欢歌,还是关林朝圣大典,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去年国庆节,楼村海神社应邀参加合肥市第二届包公文化节,队员们身穿唐装,每天一演就是一个多小时。一位76岁的合肥市民天天去看洛阳海神乐演出,他拍着队员的肩膀说:“感谢你们洛阳人,给我们合肥人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高雅的民间文化!”
如今,楼村海神社的乐手已发展到30多人,加上仪仗队队员等共有四五十人,每种乐器都有后备选手,其中年龄最小的郭梦飞虽然只有12岁,但学吹笙已有两年了。
据郭红运讲,今年春节前,市里文化部门让他们填了一张由国家文化部下发的表格,说国家正在考虑拨专款扶持民间艺术,楼村的海神社有望被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