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夏朝都城的迁徙与定都老丘

2013/11/9 11:09:12 点击数: 【字体:

    越来越丰富的古都研究成果表明,开封一带早在夏代以前就孕育着灿烂的人类文明,是我国华夏文明发祥、传承的重要地区之一。夏朝时期达到鼎盛,200多年的定都老丘即是明显例证。下面刊登的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撰写的关于夏朝建都开封老丘的文章,以充足的资料证明了这一点。由此不难看出,开封七朝古都的称谓是不准确的,至少应是八朝古都;而开封的最早建城时间距今也不是2700多年,应是4000多年。

    一

    开封是一个古老的都城,学术界与社会各界大多认为开封是七朝古都,而实际上开封是八朝古都。夏王朝享国471年,仅以开封老丘为国都就有216年。夏王朝十迁国都,在其他都城一共105年,老丘时期是夏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都城也从黄河流域的山西南部高地向平原迁徙。有夏一代,共有九次迁都。

    二

    夏后禹的阳城最早当在晋南。《史记·吴太伯世家》《索隐》云:“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阳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虚。”阳城所在指夏虚,即晋南安邑地区。

    夏后禹为了避开舜势力的控制,将都城阳城向黄河之南的平原进行了迁徙。迁徙后的阳城,在远古时期的雒邑,即今河南洛阳一带。《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延于伊,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有夏之居”在河南洛阳一带,伊、洛二水之间。《国语·周语上》云:“昔伊洛竭而夏亡。”(吴)韦昭注曰:“禹都阳城,伊洛所近也。”《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

    1976年在河南登封郜城镇发现了一座春秋至汉代的古城遗址,其中出土的陶豆等器物上有“阳城”、“阳城仓器”字样的陶文,证明该城址就是春秋至汉代的阳城。地下出土实物与文献材料对照表明“禹都阳城”可能就在附近。登封郜城镇发现的阳城,当是夏禹从晋南迁到河南之后,将新的都城仍名为阳城之地。帝舜之都城为都(今山西临汾)。而当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之后,为避开帝舜的影响,大禹把都城迁到了今河南西部,即原来崇伯国的境内,今豫西古雒邑一带。

    古籍上也有认为,阳城在今开封陈留一带。

    大禹的母亲部族有莘氏,即古有莘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史记·夏本纪》“按《系本》鲧取有莘氏女”。(唐)张守节《正义》引 “《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陈留风俗传》云:陈留外黄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有莘氏女生禹。有莘氏,姒姓,在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陈留镇。

    (宋)李等编著的《太平御览·州郡部一·叙京都》记载:“《世本》言‘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于战国大梁魏都,今陈留浚仪是也’。按经传曰:夏与尧舜同在河北冀州之域,不在河南也。故五子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言自禹至太康与唐虞不易都域也。然则居阳城者,自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也。”

    李认为,“河北冀州”指的是山西南部,而“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的“阳城”还不是夏的都城,只是禹避商均时的一个地方。然而这足以说明大梁之南的陈留浚仪是夏禹发祥之地。

    也有人认为陈留是夏朝都城的。如(宋)王应麟在《通鉴地理通释·历代都邑考》“夏都”条下云:“《皇王大纪》禹都于安邑。《世纪》鲧封崇伯国在秦晋之间。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外方南于秦汉属颍川,本韩地;今河南阳翟是也;受禅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世本》言‘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是也’。”

    李、王应麟都引用了《世本》所说“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是也”的记载,说明宋代人还见过《世本》这部书。《世本》记载“夏后居阳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是有历史根据的。

    但是在这里我们还不把开封陈留当做夏都,只是夏禹的发祥地。

    夏后禹三迁阳翟。《汉书·地理志上》说:“颍川郡阳翟,夏禹国。”这个记载说明大禹的都城曾经迁徙到阳翟。《史记·夏本纪》亦云: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夏台,又名钧台,即阳翟。阳翟,今河南禹县。《左传·昭公四年》云:“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启,禹子也。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夏后启曾在阳翟钧台宴飨诸侯,阳翟当是夏后禹、后启的国都,是夏人三迁之都。《后汉书·郡国志》云:“阳翟,禹所都,有钧台。”(梁)刘昭注:“晋《地道记》云:去雒阳二百八十六里,属河南。”

    太康四迁斟。《史记·夏本纪》《索隐》引《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括地志》云:“故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斟,在巩县西南,当是夏后太康的都城。仲康亦居斟。

    夏王朝到太康时期开始衰落,并且曾一度丧失政权,史称“太康失国”。《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夏朝德衰,而后羿自(或说在今河南滑县)迁于穷石(约今洛阳市南)。羿在穷石灭了夏朝,夺取了夏的国家政权。《史纪·夏本纪》云:“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作五子之歌。”夏的政权一度为羿所夺。

    羿,又称“有穷后羿”,“后”即是君,是东夷有穷氏部族的酋长,善射,有 “羿射九日”的传说。后羿夺去了夏人的政权之后,亦是以斟为国都。后羿自恃善射,不理政事,不用贤人,而用寒浞为相。寒浞又杀了后羿。夏的一个贤臣靡逃到有鬲氏(今山东德州附近)部落。靡自有鬲氏起兵,又重新召集夏与后羿二国之余民,灭掉寒浞,而立太康的后代少康。少康由是恢复了夏王朝。

    夏王朝于相时期五迁商丘。《竹书纪年》记载:仲康死后,“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这里的“商”当是商丘。《汲冢古文》云:“相居斟灌。”《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括地志》云:“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时相与羿居商丘。羿既见杀,故相出居斟灌也。”斟灌,一说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一说在帝丘(今河南濮阳一带)。夏后相所居的斟灌当是后相逃亡所居之地、依附之国。

    夏王朝在少康时期复国,少康是相的儿子。《史记·吴世家》云:“昔有过氏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于有仍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于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少康得到有虞氏的帮助,聚集夏民众,建立了政权机构,遂灭有过氏,从而恢复了夏王朝,这就是旧史书上所说的“少康中兴”。

    夏少康六迁原。“少康中兴”之后,《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帝少康十八年,迁于原。二十一年,陟。”原,徐文靖《竹书笺》卷三引“《郡国志》云:河内轵县有原乡。《左传》杜注:沁水西北有原城,盖少康自夏邑迁原也”。即今河南省济源市境。少康迁原之后三年死去。

    夏后杼七迁老丘。夏后杼即位五年后,就把国都由“原”迁到老丘。老丘,就是人们在原来的高地上又用土堆筑起来的高台。《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迁于老丘。”《左传·定公十五年》记载:“夏五月,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六上《列国地形犬牙相错表》云:老丘,“陈留县东北四十里有老丘城,为宋老丘地。定十五年‘郑败宋师于老丘’,即此”。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三引《纂》“今河南陈留县北四十五里有老丘城”。老丘就在今开封市陈留镇东南。

    根据《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夏后杼迁都于老丘之后,老丘作为夏都经历了六世:帝杼12年、帝芬44年、帝芒58年、帝泄25年、帝不降59年、帝扃18年等,共216年的岁月。

    夏后廑八迁西河。《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夏桀九迁斟。《今本竹书纪年》卷上:“帝癸(一名发),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帝癸,即夏桀,又迁都于斟。

    由此可见。夏王朝一迁阳城(山西),二迁阳城(河南),三迁阳翟,四迁斟,五迁商丘,六迁斟灌,七迁原,八迁老丘,九迁西河,十迁斟。夏王朝经历471年的历史,共有10次迁都。

    三

    《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夏桀时期,夏王朝亡。夏王朝经历十四世、十七王、四百七十一年的历史。自帝杼在老丘建都,至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居西河”止,夏王朝竟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等夏朝的六世国王、经历216年的岁月。如果除掉夏王朝自太康失国,经过仲康、相,直至少康的60余年,因那时夏人并没有控制夏国家的政权,夏国家处于“无王”时期,再除掉大禹“公天下”执政的45年,那么夏王朝享国471年,仅在老丘为国都就216年。夏王朝十迁国都,在其他九个国都一共115年,可见老丘在夏代历史地位的重要。老丘时期是夏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老丘在开封陈留一带,也是大禹母族所居之地,是夏王朝的重要都城。但是由于开封地区受黄河泥沙的千年淤积,现在很难见到老丘遗址了。 然而考古工作者在距开封东北郊20公里左右的杜良乡发现一个名叫“国都里”的村庄。“国都里”确实比周围的地方高,据说过去黄河水泛滥时,周围居民都到这个村避水。相传“国都里”的地名就是根据夏人建都老丘而流传下来的。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曾在这里进行过考古探查,用“洛阳铲”先地下探查10多米,发现一些夏商时期的陶片。但是由于这里是黄泛区,黄河泥沙淤积太厚,无法向下进一步探查。“1998年夏季,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商(丘)开(封)’高速公路建设所开展的文物勘探中,在位于‘国都里’村北1.5公里的刘京寨村北部,曾探明一处大型的古文化遗址,部分探孔在距地表12米~13米的深度,出土有明显具有夏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残碎陶片,这无疑为今后寻找夏都老丘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1989年~1990年,在与‘国都里’不远的杞县段岗、朱岗、牛角岗三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属于二里头文化的遗物,可见至少在夏代晚期,开封以东地区已经属于夏的版图。”

    夏王朝灭亡之后,西周王朝又把夏人后裔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是为杞国,说明河南省杞县可能就是夏禹的故里和活动的故地。这些都向人们传递着大禹故里在今开封陈留的信息。

    自帝杼在老丘建都,夏王朝竟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等六世国王、经历216年的岁月在开封,开封老丘是夏王朝最重要的都城。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开始“居西河”。帝廑“居西河”也可能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如当时“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也可能是东方商部族的兴起使帝廑感到压力,希望离开东部的老丘,迁居“西河”,以避其锋芒。作者:李玉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2-09-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