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再谈夷门氏帝都问题

2013/10/31 17:06:01 点击数: 【字体:

再谈夷门氏帝都问题

仓颉墓远景

再谈夷门氏帝都问题

仓颉造字台(列仙台)遗址

再谈夷门氏帝都问题

仓颉墓东北角被村民破坏状况

夷门氏建都时间早于黄帝轩辕氏政权

20世纪末期,我国远古史研究学者结合多学科领域考古情况对远古史进行了论证,将其大致分为四个时代,即:原始初民时代、氏族联盟时代、王族分封时代和诸侯争霸时代。其中氏族联盟时代起自公元前7724年的伏羲女娲时期,止于公元前2071年帝舜有虞氏时期。史皇仓颉氏的先祖是燧人氏的支脉,公元前4637年前曾经主要活动在渭水流域,之后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公元前4637年至前4528年曾在中原开封一带称帝建都。

公元前4609年,姬姓黄夷氏部族集团大酋长姬邦卉执政后,立誓要吞并天下,并先后征服了仓颉氏、蚩尤氏、少昊氏、神农氏等部落集团,由于生病去世没来得及称帝,故墓地称“黄陵”而非“黄帝陵”,是轩辕氏政权的奠基人。他的儿子姬芒即位后正式称帝,建立了黄帝轩辕氏政权。

考虑到清代徐道在《历代神仙演义》中将其称为“帝”以及民间的称呼习惯,我们也泛称其为黄帝。至于“夷门”氏与“黄夷”氏之间有什么关联,我们不得而知。从时间上来看,仓颉五世帝就是在黄夷氏部族大酋长姬邦卉执政时期被彻底降服的,他们虽未同生但却共死于6600余年前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的开封一带。

孔子和司马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两位巨人,其“万世一系”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对中国远古文明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他们在史书中对远古文明历史进行了无情删削,将约万年的中国文明史改造成了仅仅是“五帝一族”的黄帝天下,给中国历史造成了一些误传。

因此,我们在《“夷门”,被遗忘的六千年前帝都》一文中,引用了我国远古史研究学者新近认定的中国远古历史时间表述,不仅对仓颉氏诸帝在开封称帝建都历史和黄夷氏大酋长姬邦卉在开封征战去世的历史作了时间上的定位,也用事实打破了过去对开封建都历史起点的既定认同,将开封建都的人文发展史向前推进了四千年左右。

认可夷门为帝都的基本依据

仓颉氏族称帝建都问题早已为国内史学界所公认,只是在具体地点上有不同争议。究其原因,有历史资料不足无法认定方面的因素,也有各地争夺人文资源方面的因素,这里就不一一而论。

判断古代帝都在一个地方存在与否大致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氏族帝行政、居住之地;二是祖庙所在地,有祭天的标志物。两者缺一不可。无祖庙的帝居之地一般被称为暂时的、非正式的“行都”。祭天要有专门的祭祀地泰坛,泰坛是用土专门建筑成的圆形丘坛。所以过去称帝都为“丘”,就是用祭祀圆形丘坛俗称帝都的意思。“祭坛”中的“祭”字,是祀的礼仪;“坛”字是用土筑成的台子,也是专门用作祭祀的场所。祭祀是一个氏族集团的大事,祭坛是讨论和决定氏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重大事务的地方。

仓颉帝曾行政、居住于夷门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历史记载来看,仓颉五世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历代先祖升仙的“造字台”,也应该就是列位仓帝的升仙台,或仓颉庙前的“祭坛”。2005年,我市在仓颉造字台南的刘庄村一位村民宅院中,发现散落民间多年的千年古碑一通。它高约一米,宽约半米。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多数字迹都模糊不清,只有“古”、“造”、“字”三个字可以识别。据了解,全国极少有开封这种仓颉墓、造字台遗址和石碑遗存同时出现于一处的情况。它印证了夷门帝都的历史真实性,所独有的文化意义和文物价值不可估量。

按照这两个条件,我们认为仓颉称帝建都于开封夷门是可信的。

仓帝升仙“化去”和“空棺”下葬确有可能

现在一些人对仓颉“化去”和“葬空棺”不易理解,认为没有尸骨作证,就不能认定仓颉墓在开封存在。其实,这种情况历史上多有传说,如: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山崩棺空,尸首无存”。再如姜子牙(吕尚)“寿二百而化,葬之无尸,唯有《玉韬》六篇在棺中”。可是,现在桥山不一样被国内外华人认可为黄帝陵吗?

古人讲究修道成仙,方法之一就是食用神果仙花,金丹妙药和神泉。丹砂和泉水均含有矿物质。丹药是一种以矿物质为主的合成药物,有人将丹药说得玄妙而可怕,其实从古至今丹药临床应用效果非凡,应发展继承。据说先人们炼丹砂和硝石,服之身轻,而毛发尽赤。开封有神泉,据宋代《太平环宇记》记载:“寒泉陂,在县(今开封)西十六里。《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其水冬夏常冷,因曰寒泉。”古代开封处于“丹水”之地,西有“寒泉”,夷山东有“开宝洞”,具备修道的自然条件。仓颉无疾而逝化去,其实就是升仙了。

传说黄帝成龙升仙的方法是:将遗体安置于龙(一说为大蛇)身上,配上赤色的牲畜与玉器等祭品,进行燔燎,也就是用木柴烧,这便是天祭或火葬。据西汉时期编撰的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祭法》记载:“燔柴于泰坛,谓祭天。燔柴祭天即燎祭。”泰坛,就是祭天之坛。燔燎的目的在于将尸体和赤色的祭品放在木柴上燃烧成灰,使紫色的烟气上升到天空中,就意味着成仙了。

黄帝升仙的方法也许正是炎黄时期追求“修道”之帝安葬的做法,而仓颉“化去”率先做出了“天祭”或“火葬”的榜样,后来的黄帝升仙仅仅是仿效而已。仓颉因为燔祭,尸体已化作紫烟升天成仙,棺材里自然就不会还有尸骨存在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完全作为仓颉墓中遗骨不存在的依据。客观地讲,无论棺材里有没有仓颉帝的遗骨,仓颉氏族帝都在古代开封夷门存在与否仍然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仓垣”最符合史料记载的夷门帝都所在地理位置

史料对仓垣城有多处记载。从字义上理解,“仓垣”具有“仓颉帝都已成为残垣断壁”的意思,表达了后人对仓颉帝都败落的追忆。

据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水经注疏》中记载:“济水又东迳封丘县南,又东迳大梁城北,又东,迳仓垣城,又东,迳小黄县之故城北。”并说仓垣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在今祥符县(今开封市)东北。《方舆纪要》与陈留西南之石仓城混为一城,非也。”古济水被今黄河占道,大致就是黄河所在的位置。仓垣城北临济水。南北朝时期的顾野王在《舆地志》有这样的记载:“仓垣城,南临汴水,西北有仓颉坟,城有列仙台。”“城”应指仓垣城,“列仙台”应指列位仓帝升天成仙的造字台。

从地理位置和历史遗存来看,有五个重要因素值得在判定仓垣城时作参考:一是北部靠近济水;二是方位在“县”(今开封市)东北方向,而不是正东方向;三是距离“县”有二十里处,而不是四十余里处;四是“城有列仙台”即“造字台”;五是位置在“大梁城”之东北、“小黄县(今开封县杜良北小黄铺)”之西,且不是“石仓城”。只有符合这些重要条件才能被认可为仓垣(王)城,夷门一带恰恰比周边的其他古城更符合这些条件,我们据此认为刘庄一带的夷门帝都就是先前的仓垣城。

对保护仓颉墓和造字台的几点看法

有历史记载和文物遗存来证实的六千年前帝都,在国内并不多见,无论其历史文化价值或是文物考古价值都意义重大。就是这样意义重大的人文遗址却几度遭到了严重破坏,有三件事可以说明:

一是过去造字台有石牌坊、仓颉庙。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河南知府朱之瑶主持建造文庙时仓颉庙被拆,今开封市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结果导致现在造字台一带除去果树和一个后修的天主教堂之外什么都没有了。不过这是往事,已追悔莫及。

二是1992年修建国道310高速公路时,在造字台(今为天主教堂)南侧挖土,机械铲从地下五米多深处挖出一口大铁钟和一个石贡桌,遗憾的是这些仓王庙的历史遗物均被铲碎。这是现在的事,很不应该。

三是2010年元旦前后,村民在仓颉墓上取土,已将墓东北一角挖去,留下一个很大的缺口(见图片)。陪同寻踪的一行人对这种“挖祖坟”行为无不予以强烈谴责。这是今天的“时事新闻”,令人痛心。

仓颉不仅为中华文字、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仓颉故都是开封人文历史最早的发源地,是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依托。仓颉属于开封、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假如我们连自己的“文字始祖”之地都不能好好地善待,必将留下骂名,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愿望岂不成了一句笑谈。这也是我们受同行人之托,再次发表本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0-04-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