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开封

对包公的仰慕 包含着对民主与公正的追求

2013/5/30 10:34:35 点击数: 【字体:


    包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名重要法治人物,受到历朝历代百姓的追捧。黝黑锃亮、镶嵌月牙的铜锤花脸已经成为戏剧中公正廉明人物的代表。经过历史演绎包公被民间神化,他不仅能公正处理世上的纠纷,还能在阴间实现因果轮回的转换。“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合肥、开封、肇庆等地建有包公祠台湾、澳门、新加坡等地建有包公庙。     

    包公精神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对法治思想的图腾,不同国家的华人纷纷来到包公祠,来敬仰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在现代社会人们诟病,国人缺乏法治信仰的同时,走进包公祠,细细领略与体会其中的文化与内涵,会带来对法治信仰的另一番思索。有人强调现代法治与包公办案有所差异,包公的办案方式不能为现代所用,那些人治与主观判断的理念应当抛弃。诚然,在宋朝时期,纠纷的处理方式与现代相比,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在借鉴西方民主法治思想时候,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吸纳与融合,而不是摒弃。     

    国人对法治的信仰,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千百年来包公的形象,通过戏曲、小说等文艺载体,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无形的丰碑。开封包公祠里《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包公的名字因众多仰慕者的抚摸,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指印。那段清爽利口的五言诗,也是被广为流传。“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再看看包公在史册上留下的那段话,不难看出包公的思想里,一直都在贯穿着施令在乎必行”“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对包公的仰慕,包含着对民主与公正的追求。把这种对个人的仰慕,转移到制度与法治的建设上,才是培养现代法治信仰之道。近几年司法学者与实务界普遍呼吁,要树立法治权威,培养民众的法治信仰。信仰的树立,不能依靠权力的推广,民众对于国家权力机构的畏惧心理一直都存在。但畏惧与信仰,是两个不同概念。信仰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思想追求,是一种能够自觉支配行动的意识形态。     

    法治信仰的培养,需要一批象包公一样清正廉洁的法官严格执行法律。以个案的形式,逐步普及法治意识。现代程序法过分强调法律证据,而忽视现实证据的理念。一些个案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坐堂问案式的办案方法,能否适应我国现状,不得不令人思考。有人批判包案办案做到了实体正义,且违背了程序正义的价值取向。但正义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得以实现,才是民众追求的结果,而不是实现的方式与方法。最近“马锡五办案方式”的复苏,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因为这种办案方式有它固有的优点,走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回审判,这与当年包公审案有相同之处,能够被群众所接受。     

    信仰的培养要深植于历史文化土壤,还要充分尊重民众的需求。如何将这种生生不息、从未间断的追求,从制度层面予以认可,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满足,是现代司法体制所有解决的首要问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包公网 2013-04-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