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焦作

太极拳的衍生流派

2014/7/8 17:31:46 点击数: 【字体:


    太极拳经数百年发展、衍变,流派纷呈,除陈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之源,仍保留原创风貌外,其他诸流派,各具特色。

    杨式太极拳 

    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1799~1872年),字露禅(本作禄禅),拜陈家沟陈氏十四世陈长兴为师学太极拳。历时18年,三下陈家沟,终有所成。返乡后不久,先后应聘到京师旗营和王府授拳。他根据达官贵人们娇气怕吃苦的状况,在教拳中将陈式太极拳中的窜蹦、跳跃等高难度动作逐渐删改,形成一套架式宽舒、动作圆润、以柔为主的套路。后经其子杨班侯(1837~1892年)、杨健侯(1839~1917年)修改,形成了小架和中架。杨健侯之子杨澄甫(1883~1936年)在祖传基础上再次修改定型。整个套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绵里藏针,这便是目前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创编人武河清(1812~1880年),字禹襄,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武术世家。杨露禅由陈家沟返永年,授拳自给。武禹襄从杨学拳,武既有得于杨,复拟访杨之师。1852年到陈家沟拜访陈长兴,意欲学艺。时陈长兴已老迈,便荐武于时在赵堡授拳的族侄陈清平。武遂改从清平学技,习练陈式小架。一个多月时间,即通其理法。回去之后,融杨、陈所授为一炉,创编出了一种新的太极拳架势,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严谨,自成一家,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传弟子李亦畲(1832~1892年)诸人。李亦畲又传郝为真(1849~1920年),故武式又称郝式。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河北大兴县(今北京大兴)人,曾受业于杨露禅,后由杨露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教其艺。后传子鉴泉(1870~1942年)。鉴泉在其父教导下,太极拳造诣日益精深,后将其父所传修改定型为斜中寓直,静不妄动,柔化见长的太极拳法,自成一家。后来,鉴泉从汉姓吴,世称吴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今河北保定顺平县)人孙禄堂(1861~1933年),早年演习八卦掌、形意拳,功入化境,后从师于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学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精华融为一体,开合鼓荡,架高步活,动作紧凑,自成孙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 

    陈家沟陈氏十五世陈清平,自幼随族叔陈有本学拳,后移居赵堡村授拳。赵堡人和兆元(1810~1890年)拜其为师,学成后在师传拳术的基础上将拳架创新发展,创编出以步活圈圆著称的和式太极拳(也有人以村名而称之为赵堡太极拳)。2006年11月26日~28日,在温县举办首届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为流派成立后首次全国性赛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焦作地情网(2014-04-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