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沁阳唢呐
独管吹出万般情愫
2010年5月27日上午10时,雨,沁阳市西向镇解住村一片清寂。一处民居中,一支超小型乐队在吹打着,乐音在雨幕中传出很远很远。
吹唢呐的贺德义是乐队主奏,他是沁阳唢呐国家级传承人。一个吹唢呐的加上两个吹笙的一个拉板胡的一个打梆子的,应记者之邀,这支超小型乐队演奏了数支曲子。
第一支是传统曲子“一枝花”,曲风喜庆,往往用在开业庆典、老人庆寿时,内容是表现“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的情怀。
第二支是“大桃红”,常用于结婚,曲调平稳悠扬,听着曲子,我仿佛看到了宫娥彩女出宫,她们一对对一双双而出,步履从容,气象富丽繁华。
第三支是“大开门”,“这曲子很特别,无论红白事,还是各类庆典,一旦要办上两三天,第一天第一支曲子一定要吹这支,它高亢激昂地宣布,乡间有桩大事开始了。”贺德义道。
从古至今,唢呐一直是沁阳土地上的最强音,它如同“大开门”之曲,一次次高亢地宣布乡间大事的开始。唢呐一声嘹亮,酷寒空气当即变燥热了,恬静的阳光当即变飞溅了,困倦世界当即变兴奋了。当它戛然而止时,乡村会显得出奇地静。
沁阳唢呐历史悠久,受明代文化巨人朱载的影响,沁阳出现了许多唢呐吹打班。沁阳唢呐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善于宣泄大喜大悲情绪,唢呐的杂耍绝活也令人眼花缭乱。唢呐音色明朗粗犷,演奏方便,既善于演悲,又善于绘喜,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及祭拜仪式上,沁阳人都要选择唢呐,民间流传“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等俗语。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沁阳当地政府重视民艺,唢呐班发展到百余个,唢呐演艺人员六百多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沁阳市还在1991年、1992年先后举办了河南省首届“朱载杯”唢呐大赛和沁阳唢呐艺术节,来自新疆、湖北、山西、陕西、天津、河南、河北及解放军等全国各地的20多支代表队前来参赛,参赛者有300多人,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