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文章

“画派”何其多,内涵有几何?

2015/8/17 17:53:01 点击数: 【字体:

    顾丞峰
 
    无论中外,画派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师承性,二是地域性。
 
    我们应该跳出“画派”来评价艺术,历史就是历史,当下的艺术成为自己最重要,将艺术回归到内心,用自我观照周边乃艺术之根本。
 
    近年以来,各地涌现新“画派”之声不绝于耳,仅在江苏就有“新娄东画派”“新吴门画派”“彭城画派”……端的是一片繁荣景象,但名字繁荣背后,创作并没有大的长进,诟病之声却时有耳闻。
 
    近代以来,“画派”在国内能常被提及的主要是“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海上画派”等。后两者出现于1949年前,前两者产生于1949年后。目前新创的画派能为学术界认同者似乎绝少。但自称为某某画派的传人却不少,香火旺盛的假象后面,创作的羸弱、内涵的衰退、现实的利益考虑纠缠在一起,一言难以尽述。
 
    我一般对重拾某画派的名义,隆重出场之举,抱怀疑的态度。
 
    为什么国内之“画派”会有今日奇特局面?还得从画派的产生说起。
 
    画派与流派在艺术理论上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其实二者并不相同。
 
    流派,更多体现的是不同的艺术家由于对艺术的共同或相似的追求和在画面上体现出的相近的风格,像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流派,比如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流派等。简单来说,流派有共同的哲学或美学的追求,不以地域或师承为盟起。
 
    比流派更大的概念是思潮,所谓思潮除了有共同的美学倾向、共同的作品追求外,在人数上参与者更多,在时间维度上持续更久,长者可达数世纪。比如古典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文人画思潮等可以称之为思潮。
 
    无论中外,画派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师承性,二是地域性。
 
    所谓师承,在农业社会,艺术教育缺少公共性,个人拜师求学,师徒手把手地教学,学生的绘画技能学习以老师的作品为典范,学习方式以作坊课徒式为主。在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的美术学院使得以往标准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推广;而在中国,现代学院体制的引进是20世纪以后。
 
    地域性与农业社会直接相关,受交通条件限制,画家们大多以本地自然景观或身边生活为描绘对象。而地域与师承因素叠加,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宋元后各时期画派众多的现象。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著名的画派主要有佛罗伦萨画派与威尼斯画派。前者以马萨乔、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为代表,以素描、线条和更注重理性见长;后者以乔尔乔内、提香、丁托莱托、委罗那塞为代表,以富于感官魅力的色彩和感官享受为追求。他们都立足于所在城市,画家之间有一定的师承关系,而且两派之间为彼此的风格长短时有语言上的争斗。19世纪最著名的印象派,究其实质已经超乎一般画派范围,更接近流派的范畴。
 
    画派的削弱首先是受到现代美术学院的教学的影响,在学院的标准化教学中,教与学不再是一种师徒关系,学生的知识由不同背景的教师那里得来,共同构成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学院的教学以能够教出知识全面、技能全面的学生为己任,而且学生的发展也不由教师支配而是由社会需要决定,这种现代美术教育方式给传统的注重师承、地域的画派形成,在源头上扎住了口。
 
    因此,画派在现代的形成只能驻守在地域性的节点上,而现代化社会的快捷交通、资讯交流,已将“地域”的概念极大程度消解。
 
    画派所共同秉持的还有什么?共同的精神?
 
    其实提到精神,已经有从“画派”脱离向“流派”靠拢的倾向了。记得2012年在上海我参加过一次以“长安精神”为题的画展,那次展览显然没有凸显“长安画派”的字样,只是强调了“长安精神”,但重振画派的努力还是再明显不过的。我记得当时研讨会上还有人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赵望云语)来归纳长安画派的精神。
 
    问题来了。首先这里的“传统”,想必主要指文人画传统(显然不是指20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但“生活”这个词在20世纪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有特定的含义,这个“生活”应该是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主要是深入工农兵中去,在其中寻找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和内容。赵望云这个口号的提出正好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也同许多后来著名的中国画家一样“深入火热生活”,画了一些此类题材的作品。身为“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嵒、宋文治等都画过类似的题材,今天看这些题材的作品都不是他们的出色作品。因为这个“生活”并不是艺术家身边的日常生活而只是他们理解的“应该的生活”,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从现实主义理论的角度看,身边的日常生活是琐碎的、无意义的。
 
    有人可能会说,今天的“生活”应该是包括了日常生活在内的现实体验。可这样问题又来了,如果按照“传统”与“生活”两手抓的要求来看,2013年初去世的水墨画家朱新建的小女人作品,其实最符合这一要求——首先谁都无法否认朱新建的传统水墨的功力;其次,他所画的完全是自己体验的日常生活。
 
    朱新建显然不能被纳入到长安画派队伍中。这样看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再作为长安画派乃至其他画派的精神要求,问题太大。
 
    看来我们应该跳出“画派”来评价艺术,历史就是历史,当下的艺术成为自己最重要,将艺术回归到内心,用自我观照周边乃艺术之根本。其实以往成功的画派、流派甚至思潮,都是从这个原点出发的。
 
    从这个原点出发,“画派”在当今还有无发展空间的问题就不证自明。至于时下那些等而下之靠拉“画派”来壮行色,甚至明显露出利益驱动尾巴的正在鼓噪的某某画派,实在是不堪一提。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