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鸭头丸帖》据说是王献之存世的唯一真迹,也有人说是唐人摹本。
此帖共有两行15字,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可见这其实是王献之书与友人的一通手札。
从这一帖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诉过王献之这个情况,王献之服后,觉得果然如来信所说,所以回信约这位朋友明天聚会并向其求教。
鸭头丸是一种药,医书上说主治“水肿,面赤烦渴,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喘急,小便涩少”。王献之多病,故帖中常常提到药。他另一名帖《地黄汤帖》提到的地黄汤也是味药。
“帖”和“碑”相比,“碑”的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立传、纪事的文字,镌刻后立于某处纪念。而“帖”,按照欧阳修的说法,“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和正经八百的魏碑相比,晋人法帖妙就妙在它的“家常”感,他是古人在油盐柴米中留下的片段,不必正襟危坐的对待,也没有装裱悬挂的念头,笔墨间方有难得的真情流露。
《鸭头丸帖》虽是王献之写给亲朋的日常短札,但它被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盛赞为“烜赫有名之迹”。他的不同寻常正如张怀瓘在《书议》中说的:“子敬才识高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献之字)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也。”可谓是王献之“极草纵之致”。
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等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此帖曾经北宋宣和内府、 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