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画是中国绘画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它是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界画的创作宗旨就是工整写实,造型准确。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可惜木质易损,沧海桑田,不少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琼楼玉宇我们今天已无缘亲见。幸好建筑是中国界画的重要题材,人们可以借助于界画的画卷来略窥其富丽堂皇的宏伟风采。
《骊山避暑图》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0多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因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自周秦迄汉唐,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故又称“华清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述了当时华清宫的奢华生活。
清代界画名家袁江的《骊山避暑图》,图中山峦起伏,雾霭缥渺。宫殿楼阁、丹陛石阶、重檐层扉,无不精致华美。宫苑内众人往来其中,周围草木扶疏,花影阑干。此图最耀眼之处,是画面上呈现出的明亮艳丽的色彩,这也是袁江画风的特点之一。传统的石青、石绿用于山石古已有之,袁江将其用于建筑的绘色则别具一格。画面上,群山环抱中的“华清宫”的瓦顶用纯石青、石绿平涂,与朱红的柱子相辉映。大面积的山石树木、开阔的水面则以水墨淡色渲染,取得了用色调沉厚的多层次渲染以衬托金碧青红的壮丽建筑和青绿璀璨的山水的极好艺术表现力,既统一了画面,又突出了主体建筑,形成整体富丽堂皇而局部精细严谨的画面风格。
《避暑山庄图》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从康熙后期开始,直到咸丰(1851—1861)年间,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山庄避暑巡幸,并处理朝政。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有其独特的风格。
清代著名画家冷枚的传世界画名作《避暑山庄图》以全景式的写实手法,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避暑山庄整体的华丽景象和壮观气势。画家采用鸟瞰式构图,房屋、山水、林木层次分明,从南向北逐渐展开。画面下方是宫殿群,其后是湖泊。木桥连接的小洲上,鳞次栉比的楼阁、亭廊掩映在绿树丛中。画家既运用传统的界画技法,又借鉴西洋画家的透视法,将建筑物安排得错落有致,且造型准确,用笔工致。湖面用浅橙、淡绿色晕染,虽未画涟漪,但却给人以波光粼粼之感。湖泊东侧低岩上耸立的那座仿造宝塔,好像是画家从镇江金山寺移置过来的。苑中树木郁郁葱葱,伸向远处,为画面增添了清幽宁静的气氛。画面左右两侧绵延起伏的群山,用遒劲的线条勾轮廓,以披麻皴为基干表现其质感,山凹处复以笔墨勾勒、皴擦,于巍峨壮观中又透出几分灵秀。远山丘壑相连,迤逦苍茫,呈现出一派江山无限的景象。作品中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湖水荡漾,荷花盛开,岸柳垂荫,亭台、水榭、宫室、高楼,因地制宜,聚散错落,用笔精工,景色秀丽,自然山川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此图既有塞北丘壑林木深邃苍郁、恢宏大气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的清幽典雅、秀丽灵动,充分展现出这座皇家别院的不同凡响。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