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分别指《人民日报》2006年1月11日报道的姓氏排序及1987年5月3日报道的姓氏排序。新100大姓中,有86姓的排列次序与原100大姓不同。其中,原100大姓落选5姓:汤、易、黎、乔、文。新增5姓:韦、严、施、牛、洪。全起源于河南者40个,部分源头在河南者43个,合计源于河南的姓氏共83个;不源于河南者17个。
51
范
(原排名61)/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51大姓,源于河南范县。
起源简述: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受人诬陷,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法官,掌禁令、狱讼、刑罚)。隰叔之子蒍,以官名为姓氏,称为士氏。士蒍之孙士会,字季,春秋时为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于公元前593年率师攻灭赤狄的甲氏、留吁、铎辰,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士会食邑在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后更受范地(今河南范县),死后称范武子,子孙以邑为氏,就是范氏。
52
江
(原排名79)/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52大姓,源于河南正阳。
起源简述:舜时东夷族首领伯益(嬴姓)的后裔,有一支约于商朝或西周初受封建立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江国介于楚、宋、齐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受淮河水灾所浸,一直没能强盛起来,于公元前623年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江氏。
53
傅
(原排名36)/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53大姓,源于河南安阳。
起源简述:商朝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后,曾经兴旺了一阵子,但盘庚之后的小辛、小乙两个商王却没什么作为,因之又很快衰落下来。继小乙而立的商高宗武丁,决心使国家重新振兴,便希望找到一位能够辅佐他的得力大臣。三年后的一天晚上,武丁梦见一个叫说(yuè)的人,认为就是理想中的圣人。第二天,武丁以梦中所见在群臣百吏中寻找,没有发现,于是立即命令群臣按照他说的模样四处寻访那个人。大家找了许多天,终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隐贤村)找到了那个叫说的人,原来是个从事版筑(筑土墙)的奴隶。武丁与他交谈后,确认他真的是个圣人,便任用他为相,果然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于是便因发现于傅岩,让他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
54
钟
(原排名56)/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54大姓,源于陕西西安及河南洛阳、长葛。
起源简述:周朝(西周都今陕西西安,东周都今河南洛阳)有“钟师”之官,掌击钟奏乐,春秋时失其职,子孙散逸列国,以官为氏,就是钟氏。周朝子姓宋国第19位国君宋桓公的曾孙伯宗,在晋国任大夫,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执政的却氏而被杀。其子州犁逃到楚国,后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以邑为氏,即钟离氏。秦末有钟离昧,为项羽将,其第二子名接,始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为避仇,省去“离”字,单姓钟氏。
55
卢
(原排名42)/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55大姓,源于山东长清及河南洛阳。
起源简述:卢姓形成于春秋初期的齐国,是以采邑名命得的姓,与以祖字命氏的高姓同宗。齐文公赤的儿子高有个孙子叫傒,因功被齐桓公赐以祖字为氏,姓高。高傒任齐国正卿,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子孙有一支以封邑为氏,就是卢氏。此外,鲜卑族原有吐伏卢氏、莫芦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分别将其改为卢氏和芦氏,后来,芦氏去掉草字头,也改为卢氏。
56
汪
(原排名57)/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56大姓,源于浙江武康及山东汪邑。
起源简述:帝舜时有个汪芒国,守封、禺二山(在今浙江武康县),为漆姓,国人都是身材长大的人,至禹时,国君防风氏被杀。此后,汪芒国历夏、商、周三代,国亡,子孙以国为氏,即汪芒氏,后省文为汪氏。还有一支出自春秋时的鲁国。鲁成公(姬姓)有支子食采于汪(在今山东境),以邑为氏,也称汪氏。
57
戴
(原排名54)/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57大姓,源于河南商丘、民权。
起源简述:西周初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的子姓宋国,传至宋惠公之孙、宋武公之父的一代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他的孙辈中,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戴氏。再就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公元前713年被郑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形成又一支戴氏。
58
崔
(原排名74)/ 源于山东
当今第58大姓,源于山东章丘。
起源简述:西周齐国(都今山东临淄北)第二代国君丁公伋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是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邑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59
任
(原排名59)/ 源于江苏、山东
当今第59大姓,源于江苏睢宁及山东济宁。
起源简述: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因以为姓,即任姓。还有一种说法是,任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起源地在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
60
陆
(原排名70)/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60大姓,源于河南嵩县、洛阳及山东乐陵。
起源简述:古代戎族的一支叫允姓之戎,原居住在瓜州(今甘肃敦煌境),春秋时,被秦、晋两国诱逼,东迁,因曾居于阴地(今河南卢氏东北),又称阴戎,后迁至伊河流域的陆浑(故城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以陆浑为名,称为陆浑之戎,隶属于晋。公元前525年为晋国所兼并,其公族子孙以族命氏,就是陆氏。陆氏还有一支源于田姓。田氏齐国齐宣王(公元前319年至前301年在位),将小儿子田通封于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县西南)陆乡,也就是原来帝颛顼的玄孙陆终受封之地,田通的子孙以封邑为氏,也称陆氏。此外,鲜卑族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493年随北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为陆氏。
61
廖
(原排名66)/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61大姓,源于河南唐河、固始。
起源简述:古代有两个蓼国:一个在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即古飂国,相传是黄帝己姓子孙叔安的封国,约于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另一个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蓼城冈,西周封置,是东夷族首领皋陶后裔的封国,为偃姓,公元前622年被楚国所灭。因古代蓼、飂、廖通用,所以,两个蓼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都称为廖氏。
62
姚
(原排名64)/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62大姓,源于河南范县。
起源简述:虞舜出生于姚墟(在今河南范县濮城南),以地名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姚姓。
63
方
(原排名62)/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63大姓,源于河南禹州、洛阳。
起源简述:炎帝神农氏8世孙帝榆罔之长子方雷氏,因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今河南嵩山一带,具体地说,当是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的嵩山余脉方山附近的方山镇),其子孙以地为姓氏,就是方氏。西周宣王有大臣姓姬,字方叔,曾受命北伐玁狁,南征荆楚,有功于周朝,食邑于洛(今河南洛阳),其子孙以其字为姓氏,也称方氏。
64
金
(原排名69)/ 源于山东、陕西
当今第64大姓,源于山东曲阜及陕西西安。
起源简述: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名挚,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以金德王,故号为金天氏,登帝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少昊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为姓氏,就是金氏。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击匈奴,曾收得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即金佛像)。休屠王的太子日磾(mìdī)于当年秋归汉。汉武帝奇其状貌,以其篤实忠诚,任为侍中,让他跟随左右,又以其父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称金日磾。
65
邱
(原排名77)/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65大姓,源于山东临淄及河南淮阳、洛阳。
起源简述:邱姓多系丘姓所改,而丘姓来源主要有三:其一,西周初由吕尚建立的齐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传至第六位国君齐胡公时,徙都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但吕尚的子孙仍有部分人留在营丘,他们以地名为姓氏,就是丘氏。其二,西周初由妫满建立的陈国,有地名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居者以地名为姓氏,也称丘氏。其三,北魏献帝次弟豆真(鲜卑族)原定姓为丘敦氏,493年随孝文帝迁到洛阳后,改为丘氏。丘改作“邱”,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二是为了避孔子名讳。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为了避免直接写出孔子的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发出通知: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一律写作“邱”。丘姓便这样改成了邱。清末民初,诗人邱逢甲倡议恢复本姓,得到闽、粤族人响应,但仍有沿用邱字者,于是形成邱、丘二姓并存的局面。
66
夏
(原排名55)/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66大姓,源于河南巩义、淮阳。
起源简述:禹因治理洪水有大功,继舜而即天子位,国号夏后,姓姒氏。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传13世、16王,曾建都阳城、阳翟等地,至桀时都斟寻(今河南巩义西南),为商汤所灭,子孙有的以禹时国号为氏,称为夏后氏。西周初,夏禹后裔有的受封,而不得封者便开始省去“后”字,以夏为氏。再就是西周初在今河南淮阳建立的妫姓陈国,传至第16位国君陈宣公,有个儿子叫少西,字子夏。子夏之孙征舒,字子南,为陈国大夫,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以祖父之字为氏,也称夏氏。
67
谭
(原排名65)/ 源于山东
当今第67大姓,源于山东章丘、莒县。
起源简述: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谭国,嬴姓,子爵,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城子崖(一说故地在今山东历城县东),公元前684年被齐桓公所灭,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谭氏。
68
韦
(原排名122)/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68大姓,源于河南滑县及广东、广西等地。
起源简述:相传,古帝颛顼之孙大彭,为夏代诸候;夏帝少康时,另封他一个叫元哲的孙子于豕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建立豕韦国。豕韦,一作韦,于夏朝末年被商部落领袖汤灭掉,亡国后的韦国王族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韦氏。于此可知,最早的一支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已经形成。这支韦氏的血缘始祖是元哲。另外,韦姓还有三个来源:一、西汉初年,开国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丞相萧何暗中派蒯彻把韩信的儿子韩滢送往南粤(即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南越王赵佗为韩滢改姓为韦,即取韩字的半边为姓,并将他封于海滨。二、西汉时疏勒国有韦姓。疏勒国故治在今新疆喀什市,该国居民从事农业,精工艺,开采铜铁,有城郭、文字,自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起,属西域都护府。三、唐中宗李显赐其臣桓彦范为韦氏。李显之妻韦皇后曾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
69
贾
(原排名45、46)/ 源于山西
当今第69大姓,源于山西襄汾。
起源简述:有两支,均出自一个叫“贾”的地方,这个贾地,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西周时,周康王姬钊把晋国开国君主姬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为伯爵,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杀晋侯缗,成为晋国新君主,同时并吞了贾国的领土。贾亡国后,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贾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偃,是晋文公重耳之舅,为重耳出谋划策,被任为上将军。其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把原贾国之地赏给他,作为他的封邑。狐射姑,字季他,又称贾季,他的后代以封邑为氏,又形成一支贾氏。
70
邹
(原排名67)/ 源于山东
当今第70大姓,源于山东邹县。
起源简述:周朝子姓宋国湣公共有个玄孙叫正考父,为宋国上卿,历佐戴、武、宣三公,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东南),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就是邹氏。陆终第五子曹安的裔孙曹挾,西周初受封建立邾国,附庸于鲁。邾国亦称邾娄,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于公元前614年由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至鲁穆公时,以朱与娄合音为邹而改名为邹国。邹国于战国中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形成一支邹氏。
71
石
(原排名63)/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71大姓,源于河南淇县、洛阳。
起源简述:西周卫国(都今河南淇县)始祖姬封的6世孙靖伯有个孙子叫碏(称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在卫庄公时为卫国上卿,是个著名的贤臣。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桓公。庄公宠妾所生之子州吁,与石碏之子厚是好友,二人经过密谋,于公元前719年袭杀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拜厚为大夫。对此,卫国人怨恨,其他诸侯不满。已告老还家的石碏,大义灭亲,定计杀死州吁和厚,平定了卫国内乱。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就是石氏。此外,鲜卑族原有三字姓嗢石兰氏,493年随北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为石氏。
72
熊
(原排名68)/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72大姓,源于河南新郑及湖北秭归。
起源简述: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因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黄帝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他的国号“有熊”为姓,形成熊姓。陆终第六子季连的后裔鬻熊,商朝末年曾为周文王姬昌之师,其后代以他的名为姓氏,称为熊氏。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以文王功臣之后嗣被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此后为楚君者,皆以“熊”连名称之。
73
孟
(原排名84)/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73大姓,源于山东曲阜及河南濮阳。
起源简述:春秋时,鲁国(都今山东曲阜)庄公(姬姓)的弟弟庆父,在庄公死后接连杀死庄公之子斑和开,欲自立。因此,鲁人怨恨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害怕,逃到莒国。庆父的小弟季友任鲁相,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因庆父在回国途中自杀,便让庆父之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之子公孙敖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再就是周朝卫国第28任君主卫襄公(都今河南濮阳)的大儿子叫絷,字公孟,被称为公孟絷,因疾不得嗣君位,其孙彄(kōu)以祖字为氏,就是公孟氏。后来,公孟氏省文为孟氏。
74
秦
(原排名78)/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74大姓,源于河南范县及陕西咸阳。
起源简述:西周时,鲁国国君姬伯禽有裔孙食采于秦邑(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以邑为氏,就是秦氏。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秦朝历2世,统治15年,于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形成一支秦氏。此外,古代有大秦国(即罗马帝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皇帝安敦遣使来中国;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大秦又遣使来与中国通好。其中有留居中国不返者,就以“秦”为姓。
75
阎
(原排名50)/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75大姓,源于山西平陆及河南洛阳、巩义、荥阳。
起源简述:出自姬姓,有两支,一是西周初,周武王姬发将其堂祖父的曾孙虞仲封于阎乡(即夏墟,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虞仲的子孙因以为氏,就是阎氏。二是春秋时,晋成公(姬姓)之子懿被封于阎邑(今山西安邑县西)。晋国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灭亡后,懿的子孙散处于河、洛(今河南洛阳、巩义)一带,后居荥阳,以原封邑为氏,即阎氏。
76
薛
(原排名48)/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76大姓,源于江苏邳县、安徽宿县及河南洛阳。
起源简述: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12世孙奚仲,创造车,在夏禹时任车正,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建立薛国,后曾一度迁邳,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周武王灭商后,复封成的后裔为薛侯,建立薛国。薛国于春秋后期迁至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做官,以原国名为氏,就是薛氏。再就是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袭父田婴封,食采于薛邑(今山东滕县南),后因齐国被秦国所灭而失封,子孙分散,至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北)安家,以封邑为氏,也称薛氏。此外,鲜卑族原有叱干氏,493年随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后,改为薛氏。
77
侯
(原排名82)/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77大姓,源于陕西白水、山西翼城及河南辉县、洛阳。
起源简述: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始者仓颉(即苍颉),姓侯冈氏,名颉,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东北),简称为侯氏。春秋时,晋昭侯(姬姓,都今山西翼城西)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下传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子孙逃亡他国,以祖辈原来的爵号“侯”为氏,也称侯氏。春秋时,郑庄公(姬姓)之弟叔段,因谋反被伐,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死后,庄公赐其子共仲为侯氏。此外,鲜卑族原有四字姓胡古口引氏,493年随北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为侯氏。
78
雷
(原排名88)/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78大姓,源于河南禹州。
起源简述:炎帝神农氏的9世孙方雷氏,因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被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嵩山一带,具体地说,当是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的嵩山余脉方山附近的方山镇),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79
白
(原排名73)/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79大姓,源于陕西凤翔及河南息县。
起源简述:春秋时,秦国(都今陕西凤翔)上大夫蹇叔的两个儿子都是秦国的名将,小儿子名丙,字白乙,史称白乙丙。白乙丙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就是白氏。白氏还有一支出自芈姓,系春秋时楚平王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代。白公胜姓芈,名胜,任楚国大夫,被封在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镇西南),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故称为白公。他于公元前479年发动政变,后被攻杀,他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氏,又形成一支白氏。
80
龙
(原排名85)/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80大姓,源于山西永济及河南临颍、偃师。
起源简述:帝舜有个大臣叫龙,任纳言(官名,职责是宣达帝命),史称纳言龙,他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就是龙氏。这支最早的龙氏形成于舜都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黄帝己姓后代飂叔安之子董父,熟悉龙的习性,为帝舜驯养龙,被舜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一说封之于今河南临颍。董父的子孙中,有一支将豢龙简化为“龙”,作为自己的姓氏。帝尧(祁姓)后裔刘累,曾经跟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被夏帝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居住在今河南偃师南,负责驯养孔甲的4条龙,其后代有一支将御龙简化为“龙”,作为姓氏,也称龙氏。此外,古代牂柯(治所在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大姓有龙氏,西域且弥国(在今新疆鄯善县)国王为龙姓,焉耆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国王为龙姓。
81
段
(原排名87)/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81大姓,源于河南辉县。
起源简述:公元前744年,郑庄公姬寤生继位后,封弟弟叔段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叔段企图夺取郑国的政权,于公元前722年出兵袭郑,被郑庄公打败,逃到共(今河南辉县),称共叔段。他的孙辈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就是段氏。此外,西晋时辽西鲜卑族有一支以部为氏,称为段氏。
82
郝
(原排名71)/ 源于山西
当今第82大姓,源于山西太原。
起源简述:太昊伏羲氏有佐臣郝省氏,辅佐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期第30代王帝乙时,郝省氏的裔孙期,被封于太原之郝乡(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东北),期以封地为氏,就是郝氏。此外,古代东北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氏。
83
孔
(原排名72)/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83大姓,源于河南商丘。
起源简述:商部族始祖契,因其母吞乙卵而生,被赐姓子氏,历14代,传至成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建都于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成汤名履,一字天乙,是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与其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西周初在今河南商丘建立的子姓宋国,第二位国君微仲衍的曾孙宋湣公共有个玄孙叫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有个儿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甲,任宋国大司马,受宋穆公的嘱托,立殇公。后来,孔父甲在太宰华督制造的内乱中被杀,其孙睾夷父以其字为姓氏,又形成一支孔氏。
84
邵
(原排名83)/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84大姓,源于河南汝南、安阳。
起源简述:西周初有大臣姓姬名奭(shì)因采邑在召(shào,今陕西岐山西南),史称召公奭。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在周成王时任太保,为周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他的后代,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执掌国家政事的官,至春秋时期,以采邑为氏,称为召氏;到了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汝南和安阳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因召、邵本是一姓,二字在早期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古人有时互用。古籍中出现于汉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为召氏,从三国开始则为邵氏,而召氏已基本上不见了。
85
史
(原排名80)/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85大姓,源于河南新郑。
起源简述:上古有仓颉(即苍颉),又称史皇,是黄帝(居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的史官,也是汉字的始创者。仓颉的后代,有一支以他的职官命姓氏,就是史氏。此外,古代有个史国,属昭武九姓政权之一,故地在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南方,一度属唐管辖。史国人来中国定居的,就以“史”为姓。
86
毛
(原排名76)/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86大姓,源于陕西岐山及河南宜阳。
起源简述: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两个毛国,都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的封国。受封者之一为姬叔郑,是文王的第八子,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南,为公爵,故又称毛公。叔郑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毛氏。另一受封者叫姬明,是文王的第九子,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为伯爵,故称毛伯明。伯明曾在周朝任司空(负责管理土木工程建筑的官),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其子孙世为周卿士,他们以封国为姓氏,也称毛氏。
87
常
(原排名94)/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87大姓,源于河南新郑及山东滕州、江苏常州。
起源简述:黄帝居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有大臣常先,任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中国最早的常姓人物。西周卫国(都今河南淇县)始祖姬封(即卫康叔),有支庶子孙食采于常邑(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以封邑为氏,就是常氏。春秋时,吴国(都今江苏苏州)有王族子孙被封于常(今江苏常州),以邑为氏,也称常氏。吴国王族系吴国第二位国君姬仲雍的后代。
88
万
(原排名86)/ 源于山西
当今第88大姓,源于山西芮城。
起源简述:周文王姬昌之子高,西周初受封建立毕国,称为毕公高。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到晋国做官,在公元前661年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的战斗中立有大功,因此,晋献公把魏国旧地(在今山西芮城北)赐给他,作为他的封邑,命为大夫。毕万的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字为氏,就是万氏。再就是古代有一个芮国,是周文王时建立的姬姓诸侯国,为伯爵,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春秋时,芮国有一任国君名万,称为芮伯万,据说因宠姬太多,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他的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氏,也称万氏。
89
顾
(原排名81)/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89大姓,源于河南范县及江苏苏州。
起源简述:夏朝有个诸侯国叫顾国,己姓,伯爵,在今河南范县,后被商部落领袖汤率军攻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顾氏。再就是越王勾践(姒姓)的裔孙闽君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被封为东海王,都东瓯(在今浙江永嘉县西南),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顾余侯于汉初居会稽(今江苏苏州),其子孙有一支以其所封第一字为氏,也称顾氏。
90
赖
(原排名98)/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90大姓,源于河南息县。
起源简述:古代有一个赖国,子爵,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国君称为赖子。赖国于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赖氏。
91
武
(原排名95)/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91大姓,源于河南巩义、安阳、商丘。
起源简述:后羿夺得夏朝太康王位后,居斟寻(今河南巩义西南),有个贤臣叫武罗,这是中国最早的武姓人物。商朝(子姓)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后,高宗武丁任用奴隶出身的傅说为相,使天下大治,被誉为“中兴明主”。武丁的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就是武氏。周朝在今河南商丘建立的子姓宋国,第12位国君名司空,公元前765年继位,在位18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他的子孙,有一支以他的谥号为氏,也称武氏。
92
康
(原排名75)/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92大姓,源于河南禹州。
起源简述:周武王姬发有个同母弟弟叫姬封,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称康叔;后又受周成王所封,在商朝故都周围建立卫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因称卫康叔。卫康叔的支庶子孙,有一支以他原来的封邑为氏,就是康氏。另外,古代西域有康居国,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汉成帝时其国王曾遣子入汉;古代还有一个康国,故地在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曾一度属唐管辖。这两国来中国的使者,有不少人留居中国,他们以国名为氏,也称康氏。
93
贺
(原排名97)/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93大姓,源于江苏丹徒及河南洛阳。
起源简述:春秋时,齐桓公姜小白有个孙子叫庆克。庆克的儿子名封,以父亲的字为氏,即庆氏,称庆封。庆封在齐景公时任左相,与右相崔杼不和,乘崔杼家发生内乱之机,指使人攻杀崔杼的儿子,尽灭崔氏,自任相国,独揽朝政,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齐国的大族田、鲍、高、栾氏,经过密谋,乘庆封外出打猎之机,发兵攻打庆氏。庆封返回途中闻讯后,先逃到鲁国,后又逃到吴国,被吴王余祭赐给朱方(在今江苏丹徒县东南)之地,后逐渐兴旺起来。东汉时,庆封的裔孙庆质,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以庆、贺二字意相近之故,改为贺氏。此外,鲜卑族原有复姓贺赖氏、贺兰氏,493年随北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均改为贺氏。
94
严
(原排名112)/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94大姓,源于河南洛阳。
起源简述:严氏本为庄氏,是宋庄公、鲁庄公、楚庄王的子孙以谥号为氏形成的,东汉时因避讳而改为严氏。宋庄公为子姓,名冯,都城在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公元前710年至公元前692年在位。鲁庄公为姬姓,名同,都城在曲阜(今属山东),公元前693年至公元前662年在位。楚庄王为芈姓,名侣,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曾为春秋时的霸主。“庄”是他们死后的谥号。他们的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的,就是庄氏。这三支庄氏,均形成于春秋时期,但却出自三个不同的地方。东汉(都今河南洛阳)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姓刘名庄。为了避刘庄的名讳,凡人名地名之“庄”均改为词义相近的“严”,庄姓就这样被改为严姓。严姓血缘始祖为春秋时期的宋庄公、鲁庄公、楚庄王。
95
尹
(原排名91)/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95大姓,源于河南宜阳、洛阳。
起源简述: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有个儿子叫殷,任工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的官),被封于尹城(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北、新安县东南),子孙世掌其职,以封地为姓氏,就是尹氏。再者,“尹”是官名,商、西周时为辅弼之官,职位相当于宰相。西周(都今陕西西安)宣王有重臣姓兮,名吉甫,任尹,史称尹吉甫。其子伯奇,以其官职为氏,称为尹氏,出自河南洛阳。
96
钱
(原排名89)/ 源于陕西
当今第96大姓,源于陕西西安。
起源简述:大寿星彭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都今陕西西安)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朝士有上士、中士、下士),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
97
施
(原排名105)/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97大姓,源于山东曲阜及河南安阳、淇县。
起源简述:西周初,周武王弟之周公姬旦受封建立鲁国(都今山东曲阜),因周公留京师辅佐武王、成王,由周公长子伯禽就封,传到第14位国君名弗湟,是为惠公。鲁惠公于公元前768年至公元前723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名尾,字施父,施父的5世孙孝叔以祖辈的字为姓氏,即施氏。施氏还有两支:一是夏代有个施氏诸侯国,国君曾将妹喜嫁给夏朝末代暴君桀,大约在商代国亡,国人以国名为姓氏,就是最早的施氏。二是商代出自商王所在地(即今河南安阳、淇县一带)的施氏。据《康熙字典》“施者,旗也”,知施氏原是旗工,后以技艺为氏,称为施氏。
98
牛
(原排名113)/ 全源于河南
当今第98大姓,源于河南商丘。
起源简述:西周初期由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在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建立的子姓宋国,传至第12位国君宋武公(公元前765年至公元前748年在位)时,同族(子姓)有个叫牛父的人任司寇,称为司寇牛父。当时,居住在今山东中部济南北的狄族,有一支叫鄋(sōu)瞒,出兵袭击宋国。宋国司徒皇父、司寇牛父等率宋兵抵御,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西南)被狄军打败,牛父战死(《左传·文公十一年》追记有此事),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便是牛氏。牛氏的血缘始祖为司寇牛父。
99
洪
(原排名107)/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99大姓,源于北京及河南辉县。
起源简述:尧的臣子共工,任工师之职,后被流放于幽陵(即幽州,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他的后代先是姓共,后来又在共字左边加水,成为洪姓。洪姓的血缘始祖为共工。洪姓还有一支产生于春秋时期。郑武公之子、郑庄公之弟叔段,因发动政变失败,逃到共国(即今河南辉县),又称共叔段。其子孙有一支先以共为氏,后又在左边加水成为洪氏。此支血缘始祖为姬叔段。
100
龚
(原排名99)/ 部分源于河南
当今第100大姓,源于河南新郑、辉县及甘肃泾川、山西翼城、湖北江陵等地。
起源简述:龚氏系共氏避难加“龙”形成。共氏来源有六:一是黄帝臣共鼓的后代;二是尧的大臣共工的后代;三是商代有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四是西周姬和受封建立共国(在今河南辉县),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其子孙以国为氏;五是春秋时,郑庄公之弟姬叔段,政变失败后逃到共(今河南辉县),称为共叔段,其后代以地为氏;六是春秋时,晋献公(都今山西翼城)太子申生被诬陷自杀,谥号“恭君”,其后代以谥为氏,因古代恭、共二字同音通用,故也称共氏。秦代有共敖,因功于西汉初被封为临江王,都江陵(今属湖北)。后来,共敖的后代为了避难,改姓隐居,在共字上加“龙”,成为龚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