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大姓溯源
2016/3/3 15:01:18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当今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的我国前120个汉族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大姓。毫无疑问,它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或者可以说它是中华姓氏的缩影。因此,从血缘上逐一研究这120大姓的起源,寻觅其所属的族系,理出其总的根源,将能为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提供可靠的信息。
1、李:东夷族首领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世袭大理之职,商代以官命族为理氏。殷纣王时有理征,因直言纣王的错误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因而改理为李氏。皋陶一作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氏的曾孙。因此,李姓系出东夷族,不是“炎黄子孙”。
2、王:王者的后代,以爵为氏,有出自子姓者,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代;出自姬姓的有三支,都是周朝王族的后代;有出自妫姓者,系秦初田姓所改,而田姓得姓于妫姓陈国公子完。商族始祖契,为子姓,是帝喾之子,而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周族始祖后稷(名弃),为姬姓,也是帝喾之子。陈国始祖妫满,是帝舜的后裔;舜是颛顼7世孙,而颛顼是黄帝之孙。所以,王姓虽源出多支,但都是黄帝的后代。
3、张:黄帝之孙挥,夜观弧星,受到启发,创制弓箭,被帝颛顼赐姓张。
4、刘:①有两支是帝尧后裔刘累的后代,而尧是帝喾之子。②一支系姬姓周朝王族以邑为氏。③西汉初,刘邦赐娄敬、项伯都姓刘,而娄姓、项姓均源于姬姓。④有一支出自匈奴,形成于西汉初。匈奴族是夏禹的后裔,而夏禹是颛顼之孙。⑤还有一支系北魏鲜卑族独孤氏所改。鲜卑族系黄帝之子昌意的后代。所以,刘姓虽源头纷繁,且出自汉、匈奴、鲜卑等民族,但追本溯源,全都是黄帝的后代。
5、陈:舜的后裔妫满于西周初建立陈国,其后以国为氏,系出黄帝族。
6、杨: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被封于杨,建立杨国,春秋时被晋国兼并,子孙以国为氏。晋灭杨后,将杨国旧地作为公族(姬姓)羊舌氏的采邑,其后以邑为氏,也称杨氏。以国为氏之杨和以邑为氏之杨,其始祖均是周部族领袖后稷,而后稷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
7、赵:驾驭车马的能手造父,因有大功于周朝,被周穆王赐予赵城,其族以所赐之城为氏,即赵氏,此为赵姓的主要来源。造父是东夷族首领皋陶之子伯益的裔孙。
8、黄: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裔有一支于周初建立黄国,黄国于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9、周:①周平王之子姬烈,被封于汝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演化为周氏。②东周为秦所灭,以赧王为首的王族被废为庶人百姓,迁至惮狐,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亦演化为周氏。以上两支均出自姬姓,属黄帝族系。③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普氏改为周氏。鲜卑族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代,故此支亦属黄帝族系。
10、吴:主姓源系以国为氏,属黄帝族系。周部族(姬姓)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太伯、仲雍在江南建立吴国,吴国于公元前473年亡于越,子孙以国为氏。
11、徐:主姓源系以国为氏,属东夷族系。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裔在今江苏建立徐国,徐国于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12、孙:①商朝王族比干(子姓)被杀,其后代有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避难改为孙氏。②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之孙乙,以祖父的字为氏,即孙氏。③楚国王族蒍敖,字孙叔,子孙以其字为氏,亦称孙氏。楚国的祖先季连,是颛顼玄孙陆终之子。④陈厉公之子完的5世孙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上4支孙氏,均属黄帝族系。
13、胡:①陈国始祖妫满,死后谥“胡公”,子孙以谥为氏。②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为姬姓,公元前519年灭于楚;一为归姓,公元前495年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均为胡氏。③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纥骨氏为胡氏。以上4支胡氏,均属黄帝族系。
14、朱:①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的后裔曹挟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战国中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去邑为朱氏。②鲜卑族渴烛浑氏被北魏孝文帝改为朱氏。两支朱氏均属黄帝族系。
15、高:①系黄帝臣高元之后。②出自姜姓齐国者有3支:齐太公(姜子牙)之后食采于高,以邑为氏;齐文公之子高,其孙傒,以祖字为氏;齐惠公之子祁,字子高,其后亦为高氏。③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是楼氏为高氏。出自姜姓齐国的3支高氏,属炎帝族系;其余两支属黄帝族系。
16、林:①比干(子姓)被杀,其妻有孕,避难逃于牧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后被周武王赐姓林氏。②周平王有子名林开,其子孙以祖名为氏,也称林氏。③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丘林氏为林氏。以上3支林氏,均属黄帝族系。
17、何:①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于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其遗民散逃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成为何氏。韩国的祖先与周朝王族同姓,姓姬氏。②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贺拔氏为何氏。两支何氏均属黄帝族系。
18、郭:主要的两支均系由“虢”转化形成,出自北虢与西虢,属黄帝族系。北虢与西虢均为姬姓,是周朝王族的封国,前者于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后者于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即虢氏,因虢与郭通用而转为郭氏。
19、马: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裔赵奢在赵国任将军,以功被封为马服君,因以为氏,后去“服”为马氏。
20、罗:①陆终(颛顼玄孙)后裔建立的罗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②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叱罗氏为罗氏。两支均属黄帝族系。
21、梁:①伯益后裔秦仲的小儿子康,被周平王封于夏阳梁山,建立梁国,梁国于公元前641年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②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拔列氏改为梁氏。前一支属东夷族系,后一支属黄帝族系。
22、宋:子姓商王族微子启于西周初建立宋国,宋国于公元前286年灭亡,子孙以国为氏。 宋姓属黄帝族系。
23、郑:周宣王小弟姬友建立郑国,郑国于东周初东迁,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子孙播迁于陈、宋间,以国为氏。郑姓属黄帝族系。
24、谢:黄帝后裔建立任姓谢国,周宣王时被灭,子孙以国为氏。炎帝后裔申伯所建的申国,在谢国旧土上营建谢邑,作为新都,申国于春秋时亡于楚,居谢邑之人以邑为氏,也称谢氏。以国为氏之谢,属黄帝族系;以邑为氏之谢,属炎帝族系。
25、韩:①黄帝之子昌意有子叫韩流,其后为韩氏。②晋国公族(姬姓)万,食邑于韩,其3世孙厥,以封邑为氏。③韩厥的后裔建立的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国人以国为氏。④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出大汗氏为韩氏。以上4支韩氏,均属黄帝族系。
26、唐:①周成王姬诵封弟叔虞于唐,叔虞的后代有一支以“唐”为姓。②西周封刘累后裔在鲁县者为唐侯,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灭掉,子孙以国为氏,即唐氏。③古代还有一个姬姓唐国,春秋时为楚所并,子孙以国为氏,也称唐氏。两个姬姓唐国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刘累是帝尧的后裔,因此,三支唐氏均属黄帝族系。
27、冯:一支系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一支系周文王姬昌后裔毕万的裔孙长卿,食采于冯城,以邑为氏。两支皆属黄帝族系。
28、于:周武王姬发第二子封邘,称作邘叔,邘叔的子孙以国为氏,即邘氏,后去邑为于氏。属黄帝族系。
29、董:①黄帝后裔飂叔安之子为帝舜驯养龙,被任为豢龙氏,赐姓董。②春秋时周朝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在晋国主管典籍,其职责是“董督晋史”,后以职为氏,称为董氏。这支董氏源于辛氏,而辛氏是夏禹(颛顼之孙)的后裔,故亦属黄帝族系。
30、萧:俗作“肖”。①殷民旧族有萧氏。②宋国公族子弟大心受封建立萧国,萧国于公元前597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支萧氏均源于子姓,而子姓始祖契,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
31、程:①由颛顼后裔建立的程国,至周宣王时子孙以国为氏。②晋国(姬姓)荀氏支子食采于程,以邑为氏。两支均属黄帝族系。
32、曹:①陆终第五子安为曹姓,裔孙曹挟于西周初被封于邾,战国时为楚所灭,有部分子孙恢复祖姓曹。②周武王姬发封弟叔振铎于曹,曹国于公元前487年为宋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陆终是黄帝之孙颛顼的玄孙,姬姓周族始祖后稷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所以,两支曹氏皆属黄帝族系。
33、袁:陈国始祖妫满11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因功赐邑阳夏,以祖字为氏,称为爰氏,又作辕氏;其裔孙告,秦末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开始以“袁”为氏。属黄帝族系。
34、邓:商高宗武丁(子姓)封叔父于邓,赐姓曼,建立邓国,邓国于公元前678年亡于楚,子孙以国为氏,系出黄帝族。
35、许:上古有一位高洁清节之士叫许由,其后有许氏。一说许由即伯夷。伯夷系炎帝裔孙,姜姓,其后裔姜文叔于西周初建立许国,许国于战国初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系出炎帝族。
36、傅:商高宗武丁派人在傅岩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将他带到都城殷,任为相,让他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傅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37、沈:①周文王姬昌之子季载受封建立沈国,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②少昊后裔在今山西汾河流域也建有一个沈国,春秋时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少昊系东夷族首领。③楚庄王之子贞被封于沈邑,以邑为氏。第二支属东夷族系,其余两支属黄帝族系。
38、曾: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建立鄫国,鄫国于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太子巫逃到曲阜,以国为氏并去邑为曾氏。系出黄帝族。
39、彭:颛顼玄孙陆终第三子籛铿建立大彭氏国,后被商高宗武丁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即彭氏。属黄帝族系。
40、吕:①炎帝裔孙伯夷因功于虞、夏之际被封于吕,建立吕国,其后以国为氏。吕国于公元前688年为楚国所灭。②吕国有一分支,史称东吕,子孙亦为吕氏。③春秋时晋国魏姓食采于吕邑,以邑为氏。④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叱吕氏为吕氏。前两支系出炎帝族,后两支属黄帝族系。
41、苏:陆终长子昆吾后裔受封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灭于狄,子孙以国为氏。系出黄帝族。
42、卢:①齐文公曾孙傒,食采于卢,子孙以邑为氏。周代齐国为姜姓,系炎帝后裔。②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吐伏卢氏、莫芦氏皆改为卢氏。此支属黄帝族系。
43、蒋: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建立蒋国,蒋国于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系出黄帝族。
44、蔡:周武王姬发将弟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蔡国于公元前447年被楚国灭掉,子孙以国为氏。系出黄帝族。
45、贾:晋国(姬姓)始祖叔虞的小儿子公明被封于贾,建立贾国,贾国于公元前678年为晋曲沃武公并吞,子孙以国为氏。后来,晋国公族射姑食采于贾国旧地,以邑为氏,也称贾氏 。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之贾,均属黄帝族系。
46、丁:①周代齐国第二代国君丁公吕伋的子孙,以祖次(丁)为氏。系出炎帝族。②三国时吴国宗室孙匡,违背军令,孙权令其改姓丁。孙姓系黄帝后裔。
47、魏:①周文王姬昌后裔毕万,因功被晋献公赐给魏地,作为采邑,其后以邑为氏。②战国时的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国人以国为氏。③战国时秦国大臣冉,原系楚国公族,姓芈,封于穰,改姓魏。三支魏氏均属黄帝族系。
48、薛:① 黄帝之子禹阳(任姓)裔孙奚仲被封于薛,建立薛国,薛国于战国时灭于齐,子孙以国为氏。②战国时齐相田婴被封于薛,其裔孙田国、田陵于西汉初徙竹邑,以原封邑为氏。③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叱干氏改为薛氏。三支薛氏均属黄帝族系。
49、叶: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沈诸梁任叶邑尹,被称为叶公,子孙以封邑为氏。系出黄帝族。
50、阎:春秋时,晋成公之子懿,食采于阎邑,晋国灭亡后,懿的子孙散处河、洛一带,以原封邑为氏。系出黄帝族。
51、余:秦穆公大臣由余(其先为晋国人)的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系出黄帝族。
52、潘:①周代有姬姓潘国,春秋时为楚国所兼并,子孙以国为氏。②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破多罗氏改为潘氏。两支均属黄帝族系。
53、杜:①系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②刘累后裔被封于杜,建立杜国,周宣王时失国,子孙以国为氏。③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独孤浑氏改为杜氏。三支均属黄帝族系。
54、戴:①宋戴公(子姓)之孙,以祖父谥号为氏。②周代有姬姓戴国,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支均属黄帝族系。
55、夏:①夏朝传至桀,为商汤所灭,子孙以夏禹时国号为氏,即夏后氏;夏后氏后裔有东楼公于西周初被封于杞,其非为后不得封者,以夏为氏。②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字为氏,亦称夏氏。两支夏氏均属黄帝族系。
56、钟:①周代有“钟师”之官,掌击钟奏乐,子孙以官为氏。②春秋时,宋桓公玄孙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子孙以邑为氏,复姓钟离;秦末人钟离昧的二儿子接,居颍川长社,开始省“离”单姓钟。两支钟氏均属黄帝族系。
57、汪:①上古有汪芒国,国人都是身材长大之人,该国历夏、商、周三代,子孙以国为氏,后省“芒”为汪氏。汪芒国为釐姓,釐通僖,系黄帝后裔。②春秋时,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姬姓,系出黄帝族。
58、田: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完,避难逃到齐国,不欲称本国故号,又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田为姓。系出黄帝族。
59、任:①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因以为姓。②古代有风姓任国,系太昊后裔所建,战国时灭亡,子孙以国为氏。太昊系上古东夷族首领。
60、姜:炎帝生于姜水,以水命姓为姜,后因各种原因,其子孙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伯夷,因辅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
61、范:刘累裔孙士会,晋景公时执掌国政,食采于范,子孙以邑为氏。系出黄帝族。
62、方:①炎帝8世孙帝榆罔之长子方雷氏,因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子孙以地为氏。②周宣王有大臣姓姬,字方叔,食采于洛,子孙以其字为氏,即方氏,此支系出黄帝族。
63、石:①卫康叔姬封的裔孙公孙碏,字石,卫庄公时任上卿,大义灭亲,其孙骀仲以祖字为氏,即石氏。②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两支均属黄帝族系。
64、姚:①帝舜生于姚墟,以地名“姚”为姓。②齐国田氏裔孙田恢,避王莽之乱渡江,改姓妫,其5世孙名敷,又改姓姚。姚姓系帝舜的后裔,属黄帝族系。
65、谭:西周时有谭国,为嬴姓,公元前684年灭于齐,子孙以国为氏。系出东夷族。
66、廖:①黄帝己姓子孙叔安被封于蓼,建立蓼国(一作飂国),蓼国于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古代蓼、飂、廖通用,故为廖氏。②古代还有一个蓼国,西周封置,是东夷族首领皋陶后裔的封国,公元前622年被楚国灭掉,子孙以国为氏,亦为廖氏。
67、邹:①宋湣公玄孙正考父,食采于邹,子孙以邑为氏。②由陆终后裔曹挟所建的邾国,亦称邾娄,战国时改为邹,后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支邹氏均属黄帝族系。
68、熊:①黄帝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其子孙中以其号为姓的,即熊姓。②陆终后裔鬻熊,曾为周文王姬昌之师,其曾孙熊绎被封于楚,居丹阳,始以王父字为氏,即熊氏,此支亦属黄帝族系。
69、金:①东夷族首领少昊,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居今山东曲阜,子孙以其号为姓氏,即金氏。②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日磾(mìdī)归汉,汉武帝以休屠王作金人(金佛像)祭天而赐姓金氏。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故此支金氏属黄帝族系。
70、陆:①古代戎族有一支叫允姓之戎,春秋时自甘肃迁至陆浑,称为陆浑之戎,子孙以族为氏,即陆氏。戎族系匈奴的分支,而匈奴是夏后氏的后裔,故此支属黄帝族系。②战国时,齐宣王封小儿子田通于平原陆乡,子孙以邑为氏,也称陆氏。系出黄帝族。③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系出黄帝族。
71、郝:太昊佐臣郝省氏的裔孙期,被商王帝乙封于太原郝乡,因以为氏,即郝氏。系出东夷族。
72、孔:①黄帝有史官孔甲,为孔姓之始。②商汤姓子,名履,字天乙,其后代以“子”加“乙”为氏,即孔氏。③宋湣公玄孙正考父有子名嘉,字孔父,任大司马,其孙睾夷父以祖字为氏,即孔氏。三支孔氏均属黄帝族系。
73、白:①春秋时,秦国上大夫蹇叔之子名丙,字白乙,为秦国名将,其后代以祖字为氏,即白氏。蹇氏为伏羲臣蹇修之后,属东夷族系。②楚平王之孙胜,被封于白邑,子孙以邑为氏。系出黄帝族。
74、崔:齐丁公之嫡子季子,将君位让给弟弟叔乙,自往食采地崔邑,后以邑为氏。齐国为姜姓,系炎帝后裔。
75、康: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封,被封于康,称康叔,子孙以封地为氏,即康氏。系出黄帝族。
76、毛:周武王姬昌的两个儿子姬明和姬叔郑,分别在今河南宜阳和陕西岐山建立毛国,两个毛国的子孙以国为氏,均称毛氏。系出黄帝族。
77、邱:①以地名为氏,有两支:一为齐国迁都薄姑时,留居原都城营丘者以丘为氏,源于姜姓,系出炎帝族;一支是陈国居于宛丘者以丘为氏,源于妫姓,系出黄帝族。②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丘敦氏改为丘氏。属黄帝族系。邱姓即系由丘姓所改。为何改,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时也写作“邱”;二是为避孔子的名讳。孔子姓孔,名丘,是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为了避免直接写出孔子的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发出通知:除五经四书外,凡遇“丘”字,一律加“阝”旁为邱,地名字亦作邱。
78、秦:①鲁国君主伯禽(姬姓)的裔孙食采于秦,以邑为氏。系出黄帝族。②由嬴政(即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于公元前206年亡于汉,子孙以国为氏。嬴姓的祖先伯益,系古代东夷族首领。
79、江:东夷族首领伯益(嬴姓)的后裔受封建立江国,江国于公元前623年亡于楚,子孙以国为氏。
80、史:黄帝时有史官仓颉,其后代以官为氏。属黄帝族系。
81、顾:①夏代有顾国,己姓,后为商汤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己姓系黄帝之子12姓之一。②越王勾践裔孙闽君摇,汉初封子为顾余侯,子孙以其封号首字为氏,即顾氏。越国国君系夏帝少康的后裔,故此支顾氏亦属黄帝族系。
82、侯:①黄帝史官仓颉,姓侯冈氏,其后代居冯翊衙县者,简称为侯氏。②郑庄公(姬姓)赐其弟叔段之子共仲为侯氏。③晋侯缗(姬姓)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子孙逃难他国,以侯为氏。④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4支侯氏均属黄帝族系。
83、邵:西周大臣召公奭(shì),为姬姓,其后代于春秋时以采邑为氏,称为召(shào)氏,至战国时,居于今河南汝南、安阳者,避事加邑为邵氏。系出黄帝族。
84、孟:①帝颛顼臣有孟翼,其后有孟姓。②鲁庄公(姬姓)之弟庆父,在桓公庶子中排行老大,其子孙称为孟孙氏,后简化为孟氏。③卫襄公(姬姓)长子絷,字公孟,因病不能继位,其孙彄以王父字为氏,即公孟氏,后省文为孟氏。三支孟氏均属黄帝族系。
85、龙:①黄帝臣有龙行,其后有龙氏。②帝舜有大臣名龙,任纳言(官名,职责是宣达帝命),子孙以其名为氏,即龙氏。③黄帝后裔飂叔安之子董父,被帝舜任为豢龙氏,其后简化为龙氏。④帝尧后裔刘累,被夏帝孔甲赐姓御龙氏,其子孙有一支简化为龙氏。4支龙氏均属黄帝族系。
86、万: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有两支:一支源于春秋时芮国国君万(姬姓),一支源于晋国大臣毕万(姬姓后裔),两支均属黄帝族系。
87、段:春秋时,郑武公(姬姓)之子叔段(郑庄公之弟),谋反兵败,逃到共,子孙以其名为姓氏,即段氏。系出黄帝族。
88、雷:炎帝9世孙方雷氏,因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建立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即方雷氏,后又分出方氏、雷氏。
89、钱:颛顼玄孙陆终第三子彭祖的裔孙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以官为氏,即钱氏。系出黄帝族。
90、汤:商朝开国君主汤,其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即汤氏。系出黄帝族。
91、尹:①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子殷,任工正,被封于尹城,其后以封地为氏,即尹氏。②尹,官名,商代为辅弼之官,其后以官为氏。系出黄帝族。
92、黎:①商代有两个方国都叫黎国,一在今山西境,子姓,侯爵,一在今山东境,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都以国为氏,姓黎。②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素黎氏改为黎氏。三支黎氏均属黄帝族系。
93、易:春秋时,齐国大夫雍巫,字易牙,其后代以其字为氏,即易氏。系出炎帝族。
94、常;①黄帝有大司空常先,其后有常姓。②卫国始祖姬封的支孙食采于常邑,因以为氏。两支均属黄帝族系。
95、武:①夏代后羿有贤臣武罗,其后有武姓。②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系商王武丁(子姓)的后代。③宋武公(子姓)的子孙以其谥号为姓氏。三支武氏均属黄帝族系。
96、乔: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其姬姓子孙在桥山守陵者,以山名命氏为桥氏。南北朝时有桥达,曾为西魏大丞相宇文泰臣属,宇文泰命他去桥字的“木”旁,改姓乔,说是取乔字的“高远”之义,桥氏自此改为乔氏。
97、贺:①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庆克,其子封,以父名为氏,即庆氏。后庆氏因罪逃到吴国,西汉末徙居会稽山阴,东汉时为避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封裔孙庆质以庆、贺二字意相近之故,改为贺氏。系出炎帝族。②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贺赖氏、贺兰氏皆改为贺氏。此支贺氏属黄帝族系。
98、赖:周代有子爵赖国,系周武王姬发之弟叔颖的封国,赖国于公元前538年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即赖氏。系出黄帝族。
99、龚:系共氏避难加“龙”改成。共氏姓源有六:一为黄帝臣共鼓之后;二为帝尧臣共工之后(共工,传为炎帝后裔);三是商代有个共国,为周文王姬昌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四是西周姬和被封于共,建立共国,后子孙以国为氏;五是郑武公(姬姓)之子叔段政变失败,逃到西周共国旧地,子孙以共为氏;六是晋献公(姬姓)太子申生死后谥“恭君”,因恭、共二字同音通用,其子孙以谥为氏,称共氏。以上6支共氏,第二支系出炎帝族,其余均属黄帝族系。共氏改为龚氏,时间约在西汉初期。
100、文:①姬昌死后谥号为“文王”,其支庶子孙以其谥号为氏,即文氏。②周代许国始祖姜文叔的后代,有一支以其名字为姓氏,称为文氏。③卫献公(姬姓)将军孙文子的后代以祖辈名字为姓氏,亦称文氏。以上三支文氏,第二支系出炎帝族,其余两支均属黄帝族系。
101、庞: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15子姬高于毕,称为毕公高。毕公高的支庶后裔封于庞,以地名为氏,即庞氏。系出黄帝族。
102、樊:①商朝有一批以筑篱笆为职业的工匠,以技为氏,即樊氏。②周宣王大臣仲山甫(姬姓)被封为樊侯,食采于樊邑,以邑为氏。两支樊氏均属黄帝族系。
103、兰:①郑穆公(姬姓)名兰,其支庶子孙以其名为氏,即兰氏。②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乌兰氏改为兰氏。两支兰氏均属黄帝族系。
104、殷:由成汤建立的子姓商朝,十传至盘庚,迁都于殷,此后也称殷朝,至殷纣王时被周武王攻灭,子孙以国号为氏,即殷氏。系出黄帝族。
105、施:①夏代诸侯有施氏,国亡,子孙以国为氏。②商代有旗工,以技为氏,称为施氏。③鲁惠公(姬姓)有个儿子名尾,字施父,其5世孙孝叔以祖辈的字为姓氏,即施氏。三支施氏均属黄帝族系。
106、陶:商代制陶器的工匠及掌管制陶的官,以技艺为氏,即陶氏。属黄帝族系。
107、洪:源于共姓,有两支:一支是炎帝后裔共工的后代;一支是西周姬和所建共国的后代,系出黄帝族。
108、翟:古代有翟族,亦作狄族,相传是黄帝之子12姓中祁姓的后裔,以族命姓,为翟(dí)氏,战国时居于汝南者,变更读音为zhái(音宅),别为一族。
109、安:黄帝之子昌意的二儿子名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今伊郎高原),至东汉末,遣世子高入朝,定居京城洛阳,以安为姓。
110、颜:邾国(颛顼后裔,曹姓)国君邾武公,名夷父,字颜,其子孙以其字为姓氏,即颜氏。系出黄帝族。
111、倪:邾武公(曹姓,颛顼后裔)有功于周朝,其子友被另封于郳,为邾国附庸,战国中叶,郳国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为郳氏,后避仇改为倪氏。系出黄帝族。
112、严:本为庄氏,东汉时因避汉明帝刘庄名讳,改为严氏。庄氏系宋庄公、楚庄王、鲁庄公的后人,以谥为氏,系出黄帝族。
113、牛:宋武公(子姓)时,同族有个叫牛父的人任司寇,称为司寇牛父,在率兵抵御狄族入侵时战死,其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省文为牛氏。系出黄帝族。
114、温:①陆终长子昆吾(己姓)的裔孙忿生,西周初受封建立苏国,都温,故苏亦称温。公元前650年,温国为狄所灭,国君温子逃到卫国,以温为氏。②春秋时,晋国公族(姬姓)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因以为氏,即温氏。③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嗢盆氏改为温氏。三支温氏均属黄帝族系。
115、芦:代北鲜卑族莫芦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于496年改为芦氏。系出黄帝族。
116、季:①源于姬姓,系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后代。②战国时魏国公族以排行次序为氏。两支季氏均属黄帝族系。
117、俞:系太古医、黄帝臣俞柎的后代。属黄帝族系。
118、章:西周初,齐国开国君主吕尚(即姜子牙)夺取任姓鄣国之地,将其封给自己的支庶子孙,建立姜姓鄣国。公元前664年,鄣国被齐桓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并去邑而为章氏。系出炎帝族。
119、鲁:由周武王姬发之弟周公姬旦建立的鲁国,公元前256年为楚国所灭,鲁顷公迁于下邑,子孙以国为氏,即鲁氏。系出黄帝族。
120、葛:①传为葛天氏的后氏。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时期中原部落名,一说为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氏之前。②夏代诸侯有葛国,为嬴姓,伯爵,后为商汤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即葛氏。③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贺葛氏改为葛氏。以上三支葛氏,第一支因年代久远,文献缺乏,已不可详考;第二支属东夷族系;第三支属黄帝族系。作者:谢钧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