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姓的来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有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在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时采取宽大为怀的原则,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下狱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他为顾命大臣之一。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他的后代有一支以国为氏,称毕姓。他们尊毕公高为毕姓的得姓始祖。
如今,毕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毕姓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70%。毕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1%。
毕姓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明清两代山东进士及第者为各省中最多,共有二十七名,分布于淄川(五名)、新城(四名)、单县、文登、益都、平阴(均为两名)等地。另外,江西贵溪、广东番禺、安徽歙县、河南罗山、山西高平、云南昆明均最少有两名以此可见明清两代毕姓分布之一斑。毕姓派生出了魏姓已详述,不赘。
毕姓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高之后,以国名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于毕(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成阳两县之北),放称为毕公高,并建立毕国。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在今陕西省长安、成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功在千秋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于此地。毕公高其子毕万事晋,乃封于魏,其后代改姓为魏,并且成为战国时代的显赫姓氏。仍居于毕国者,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因此,现在的毕姓跟魏姓,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
2、出自任姓所改。据《世本》记载:“系自任姓所改。”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数民族中有毕姓:
①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下同),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鲜卑族出连氏为单姓毕。
②西域毕姓,本毕国胡人,以国为姓。
③匈奴屠各族亦有毕姓。
④达斡尔族毕力夹氏,汉姓为毕、杨。
⑤赫哲族毕拉氏,汉姓为毕。
⑥今彝、满、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毕姓。
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仕晋,因功受封于魏,到其曾孙魏文侯时,三家分晋,因此有毕姓改成魏姓者。虽然如此,毕姓此际在山西扎根却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