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流传千年的不朽诗篇 【汤阴】流传千年的不朽诗篇

2014/10/22 11:39:51 点击数: 【字体:

流传千年的不朽诗篇 【汤阴】流传千年的不朽诗篇



  汤水两岸,民风淳朴,孕育了十九首《邶风》。

  策划文体新闻中心执行记者朱金中文图

  引子

  在古汉语中,有两个字属于汤阴的专用字。

  一个是“羑”字,指的是羑里,文王推演《周易》之地,是商末汤阴一带的地名;还有一个是“邶”字,代表了周初汤阴一带的地名。《新华字典》中对“邶”和“羑”字的解释是: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羑,羑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城北。全国像这样独用于地名的字为数不多。

  武王灭商之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宣告周人正式继承殷商天命,建立周王朝。为了控制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将商的畿辅之地划分为邶、鄘、卫三个方国。据《史记》、《水经注》及《汤阴县志》的记载,周武王“封纣子武庚于邶”—利用殷纣王之子武庚来统治商的遗民,同时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督武庚,号称“三监”。

  武庚以族长的身份继续统率殷之遗民,并修筑了邶国都城(今汤阴县城东南邶城村一带)。

  武王死时,成王年少,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当时天下一度传言周公有篡位的野心—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而远在中原地区的“三监”—

  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也心怀不满。武庚趁机勾结“三监”,联络东方故旧东夷、徐、熊等十七国,起兵叛周。

  西周大军在周公的带领下,迅速开往中原。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平叛战争。根据《史记》等资料的描述,这场拉锯战整整打了3年—而当年的武王伐纣也不过打了几个月的仗—平叛战争结束后,有50个国家被亡国,武庚战死,邶国被取消,殷人见复国无望,纷纷出逃,而参与叛乱的“三监”,管叔被杀,蔡叔被放逐,霍叔被废为庶人。

  诗经邶风千古佳篇

  经过平叛战争,周人终于稳定了天下,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和平年代。

  在和平时代,最浪漫的就是爱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作为《诗经》中千古流传的爱情名篇,《静女》以一位男子为第一人称,描述了与静女幽会的场景:男子与静女在城墙角落幽会,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谁知道静女看见男朋友走来,调皮地藏起来,男子焦急地等待,看到手里静女赠送的“彤管”,又禁不住地陶醉,在这种焦虑和欣喜的矛盾之中期待着甜蜜的幽会。

  《静女》全诗不长,共三章,每章四句,内容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时至今日,人们不知道幽会的男主角是谁,却记住了那位聪明、顽皮的静女。

  后来,孔老夫子将民间收集上来的3000余首诗歌,“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删定为305篇,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经典—《诗经》。《诗经》包含“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诗经》的精华。而在十五国国风中,《邶风》有19首,排在第三位。这些采自民间的优秀诗歌,正是以“邶”这个地域名称来命名的。

  《邶风》即产生于今汤阴县以邶城为中心的一些地方。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邶、鄘、卫者,殷纣畿内地名,属古冀州,自纣城而北曰邶。”当代著名古汉语学家、古典文学家王力说:“邶,国名,周武王封纣子武庚在这里,后来并入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县一带。”

  19首《邶风》,基本采自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汤阴地区民间,这些诗歌源于生活,生动细腻,真实感人,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爱憎、婚姻和理想,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和对英雄的讴歌。

  除了《静女》,《邶风》中还有一篇以歌颂母亲为主题的《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可能有人会说,这首诗好像没什么印象,那你肯定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首家喻户晓的《七子之歌》是由闻一多先生执笔创作的一首组诗。闻一多先生《引言》中说,这首组诗的灵感就源于《凯风》:“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子曰:“礼失,拾之野”。诗有国风,然后有雅颂。《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邶风》则是《诗经》中的精华。

  《邶风》的形式,多用四言一句,隔句用韵,间有变化,而不拘泥。在章节上采用复叠形式,使之构成节奏自然、错落有序、朗朗上口;在语言上,实现了朴实无华,准确优美,巧妙地运用汉语音韵中的双声、叠韵、迭字语词,达到了铭记于心的艺术效果。在艺术上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所以被世人所钟爱、继承和发展。这些诗歌源于生活,生动细腻,真实感人。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邶风》历来受到后世文人学者的推崇,除了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徐悲鸿的画作《燕燕于飞》之名,也源自《邶风》中的《燕燕》篇:“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我国历史上不朽的爱情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于《邶风》中《击鼓》篇。

  扁鹊行医孔子讲学

  谈到汤阴的历史,汤阴县史志办主任李建军一口气说了“5个地”:“汤阴不仅是周易诞生地、岳飞诞生地,还是《邶风》采风地、扁鹊行医地和孔子讲学地。”

  扁鹊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名医,《史记》中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但这位名医最终死于非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使人刺杀之”。

  李建军认为,当年扁鹊曾经长期在汤阴一带行医。李醯出于嫉妒,以重金收买刺客,埋伏于道旁,将扁鹊刺杀。当地百姓遂立祠建庙以怀念扁鹊,“遂葬积冢,于冢前立祠”,并将此地所在的村庄称为伏道村,沿用至今。

  《大清一统志》等史料记载:“扁鹊墓,在汤阴县东南。”现存元代的石碑《扁鹊墓祠堂记》碑也记载:“汤阴,彰德之属县也。伏道居县东之近邻,墓在村南五里,旧有祠其上,兵乱毁之。”

  根据汤阴地方志记载,扁鹊庙旁旧有艾草数百亩,号称“艾园”。明代官员也曾作词咏艾,立碑记事,称汤阴艾园之艾,药用第一,疗效奇特,遂被尊称为仙艾。汤阴民间至今还有一种习俗,每当闺女出嫁时,娘家在陪嫁礼品中要送一束艾草,以图吉利,因艾与爱谐音,有希望夫妻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之意。

  出汤阴县城东南不过5里路,有5个自然村,这5个自然村的名字都很奇特:李孔村、杨孔村、苏孔村、焦孔村、陈孔村。据说这5个村的村名与孔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传,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讲经布道,有一天路过汤阴一带的陈村,晚上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在挑灯夜读,十分感动,就主动和弟子们给村里的年轻人授课。村里的老人见这位老师学问颇深,就上前询问。当得知是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后,异常高兴。很快,附近焦村、苏村、杨村等村的人也知道了这个消息,纷纷带孩子来听孔子授课。看到家长和孩子们如此上进酷爱读书,孔子很兴奋,决定暂住一段时间。几个村的头面人物出面,腾出了几间厢房作为教室和宿舍,每日好酒好菜款待。孔子主讲,弟子助教,学子聆听,很是融洽。孔子带领弟子们临别时,几个村的村民和学生们恋恋不舍,把他们送到很远的地方。回来后大伙商议,为了记住孔子这位恩师,将村名改为孔村。于是,就有了陈孔村、苏孔村、焦孔村、杨孔村、李孔村。

  “其实关于扁鹊,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驻足讲学的地方也挺多。对于学术上有一些争论很正常,但扁鹊行医、孔子讲学,这些民间故事,史志记载,都能说明汤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说明汤阴人对于历史的代代传承。”李建军主任如是说。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10-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