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为何称相州?
2014/6/16 17:02:5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提起相州,安阳人很熟悉。在安阳,有很多商品以相州冠名。相州是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因其治所在安阳城,又成了安阳的一个别名。尤其是唐宋时期,相州名扬天下。
北魏之前,安阳一带本是后燕冀州魏郡的属地,魏郡治邺城。据《资治通鉴•晋纪》和《魏书•太祖纪》记载,公元398年,后燕范阳王慕容德弃邺城而逃,率领四万户南迁至滑台(今滑县),北魏卫王拓跋仪占据邺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南巡时到达邺城,设置了邺行台。天兴四年(公元401年),北魏政府撤销邺行台,把所辖的六郡设置为相州,命瘐岳为刺史,相州之名由此开始。新建立的相州治邺城,下辖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六郡。
相州本是曹魏、冉魏和前燕的国都所辖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都很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北魏时,均是由朝廷重臣和皇帝亲信驻守。明元帝拓跋嗣和孝文帝元宏时还曾有过迁都邺城的提议。
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定都于邺城,因相州的治所已经变为国都,就把相州改为司州,辖12郡65县,作为京畿。公元550年,高洋建北齐,仍然设置司州。公元577年,北周攻破邺城,重新把司州改为相州,并在邺城设置宫及六府,作为别都,后来又把六府移到洛阳,在邺城设相州总管府,相州的范围大大缩小。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辅政,下令让相州总管尉迟迥进京,由韦孝宽代替尉迟迥做相州总管。尉迟迥知道有诈,不肯接受命令,于是自称大总管,兴兵讨杨,下辖的相、卫、黎等各州纷纷响应。韦孝宽与尉迟迥大战,从沁水一直打到邺城城下,尉迟迥兵败自杀,韦孝宽火烧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然后,韦孝宽让相州、魏郡、邺县及邺城的居民迁至安阳城,这就是相州移治于安阳之始。杨坚又在相州分设屯州和魏州,相州境域面积大大缩小。
自北周以后,各朝的相州治所均在安阳城。隋唐时期,州、郡交替置废,但其辖地大致相同。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全国废郡级行政区划,只留州、县两级。安阳废除魏郡,只留相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全国又变州为郡,遂改相州为魏郡。唐初,又把魏郡改为相州,设置总管府,隶属河北道,下辖安阳、邺、相等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政府曾把相州改为邺郡,之后又把邺郡改为相州。安庆绪占据邺郡时,曾改邺郡为安成府。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把安阳作为相州的治所。北宋时的设置与前朝相同,相州属河北西路,同时又称邺郡(以备封爵),《宋史•地理志》中曾“相州邺郡”二名连用。
金初,相州的行政区划设置和北宋相同,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相州被升为彰德府。从此,相州就被彰德府代替了。相州虽然不存在了,但后世仍有人习惯性地称安阳为相州。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网(201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