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旗渠纪念馆: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窗口
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二十世纪60年代,几乎是个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贫困县,1959年,林州人民十万大军战太行, 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涌现出了县委书记杨贵、除险队长任羊成、吴祖太、李茂德、李改云等一大批模范集体和模范人物,孕育了永远的红旗渠精神。随着“引漳入林”工程的胜利完工不仅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而且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近几年来红旗渠纪念馆陆续被中央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2013年8月12日,红旗渠干部学院作为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投入使用,为开展党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基地。
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候壁断,必须在这里建起一座拦河坝,拦腰斩断漳河,把水位抬高到需要的高度,使河水进入渠道。当任村公社的500多名修渠民工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没有截流的任何机械设备,没有钢筋水泥,有的只是太行山早春的春寒料峭,有的只是太行山上的石头。他们在山上把一块一块石头开采出来,再一块一块地抬下山,趟着冰河垒砌大坝。当清一色大石坝筑在河道两侧,只剩下十几米宽的龙口的时候,由于河道变窄,水流湍急。在封闭龙口时,沙袋、巨石投下去,转瞬即逝。河底是坚硬的石板,根本打不下桩。关键时刻,民工们跳进河里,排成三道人墙,用血肉之躯抵挡着冰冷凶猛的河水,龙口终于合住了。1960年5月1日,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进了红旗渠的引水涵洞。
在修渠工地上,民工们提出了“男的要学孙占元,女的要学刘胡兰”的口号,并组成了一支支孙占元突击队、刘胡兰突击队、董存瑞突击队、李改云突击队等男女突击队。图片上的是采桑公社12姐妹组成的女子突击队。一手握一根钢钎,同时供四个人抡锤打钎,这种打钎法被人们称之为“凤凰双展翅”。
当年修建红旗渠时担任除险队长的任羊成老人。导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除险工作异常危险。炸药爆炸后,队员们要用钩撬除去险石,以保证后面挖渠人的安全。一次,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任羊成率先上去除险。不料,一块大石头突然滑落,正巧砸在他的嘴上。任羊成的三颗门牙立刻被打掉。当时,吊在空中的他口含碎牙,忍着剧痛硬是没离开现场。直到除险完成,他才回到山顶。领导看见他满嘴鲜血,命令他马上去医院治疗。可第二天,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工地上。瘦小的他被绳子悬吊着,晃动在山崖间……”
红旗渠工程上马之际,正值国家特殊时期,林州人民不向上伸手,不等不靠,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摄取最低度的热量,释放出改天换地能量。在总投资的6865.64万元,自筹资金5839万元,占总数的85.06%。正如《国际歌》上唱的那样:“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二、人工天河——红旗渠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十万林州人民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完成的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 1960年11月份,300名青年承担开凿此洞的艰巨。在开凿过程中,青年们创造了“三角炮”、“连环炮”“抬炮”“立炮”等炮破技术。为了加快进度,民工们把原设计中的洞宽8米改为6.2米,由八千分之一的落差改为六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减少宽度的同时加大坡度,让渠水快速流过缩窄了的隧洞。这种改变,工程量减少了三分之一,还不会引起水流对洞壁的冲刷造成的危害。1961年7月15日,经过了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工程竣工。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青年洞”。
山就是碑,碑就是山。在红旗渠缔造者的身后,矗立起一座卓然不群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不朽丰碑。
三、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人民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历届中央领导都发出号召,红旗渠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要发扬光大
红旗渠建设中,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不就是我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吗?这不就是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的传承吗?
不畏艰难办大事,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我国。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当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年,尚属"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锤一钎干出来的。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
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红旗渠的建设,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修建红旗渠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它说明,领导干部要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功的法宝和力量源泉。作者:王德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