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解决缺水问题,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上,历时10年修建的一条总长1500多公里的引水渠,是林县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生产劳动这一实践活动中修建的一座“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明渠相媲美”的伟大水利工程。红旗渠及其精神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是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以其生动的感性形态显现出人类积极向上、迎难而进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价值。因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通过实践改造了现实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美。
一、红旗渠是“人化的自然”,具有自然美的审美价值。按美的性质,可把美分为三大种类,即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自然美一般指大自然形成的未经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或加工改造过的和人们创造出来的对象的美。美与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说,完全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巧夺天工创造出来的。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的,符合客观实际和科学原理。红旗渠在建设过程中,削平山头、挖掘涵洞、架设渡槽、土法烧灰、组织管理等是符合客观认识规律和科学领导管理理论的。红旗渠建设体现了规律性(真)。红旗渠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县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目的性(善),是真和善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红旗渠同其他自然环境一起成为林县人民可亲可爱的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县人民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通过红旗渠这个现实的、感性的对象,表现出自己的意志和人的本质力量。这种体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的烙印的红旗渠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显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光辉形象。因此,人们能在直观自身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红旗渠水利灌溉工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但却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清澈的漳河水一路绕山穿洞流向林县的各镇各村,流进干涸的梯田,这人定胜天的画面和场景难道不是一幅幅亮丽的自然风光画吗?当极目远眺那绵延盘绕在林滤山半山腰上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时,岂能不由衷发出雄哉、壮哉、美哉的喟叹?当你置身在那向前看不到头、向后看不到边、抬头是峭壁、俯首是数丈悬崖、耳畔是呼呼的山风和哗哗的流水声的不足两米宽的渠墙时,还有谁能不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点不可思议的人工开凿的空中银河而感到崇高、神奇和震撼?当从尘封的记忆中看到红旗渠开闸放水时那写满历史沧桑的脸颊但笑得灿烂甜蜜幸福的照片上的老人,又怎能不发自肺腑地讴歌这巧夺天工的红旗渠?所以,红旗渠具有自然美的审美价值。
二、建设红旗渠是人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劳动本身具有审美价值。人的劳动是有目的的力求符合规律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造活动。因此,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
建设红旗渠是林县人民根据自身需要,为彻底解决水源问题、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认识、掌握和利用规律进行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10年的劳动过程本身和劳动场景,自始至终都显示了林县人民的智慧、才能、技巧和精气神以及人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本质力量。农历正月,在本应阖家欢聚的元宵节,数万民工冒着凛冽的寒风,手持钢钎、肩扛铁锤、手推独轮车、人抬缝纫机,浩浩荡荡在黎明的苍茫中急匆匆行进在太行山的山道上,投入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与大自然抗争的伟大实践中,这样意气风发、气吞山河的劳动场景难道不壮观、没有美感吗?我们能不为之动容吗?为了让在峡谷中咆哮的漳河水沿着预定的线路流入太行山上的引水涵洞,需要将河水拦腰斩断,建立拦河坝以提高水的势能。几十天的劳动过后,大坝一点点在接近,眼看再有十几米就合龙了,但就在这时,湍急的河流让扔下的沙袋和石头转瞬即逝,若时间这样拖延,等到汛期来临,山洪暴发,就不可能截留成功。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开始了,一批批民工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刺骨的漳河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用血肉之躯抵挡汹涌的河水,暴躁愤怒的漳河水在这道人墙面前一点点挣扎着、一点点平息着;岸上的人们争分夺秒,打筑坝口,经过数十个小时的劳动,大坝终于合龙。面对这样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听到这样感人的修渠故事,怎么能不说这是林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节,怎能不为这体现了人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和人定胜天的昂扬斗志而惊叹呢?
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除险队员每天在悬崖上除险施工,有时像壁虎一样趴在悬崖上,有时像雄鹰一样在空中飞来荡去,用抓钩和钢撬把悬崖上的险石、活石一个个撬下来。那靠过人的勇气和胆量的除险施工场景,那置生命于不顾但又气定神闲、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神态,怎能不令人欷歔赞叹、拍案叫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呢?劳动不仅创造财富,劳动也创造美,而且劳动本身就是美的,因为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劳动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显示人的本质力量。
三、红旗渠精神显现了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德、学识和修养等本质力量,具有社会美的审美价值。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美,表现在人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上。” 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作为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那些为了争取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英勇战斗的生活形象,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体现人的献身精神、智慧和力量的形象都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时孕育和形成的,集中积淀和彰显了世世代代林县人民的优秀品德,也是勤劳、智慧、勇敢、不怕困难、知难而进、乐观向上、奋发努力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的理想、情感、愿望、意志、品德、情操等本质力量。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这种精神体现了当年红旗渠的策划者、建设者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人民谋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显示了他们改变山区面貌、造福林县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而且这种集中反映真和善、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崇高理想,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在自带工具和干粮、自制石灰和水泥、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红旗渠建设这一伟大实践中转化为客观的生活形象被感知。比如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的安全开路。有一次,他从崖上掉下来,掉到荆棘窝里,浑身扎满了刺,还被磕掉了3颗牙,仍不下火线。24岁的女党员李改云是姚村公社妇女营营长。有一次她检查施工情况时,忽然看到崖壁上有碎石滚落,判断崖壁要坍塌,立即呼叫大家赶快躲开。一个年轻姑娘吓得不知所措,她急步向前将其推到一旁。就在这时,山体崩塌了,李改云被压在乱石下,被救出来时已不省人事。人们火速将她送进医院抢救,她稍一清醒,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还有人压在乱石下面吗?”她身体好转后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流点血算得了什么?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一个人的鲜血和生命,哪有全县人民的水重要和宝贵呀!”在青年洞凿洞施工的一年多时间里,干部、民工的口粮很少,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水肿病,但仍坚持战斗在工地,终日挖山不止。正像杨贵所说:“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涌现出像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建设模范,还涌现出一批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顶着压力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是红旗渠精神的人格化身!”红旗渠精神折射出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人格美,使在客观实践中产生的红旗渠精神具有社会美的审美价值。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资金匮乏、物资和粮食紧张、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力落后、险恶的施工条件等困难,面对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严峻考验,林县县委一班人靠着彻底的、坚定的唯物主义态度,靠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靠着全县干部群众的坚强团结、无私无畏、迎难而上、实事求是、敢想敢干、勇担风险和责任,劈开太行山,修建好了红旗渠,使林县从根本上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局面,带领群众创造了人间奇迹。这种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县人民改天换地、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彰显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大无畏气概,这是人类推动历史前进的自由自觉的创造力量,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这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活动、事功、业绩,还是人类生长前进的过程、动力和成果。因而,红旗渠精神具有社会美的审美价值。
红旗渠记录着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生产劳动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固了过去苦难岁月的生活痕迹,让人产生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修建红旗渠时那激情澎湃、热火朝天、洋溢着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场面,彰显着人民做自己命运主宰的红旗渠精神,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是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是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作者: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