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開創科舉,唐代有發展,並完善了科舉制度。唐朝科舉,報名后,先要在縣府進行考試,然后再到州府考試,合格者送至尚書省。因為長安、同州、華州錄取比例最大,名單上列為前十名的,有時全部及第,一般也十得七八,而兩廣等地的錄取率正好相反,十之能中一二就不錯了。錄取率如此的懸殊,出現“冒籍”也就不奇怪了。
對于“冒籍”現象,朝廷有對策。《新唐書·選舉志》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在這種嚴格的管理下,士子一般應在家鄉報名應試,以進入本地的縣學或府學,而縣學、府學的生員都有確定的名額限制。
有個叫白居易的考生寫了一篇叫做《送侯權秀才序》的文章,以和侯權秀才同在一個叫“宣城”的地方考上進士為由頭,套了一番近乎,惺惺相惜,以敘同窗之情:“貞元十五年初,予始舉進士。與侯生俱為宣城守所貢,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只是,這個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攖(即今天的陜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河南新鄭縣令交好,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朴,便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
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曾寄居河南下攖、鞏縣、新鄭、洛陽,但白居易沒有選擇在這幾個地方參加“高考”,而是通過私人關系,在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引介下來到宣城,拜見了宣城觀察使崔衍,走了后門,當年秋天參加了宣城州試,被選為應貢進士。
到這里,不難看出,白居易“冒籍”了。最為有趣的是,這竟然是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一次“高考移民”事件。【原标题:唐代高考移民:白居易參加宣城州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