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看,庞大而又活跃的河南书家群体,其分量及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古城开封,历史上辉煌过,又曾是河南省老省会,云集于此地的老中青书家群体(连发迹于开封的周俊杰、王澄等书家,当亦包括在内)相当厉害,在河南书坛也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而在开封书家群中,有一位颇具实力的书家,他就是霞生赵鉴钺君。
鉴钺是我的老朋友。
鉴钺写字出道甚早,天资加功夫,使他二三十岁时便在书坛崭露头角。他走了一条碑帖结合的路子,以隶书见长,兼及行草。
2000年以前,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和“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是影响最大的两项综合性大展,此外还有楹联展、行草书展和正书展等多项书展。
鉴钺的书作在两大书展及专项展中多次入展,并在“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及“第二届楹联书法展”中获大奖。我的印象中,鉴钺入展和获奖的作品,大多为隶书。
鉴钺的隶书,脱胎于汉隶北碑,笔道干净利落,工稳古秀,独具面目,与当下诸多攻隶书家崇尚雄强厚重的作品能够拉开距离,评委们觉得新鲜,这恐怕是鉴钺的隶作屡屡入选甚至获奖的主因。
我老早就比较关注鉴钺的隶书创作,并且引发过思考,虽然我不写隶书。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中,针对古代碑帖书法,尝有“透过刀锋看笔锋”之句,是要学书者揣摩明了碑版上的字当初是怎样用毛笔书写出来的,实指古法用笔这一书法艺术最核心的东西。
受此启发,我便有了一个自以为颠扑不破的认识,即无论写碑或者写帖,归结到用笔上,实乃一码事,没有泾渭之分的。书家的风格取向容有不同。写隶书,追求苍茫朴厚,强调所谓金石气,固是一大格;而追求清通雅健,写出书卷气来,也未始不可聊备一格。
隶书如此,篆书及北碑,盖皆同趣。今日书坛创作主流,仍是清末民国以来碑帖合流(或谓碑帖融合)大趋势之延续,故真工书者,尽管各自有所侧重,但大都是碑帖兼容的,这就叫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是,写帖的尽可适当参些碑意,以补笔力之不足;写碑的不重视吸取帖的营养,一味粗野不顾,也会终落下乘的。
如今隶书写得有文气的书家如王宝贵、华人德、刘文华、毛国典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了。鉴钺前些年的隶书,清清爽爽,我是挺喜欢的。
年前,鉴钺寄我一本册子——《开封书画院建院二十五周年作品集》,看到他近几年写的隶书,觉得有些变了。好的方面是渐趋老辣,原来稍嫌小巧玲珑的东西没有了;需要调整的地方我以为一是字势倾侧有点过,过便失之摆布;二是点画用笔不必要的小动作显得多了,用墨亦似嫌过饱;三是文气削弱了。我想鉴钺是有能力把握好、调整好的,大方向是:高古、清雅、静穆和正大气象。
前些年由学生李士明安排,偕老伴赴开封玩了几天,市政府无线电管理处的戚建西主任负责接待,跟鉴钺联系一下,鉴钺很热情,逗留期间,一直陪着,我是一直记在心里的。
那时我觉得他挺年轻的,如今竟也是接近60岁的人了。这回鉴钺嘱我给他写篇东西,说是准备办新的个展出集子用。这事儿,我得办,即使限于能力写砸了,也得办。鉴钺头衔不少,实职是开封书画院副院长,既写字,又画画。我不善画,对他的画,我就不敢妄下雌黄了。至于字呢,也只就他最拿手的隶书,说了一些很可能是隔靴搔痒的话。仅此而已,这篇不可以称之为序的千字小文便算勉强交卷也。一笑。
癸巳正月初三结稿于退楼
■赵鉴钺艺术简介
赵鉴钺,笔名“霞生”,1954年出生,大专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书画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五届、六届(获“全国奖”)、七届、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五届、六届、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曾先后获“中意杯”龙年国际书法篆刻大奖赛金奖,“牡丹杯”国际书画篆刻大奖赛一等奖,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第二届)中国书法竞赛一等奖,第二届、三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等。《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之友》等专业刊物均作过专题介绍。作品曾被中南海等多家机构和单位收藏,并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1993年始,曾先后在开封、杭州、烟台、潍坊等地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先后出版《赵鉴钺书法作品集》《崇汉堂藏印选》《赵鉴钺书画作品集》等。□张荣庆(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原标题:清通雅健 高古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