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郑州

韩非解老的曲解与误导

2014/12/25 16:01:20 点击数: 【字体:

    作者简介:黄庆松,男,1926年生。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曾任记者、教师、秘书。

  韩非在解释《老子》第三十八章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及“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时,说是“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说:“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这短短的一段,就出现了四个问题。首先,它犯了三个错。其一,韩非把老子的“上德”,解释为“无为、无欲、不思、不用。”意思是什么都没有,是子虚乌有的“虚无”; 甚至连想都不能想;也就是必须得虚无到了极点,才能算是上德。但如果“无为”到什么都不做,“不思”到什么都不想,则上德者都已“虚脱”成木头人了,这样的“上德”有什么意义?那又要如何去理解无为而无不为?而所谓的上德,即是常道,它乃是似虚无而实有的;就像《老子》第五章以风箱作比喻,要能“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不屈,是无限的延伸,也就是无穷尽。动,指常道的运作;于人就是行动。虚,是无为;动,即无不为。风箱内虽是既空且虚,却能鼓出无穷无尽的风来。其次,以无为聚集“无为”,必是抽象而虚空的。即使聚集了一大堆的“无为”,还是个虚空的“无为”,就像再多的零加零,还是等于零。其三,那“不以无为为有常”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老子》第三十七章一开头,明明就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管其为“无为”或“无不为”,它们在常道里面,永远都是恒常的、“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往复循环地运行而不止息。所以“无为”绝对是有常的,怎能说是“不以无为为有常”?

  还有第四个问题,那就是《老子》书中从未用到、或提到的 “思”字,根本不存在思或不思的问题,何有“不思”、“无思”之说?不管韩非是无中生有,或是恣意发挥,都是极不可取的。

  由此可见,韩非如此解老,颇有些莫名其妙!

  其实老子所称的上德,依照其一向“论道以喻人”的用意,当然是要求那得道的有道之士,能够具有常道的精神。而常道的精髓,乃是无为而无不为。常道也者,上德也者,基本上都是无为的。所以上德者,只要秉持常道的常,循着常道去做,并不需要任何居心;而没有居心的为,就是无所为而为。只有无所为而为,才是无为的为,也就是无以为。所以老子接着才会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就是他在第三十八章中,解释其“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的思路及其来龙去脉。

  上面所说的“没有居心的为”,与“无为无思”“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很像,但却不同。上面所说的是“上德”者只要循着常道去做,不需要任何居心,而韩非却把“无为无思”连成一气,说成既无为又无思,走向 “虚无”。虽然乍看有点像,但其“意境”却是截然不同的。老子的“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而韩非的“虚无”的“无为”,则是全然的“虚空”。韩非还把他的无为,硬是再加上无思,把上德者颠覆成为木头人,或许是居心叵测的。其所以要这样做,恐怕是另有所图。因为国君如果“虚脱”而成木头人,则可以上下其手,挟持那无为无思的昏君,为所欲为。如果臣民也都“虚脱”而成木头人,则就更便于操纵把持了。

  本来,解释古书,原只要能够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可以见仁见智的。但韩非可能是有意为之;虽然谬以千里,却只是差之毫厘,所以后人也就觉得韩非是言之成理的。可是这跟老子的原意相差得很远。除了从字面上去反驳之外,还得从老子的忠厚仁慈,即救民济世的著书原旨去探讨,才能辨明其中的是非黑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01-0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韩非”矛盾“思想的历史成因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