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湾山陕会馆庙
2014/2/19 15:38:4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庙湾山陕会馆,俗称会馆庙。明清时住在庙湾的山陕籍商人一直敬奉武圣关公,后院大殿内供奉着老天爷、关老爷、财神爷的佛像金身,许多善男信女在此烧香、磕头、抽签、打卦、请神、许愿,会馆庙从此香火不断。会馆庙由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庙湾山陕会馆,位于平舆县庙湾镇区集北头,洪河向南拐弯的弓背处,榆树桥北,庙湾南北街西侧。乘坐庙湾至黑田的班车可直达。
庙湾山陕会馆,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占地5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大院。最北为大殿,东西两侧各有配殿数间;二进殿为议事大厅,东西各有厢房数间;南边是南天门,三座大门,中间大两侧次之,上有门楼牌坊;院外西南角有一座砖式小洋楼。整个会馆有房60余间,一色的青砖雕花飞檐廊式建筑。如今保存较好的有北大殿5间,东配殿3间,西配殿6间。大殿内大梁及挑头纯一色的楠木,采用的是两层大梁、众字挑头的结构,大梁粗细都在成人两臂合围之上。殿内雕梁画栋,条几、方桌、木椅、茶几、门头、窗户,无一不是精雕细琢,飞檐斗拱,筒瓦如垄,二龙戏珠,突出了北方建筑的典雅庄重,也糅合了淮河流域的开放文明,粗犷中见精巧,雄浑不失素雅。
据文献及碑刻记载,当时庙湾镇正处在汝南至项城官道的中点,又是洪河航运的重要码头,南来北往、西去东送,交通十分便利,而庙湾洪河老桥恰处要冲。庙湾洪河老桥全部是由石磙和条石建造而成,没用沙子水泥却浑然一体,桥长100多米,宽10米,桥栏共有12对狮子望柱,雕刻十分精美。上能通车,下能行船,车来船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景象。山陕籍商人正是看中了庙湾独特的交通地理优势,才携家带口远道而来扎根庙湾经营生产。
山陕商人在庙湾发家致富后,买田地置庄园,成为庙湾经济发展的龙头。手中有钱生活富裕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为了便于抱团发展,互相帮扶照应,他们需要一个聚会议事的地方,于是便由一宋姓富商出面,组织在庙湾的山陕籍商人,共同出资捐助,仿照外地山陕会馆的模式运营操作,建成了汝南、项城两县仅有且至今保存完好的山陕会馆。
据碑文记载,明朝汝宁府汝阳县庙湾镇共用两千零壹拾壹两柒钱纹银、近三年的时间建成。清乾隆三十七年和清嘉庆十九年进行了两次大的维修并立碑纪事。清光绪九年对部分殿宇进行重修,用纹银陆百零柒串叁百柒拾玖纹。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虽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主体大殿及东西配殿依然保持较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明清时期,庙湾古镇因交通优势而名扬南北,成为洪河沿岸、汝项之间的繁华重镇。传说袁世凯还是一个小青年时,就到庙湾混世界。因赌博输钱给不起被赢家痛打,多亏仁义光棍杨三喜相助才免一难。庙湾当年的繁华和风光在此可见一斑。民国时期,庙湾洪河码头相连,来往商船樯桅林立,加上处于汝项官道的中点优势,地广人众,向心力强,吸引力大,经济发展如日中天,这无疑给山陕籍商人提供了发展创业的天赐良机,也使他们有精力、有财力来维护会馆、修缮会馆。新中国成立后,山陕会馆被人民政府收回,先后被用作粮管所仓库、供销社门市部和公社酒厂,曾经名噪一时的香满楼酒便诞生于此。改革开放后,乡政府把它交给庙湾村委使用,成为庙湾村委的办公用地。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的庙湾人把靠近路边的东厢房改造成饭馆和门市部对外开放搞活。后院被隔开大门朝东单独成院。杨姓夫妇把深埋地下的碑刻挖出重新立起来,买回木料沙灰砖瓦重新修葺坍塌部位,栽上柏松,面貌换新。有了他们夫妇的经营管理,才使山陕会馆这一文化古迹得以保存。
庙湾山陕会馆,数百年作为山陕籍商人的议事会所而不衰,可见他们的为商之道、为人之道,体现了他们抱成团互帮闯天下、创财富取于民用于民的人本思想。庙湾山陕会馆,几百年来像一座磁场,吸引着为商之人和善男信女,这是一种文化的解读、一种善意的释放、一种思想的信仰。历久弥香,由于它的独特性,愈发溢散出它的醇香。据资料显示,整个豫南地区,现存的山陕会馆没有几座,庙湾山陕会馆恐怕是驻马店市的唯一了。□程 扬 梁宏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驻马店网(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