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驻马店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兴衰录

2013/12/11 14:35:39 点击数: 【字体: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坐落在河南省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当年,它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而今,尽管已是喧哗不再,然而,透过那些斑驳的“革命化”的红漆标语、不失气派的公社办公大楼,仍可依稀体味出它当年的荣光。

  嵖岈山大社:非常时期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时,我国广大农民刚刚脱离了封建桎梏和战乱之苦,各家各户分到了土地,获得了政治上的翻身和生活上的安定。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均有显著改善。广大翻身农民尤其是解放前比较贫困的农民群众,热爱共产党和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特别希望加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早日过上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而在上层领导机关,此时也是对新中国的快速发展充满激情和信心。1957年,面对着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富裕的现实,生命力旺盛的新中国与当时已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的“老大哥”苏联豪情万丈,相继提出了用15年左右的时间分别赶超英国和美国的宏伟目标。

  这年春天,生活在嵖岈山脚下的一万多翻身农民,也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掀起了建国后第一个全面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高潮。然而,由于当时的27个农业社劳动力分散、物质基础薄弱,还常常因边界问题纠纷不断,致使声势挺大的治山治水运动,被群众戏称为“老水牛掉井里———有劲使不上”,进展相当缓慢。因此,大家都有将小的农业社合为“大社”的呼声。

  1958年4月15日,治山治水终于有了成果———下宋水库“胜利竣工”。时任河南省信阳地区(当时嵖岈山归信阳地区管辖,现为驻马店市辖区)行署专员的张树藩、遂平县委书记处书记娄本耀、遂平县委农工部部长陈丙寅等亲临现场表示祝贺。当晚,留在工地指挥部的这三位地、县领导,谈到了将“小社”合并为“大社”的设想。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时任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的肯定。路宪文认为,这个设想符合不久前毛主席提出的可以一乡一社,也可以一区一社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指示精神。于是,中共遂平县委随即召开会议,开始研究“大社”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决定将嵖岈山脚下的土山、杨店、鲍庄、槐树等4个中心乡的27个高级社,9369户43263人,合并成立为一个“大社”———嵖岈山大社。

  会议决定,由陈丙寅担任嵖岈山大社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韩楼高级社社长钟青德担任社长。为了体现“大社”的“大”字,嵖岈山人依照中央的机构设置,给他们的“大社”也设置了“七部、一办、一委”,即农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财政部、公安部、军事国防部、文教卫生部、外交部、联合办公室和计划委员会。

  随之,一个描述“大社”美好前景的顺口溜也在嵖岈山区流传开来:“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使的是洋犁洋耙,洗脸盆子(高音喇叭)会说话,苏联有啥咱有啥。”住的用的都挺不错,吃的如何呢?有干部就直截了当地给群众说:“到时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天天喝羊肉汤、吃白面馍,顿顿包扁食(饺子)。”可别以为上述生活标准不高,这对当时还住着破草房、吃着窝窝头、连收音机都没见过的老百姓来说,绝对是非常美妙的日子了。

  据原嵖岈山乡副乡长,现已退休的周留栓回忆,1958年4月20日傍晚,当年12岁的他,跟着满脸欢笑的父亲和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一万多名老乡一起,聚集在杨店街一个干涸的大坑里,喜气洋洋地参加了嵖岈山大社的成立大会。会场四周插满了红旗,挂满了标语,设在大坑西沿的主席台上摞着一捆捆决心书和申请书,熊熊燃烧的大油灯下,备好了阵容强大的锣鼓队、秧歌队。夜色降临时分,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站在主席台上首先讲话,当他高声宣布嵖岈山大社成立之时,鞭炮声与骤然响起的掌声、欢呼声交融在一起,直震得人的耳朵嗡嗡地响,归巢的鸡鸭惊叫个不停。

  嵖岈山大社成立不久,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会议明确地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此同时,我国“超英赶美”的时间也缩短为两到三年。于是,全国很快掀起了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工业的热潮。受此形势感染,嵖岈山大社又借鉴苏联的集体农庄名称,改名为“卫星集体农庄”。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年02月05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西陵氏嫘祖故里地望分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