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详细论述了嫘祖故里当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
文章关键词:嫘祖故里 西平
根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当前学术界所称作的炎黄时代。这是一个从原始氏族制向着古代文明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变革的内容就是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它充满着先进和落后、前进和倒退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群体适应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参与和推动了这场变革,从而把我国古代社会迅速推进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当时的人们讴歌赞美,称颂不已,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记录,这些事迹只能口耳相传,晓于后世,因此这个时代又称之为传说时代。传说中显然会有一些夸张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原始人总是把自己的首领歌颂为半人半神的人物,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原始首领人物的一般特征,黄帝等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于传说时代人物的事迹,我们固然不可全信,但也不应完全否定,因为这个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只有通过广大部族群众特别是首领人物的努力,才能完成这场变革,人类也才有可能健康地步入文明时代。
炎黄时代涌现出许多的先进人物,他们形成一个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宏大的历史人物群体。在这个群体以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多谋善断者,有驰骋疆场者,有精于管理者,更有创造发明者。文献记载黄帝时期的创造发明计有将近30项之多,黄帝之妻嫘祖,就是当时一位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嫘祖以发明养蚕取丝而著称于世,《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子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蚕丝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隋书·礼仪志》引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嫘祖因发明养蚕取丝,有功于人类,而被后人奉为神灵,世世代代享受着人们对她的隆重祭祀,这几乎是华夏民族人所共知的事实,兹不详述。但是有些问题当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关于嫘祖的故里问题。《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引《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郝懿行笺疏:“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雷通作累。”《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韦昭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姊妹之子曰甥。声,雷、嫘同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张守节《正义》:“西陵,国名也。”据此可知嫘祖乃是古西陵地区(按古代“国”字也有地域之意)方雷氏族之女。但是古代西陵所在,文献记有多处,嫘祖的原居地域,当前学术界意见也颇不一致,例如山东费县的宋宗科先生主张嫘祖生于山东省境1。山西省的先生主张嫘祖为山西夏县人2。陕西的先生主张嫘祖就生活在黄帝陵的附近3。四川省的王剑清先生主张嫘祖原是绵阳盐亭女士4。湖北省的曾纪全先生认为嫘祖原是宜昌姑娘5。另外还有嫘祖在湖南湘潭说、浙江杭州说,等等,论说甚多,不一而足。其实以上各说均未必是,我认为嫘祖原居地在今河南西平县一带更为有据,兹述其理由如下:一、西平县古有西陵。《水经·潕水》:“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郦道元注:“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扬守敬疏:“(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清代西平县即今河南省西平县,古“西陵”现今已经音变为“师灵”,师灵镇位于今西平县西约22.5公里,杨守敬《水经注图》所绘的古西陵亭就在这里。不过郦道元所说“汉曰西平”并不确切,高沛先生发现甘肃武威汉简中记有“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的文字,按河平元年是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时为公元前28年,“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当时的西平县不叫西平县,而叫西陵县”6,也就是说至迟在西汉河平元年这里已经称作西陵县,最早到东汉时期才称作西平县,这里的西陵是一个比着西平更为古老的地名。二、此西陵地区古有房国,房国当即嫘祖母家方雷氏族的后裔。《国语·周语》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韦昭注:“房,国名。”《左传·昭公十三年》:“楚之灭蔡也,灵王迁房于荆。”杜预注:“汝南有吴防县即防国。”古防与房相通用。《穆天子传》:天子“东至于房。”檀萃《穆天子传注疏》:“吴房县,汉属汝南郡,古房子国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吴房县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槩奔楚,楚封于此,为棠谿氏,以封吴,故曰吴房,今吴房城棠谿亭是。”《续汉书·郡国志·汝南郡》吴房县下云:“有棠谿亭。”刘昭注补:“《左传》曰:房国,楚灵王所灭,又建封吴王夫槩于棠谿。”王先谦《集解》引王符云:棠谿“在西平县。谿,谷名也。”《水经·灈水》:“灈水出汝南吴房县西北奥山,北入于汝。”郦道元注:“县西北有棠谿城,故房子国。”《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蔡州下:“西平县,本汉旧县,属汝南郡。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戟,出于棠谿。’今此县西界有棠谿村,是也。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大清一统志·汝宁府》古迹条下:“棠谿城在西平县西北百里,古房国也。”棠谿地区盛产铁矿,在战国时期是韩国的军工基地。以冶铸剑戟著称于世,故又称之为冶炉城、吕墟。按吕墟一名也当与冶铸有关,甲骨文已有吕字,其文云:
丁亥卜,大……其铸黄吕?《甲骨文合集》29687
姚孝遂云:“按契文‘吕’即金文之‘吕’,或从金作‘铝’,‘金’字即从此。唐兰谓象‘金鉼’形。《合集》‘其铸黄吕’之记载,当指冶炼金属言之”7。此说甚是,可知“吕墟”意即古代冶炼金属的丘墟。《逸周书·克殷解》又云:“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孔晁注:“轻吕,剑名。”《史记·周本纪》就写作“以轻剑击之。”可知剑在古代又称作“吕”,因此“吕墟”也可解释为古代铸剑的丘墟,此地可能就是现今所称作的吕店,也即棠谿和古房国的所在地,它位于师灵镇即古西陵的西侧,正与古西陵处于同一个地区。按“房”从户,方声,“房”与“方”音义相同古相通用,《诗经·小雅·大田》:“既方既阜”,郑玄笺:“方,房也。”《尚书·商书序》:伊尹“复归于亳,入自北门,迂女鸠、女方,作《女鸠》、《女方》。”《史记·殷本纪》又云:伊尹“复归于亳,入自北门,迂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荀子·礼论》:“方皇周挟”,《史记·礼书》又写作“房皇”是其证。是房姓、房族古代又称作方姓、方族,应劭《风俗通·佚文》云:“方,方雷氏之后也。”可知房姓、房族即方姓、方族应当就是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族也见于西周金文,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师旂鼎》铭文云:“唯三月丁卯,师旂众仆不从王征于方雷。”唐兰以为此方雷氏就是黄帝之妻嫘祖母家的后裔,与《穆天子传》所记天子“东至于房”指的是同一族氏8。此房族应是指的今西平县的古房国,这就进一步说明西平西陵原是方雷氏族即嫘祖母家的故居,也就是嫘祖的原居地。三、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今师陵和吕店镇的周围即古西陵地区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9,其中以董寨遗址规模最大,文化内涵也最为丰富,该遗址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今年6月8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未经发掘,仅从遗址表面就发现了不少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面积48万平方米。遗址保存完整,是一处不多见的大型古遗址,而且延续到夏、商至东周与两汉,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至于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和氏族社会密码有待进一步去发现、解读”10。由此充分证明早在远古时代古西陵地区已是原始居民的聚居区,这就为我们探寻嫘祖故里提供了考古学上的重要证据。四、西平西陵与文献所记黄帝族聚居区相距较近,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西晋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南距西平约120公里,黄帝与嫘祖两族居地相近,互通婚姻是最合情理的。这里捎带谈谈黄帝与嫘祖婚后所生“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的问题。《史记·五帝本纪》云:“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此“江水”和“若水”的地望,学术界意见多有不同。今按古“江”与“鸿”同音通假,《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焉,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毕沅《集解》:“江读如鸿。”徐旭生也认为“‘鸿’从‘江’音,古字义符常常省减,迳作‘江’。《左传·文公十三年》:‘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敦。’《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下说:‘有神焉……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帝鸿氏之子’应当仍称帝鸿,所以说‘实为帝江’”11。可知这里所说的江水后世可能已经称作鸿水,此鸿水应当就是指的鸿沟,《史记.河渠书》云:夏禹治水“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古代鸿沟正位于黄帝族所居的新郑以北和以东的地区,它是一条“上古自然的遗迹。”黄帝之子青阳降居的“江水”当在此一地区。至于昌意降居的若水,按“若”从“艹”、从“右”,殷墟卜辞“右”与“有”同字,后世文献“右”与“有”也常相通用,《诗经·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后汉书·皇后纪》李贤注引此诗皆写作“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右口气急”,《集解》引徐广曰:“右一作有。”据此我以为昌意降居的若水可能就是后世的洧水,《楚辞·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王逸注:“洧盘,水名。《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山海经·西山经》又云:“崦嵫之山,苕水出焉。”郭璞注:“苕或作若,《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淮南子·地形训》:“弱水出自穷石。”闻一多云:“按弱水即若水,似洧盘之水即弱水。”由此可知,古代洧水又称作弱水和若水,三者实为一水。洧水所在,《水经》:“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又东过郑县南。”郦道元注:洧水“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北魏新郑县即今河南省新郑市,洧水在古代又称作若水,因此,黄帝之子昌意降居的若水,实当在黄帝族聚居的新郑附近的洧水沿岸。须知,黄帝和嫘祖所处的时代,早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社会制度下的习俗是妇女嫁夫从夫,所怀子女也在丈夫家出生,子女长大成人归属于父亲而且受父亲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帝与嫘祖所生的青阳和昌意“降居”的江水和若水,不当在嫘祖母家的汝水和淮水,更不当在长江流域,而应当在黄帝族聚居的今新郑市附近才更合情理。另外,《大清一统志》汝宁府下还记载西平县以生产丝织品“缣”而著称于世,这或与嫘祖在这里发明养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综合以上数证,我认为嫘祖原居地实当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也就是说黄帝和嫘祖都是中原地区的土著,他们率领本部族和周围各部族的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推动着我国古代社会包括中原地区迅速迈向文明历史的新时期。(郑杰祥)
注 释:
1、宋宗科:《宋宗科故事集》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
2、章 楷:《蚕桑史话》 中华书局1979年
3、兰 草:《轩辕黄帝传说故事》 《中国神话》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4、王剑清:《中华蚕桑始祖嫘祖故里行》 《光明日报》1994年5月8日
5、曾继全:《黄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考析》《炎黄文化丛书》三联出版社1995
6、高 沛:《嫘祖故里在西平》
7、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
8、唐 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9、高 沛:《嫘祖故里在西平》
10、蔡全法:《嫘祖故里觅古》
1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74页 文物出版社1985年
郑杰祥个人简历
郑杰祥:男,1937年生,河南省新蔡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从事先秦考古和先秦史学的研究工作,现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