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驻马店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兴衰录(3)

2013/12/11 14:35:39 点击数: 【字体:



    毛主席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卫星集体农庄”叫了不到3个月,又改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细品这个名字,的确很有内涵,它既有地域特色,又融入了巴黎公社、苏联卫星上天及公社属于人民的含义。因此,这个名字一经问世,便被闻讯而至的河南省新乡七里营的带头人史来贺借鉴,将七里营改名为“七里营人民公社”。这一借鉴很及时,1958年8月6日下午,毛泽东在视察了河北的徐水、安国县后,由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吴芝圃等陪同,到七里营视察,当他看到门口挂着的“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时,点头称赞道:“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8月7日凌晨,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在专列上向毛泽东汇报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情况,当毛泽东专注地听完《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试行简章(草案)》后,非常高兴地说道:“这个东西好,给我!”

  这个在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上仍被毛泽东称作“如获至宝”的《章程》规定:各农业社的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简章》基本保留了“大社”的“部委”机构,还决定在公社内设立缝纫组、幼儿园、敬老院、妇产院等福利性单位。同时,总结了集体吃食堂的好处,推广公共食堂。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日常运作做到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人民公社的这一《简章》,毛泽东颇为赞赏。他在听取河南省委其他领导汇报时,还特别强调了人民公社的特点:“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1958年8月9日,毛泽东由河南到山东历城县视察,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在汇报中谈到,历城县的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毛泽东明确地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毛泽东视察三省的消息相继见报,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1958年9月,由毛泽东修改、批示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简章》在《红旗》杂志上全文刊发。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河南省更是雷厉风行,不到一个月,全省农村便全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随之,“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形象说法便成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口头禅。

  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再次到河南视察,并特地安排了去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实地考察的项目。由于当时由县城通往嵖岈山的公路既狭窄又坎坷不平,毛泽东到遂平后,便在自己的专列上接见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代表。毛泽东在接见代表们时,亲切地说:“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公社,遂平的卫星人民公社是第二个人民公社。”对嵖岈山人的成绩再次给予了高度评价。

  那么,人民公社制度到底给农民尤其是嵖岈山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呢?据周留栓回忆,公社成立初期,还确实不错。比如,在教育方面,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在多个大队建有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则集中在土山村的小学高年级班,按照“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四集体”原则上学。公社提出的教育思路是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学生除念书外,经常有组织地参加拔草、捉虫、浇地、上山捡矿石等课外劳动。对于初中生,公社适当收取学杂费,推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师生均在学校吃住,每天都要出操、走队形,还进行投手榴弹、打靶等训练。但与此同时,学习抓得也很紧。据公社第一批初中毕业生之一钟栓说,1960年,他所在的班54名同学,仅有一名同学没考上高中。此外,公社也重视群众的文化补习,规定将所有没上过学的青壮年都补习到高小文化程度。

  在重视适龄少年儿童教育的同时,为了“使妇女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从事生产”,公社成立不久,就在韩楼大队建立了幼儿园。提及当年,现年已98岁高龄的原公社幼儿园园长赵常玉还不乏年轻时的激情。据她回忆,当初幼儿园一共有53个孩子6名教师,其中3名教师还是省会郑州来的。“孩子学习吃住都在园里,都不收钱,都是好饭好菜,想吃啥做啥。一个个养得都是白白胖胖的。”

  身为幼儿园园长的赵常玉还兼着敬老院院长和妇幼院院长的职务,人送雅号“三院(园)院长”。据老人家回忆,公社成立后,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社员生病了,小病不出大队,由诊所医治;一般大病由公社医院收治,难治的病人则由公社医院开证明送适当医院诊治;妇女生小孩还发3斤鸡蛋和2斤红糖。敬老院里的10多位老人整天就是聊天,吃饭。“他们生活得真不赖。”赵常玉每忆起当年,多少还有些惋惜和留恋。

  据当年的韩楼大队妇女大队长孟秀芝回忆,1958年9月,公社决定实行社员劳动报酬“逐步推行工资制”,并召集群众开过一次发薪大会(最高工资是每月6元)。孟秀芝不但领到满勤工资,而且,还被报社的记者拍了满脸笑容领工资的照片,上了报纸。不过,像发工资这样的好事也就这一次。忆及当年,老人们都觉得那时大家的思想觉悟很高,就是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至于发不发工资,并不怎么影响生产、工作积极性。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年02月05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西陵氏嫘祖故里地望分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